授 课时 间 课 题 教 学 目 标 教 学 重 点 难 点 课 前 准 备 教 学 时 数 第 三 周 9 月 2 日 星 期 二 昆虫的生殖与发育 知识目标:1、举例说出昆虫的生殖与发育过程;2、举例说出完全变态发育 能力目标:1、通过养蚕,培养学生养蚕的劳动技术;2、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从实践中获得知识,收集资料;3、培养学生观察、记录、表达交流的能力; 重点:1、说出常见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2、完全变态发育的特点 难点:观察家蚕的生殖与发育过程(养蚕) 多媒体课件 1 课时 教 学 课 时 第 1 课时 备 课 总 数 第 3 课时 课 堂 教 学 程 序 述:同学们,我们首先一起来看几幅图片(蝴蝶蜜峰晴蜓) 述:这三种动物都属于同一类——昆虫 昆虫纲简述昆虫是地球上种类和数量最多的动物,而且与人类关系 密切:蚕吐丝、蜂酿蜜、蝶传粉、蝗虫危害农作物、蚊蝇传播疾病等。 述: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一对复眼(由许多小眼组成)和一个口器,有的可将许多小图像拼成详细图像。有的聚光能力较强,得到图像较明亮。 述:今天我们就要学习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家蚕的生殖与发育 述:就说我们刚刚提到的蝴蝶,你知道它小时候的模样吗? 是小蝴蝶、蛾子、还是毛毛虫呢? 述:原来美丽的蝴蝶是由毛毛虫发育而来,生命世界真是奇妙! 问:大家来想想还有哪些昆虫的发育过程与蝴蝶相似呢? 述:家蚕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种动物,很多同学都养过蚕,我国也曾以“缫丝养蚕”著称于世。 述:小小的家蚕不仅同中华文明紧密相连,也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我们就一起先来讲座一下家蚕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述:小结大家刚刚讲的内容,受精卵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发育为家蚕的幼虫,我们通常把它叫做蚕。 问:蚕吃什么? 述:蚕吃桑叶逐渐长大,在它长大的过程当中要经历一个怎样的过程? 问:要蜕皮几次? 5
课 堂 教 学 程 序 问:在蜕皮过程中,蚕有什么变化?(生活习性) 问:这叫做什么? 述:蚕的幼虫期要经历四眠,刚刚孵化的幼虫称为一龄幼虫,每蜕皮一次增加一龄,分别被称为二龄幼虫,三龄幼虫,四龄幼虫和五龄幼虫。 述:当其经过了四眠之后,就要发生一个很多的变化,是什么呢? 述:在茧中化蛹,经过十多天,蚕蛹逐渐羽化,变为蚕蛾。 蚕蛾是家蚕的成虫,蚕蛾在形态上有什么特点呢? 问:蚕蛾吃食吗? 述:蚕蛾均不取食,它们依靠幼年期在体内积累的能量和营养物质生存。 述:接下来蚕蛾就要进行交尾,使蚕蛾的卵受精。 述:蚕蛾的卵受精。 述:蚕蛾在交配后死亡,而蚕蛾还有一个重要的使用——产卵,它用尽全身最后的能量,产卵后也很快死亡。 现在我们来观看一段视频,了解一下昆虫产卵的过程观看初频 述:在了解了家蚕生殖与发育的全过程后,我们一起来完成一张表格,比较家蚕的幼虫、成虫和蛹的形态特点及生活习性填表 变态发育述: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三个时期家蚕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在幼虫期和成虫期。 述:像家蚕这种幼虫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的发育过程称为变态发育。 述:而如果昆虫如家蚕在发育过程中经历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的话,我们就将这种发育过程称为完全变态。 述:蚊子也是一种进行变态发育的昆虫(视频) 思考练习(见幻灯片) 蝗虫的生殖与发育问:在自然界有些昆虫,比如蝗虫、蟋蟀、蝼、蛄、螳螂,它们的以良过程和家蚕一样吗? 讨论述:现在就请大家以四人为一小组,对照课本上的图14-11,阅读16页的文字读者讨论一下蝗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讨论交流 (1)蝗虫的一生经历了卵、幼虫、成虫三个时期 (2)幼虫期经历五次蜕皮 (3)这种发育方式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 比较述:请大家将家蚕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与蝗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加以比较,完成表格思考填表 (实际上就是区别倾家荡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 [可先看动画再做比较] 问:现在请大家根据所填的表格完成自我评价题! 课外拓展蝗虫:植食性、危害禾本科植物,我国历史上严重的成灾的大害虫 1、赤眼蜂2、螳螂的生殖(幻灯片) 教 学 札 记 检查签字 6
授 课时 间 课 题 教 学 目 标 教 学 重 点 难 点 课 前 准 备 教 学 时 数 第 二 周 9 月 4 日 星 期 四 两栖类的生殖与发育 知识目标:1、描述青蛙的生殖和发育的过程和特点。;2、掌握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资料分析或调查活动来获得结论。 1、青蛙的生殖和发育的过程和特点,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2、在情感上培养学生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多媒体课件 1 课时 教 学 课 时 第 1 课时 备 课 总 数 第 4 课时 课 堂 教 学 程 序 本节教学主要以教师角色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及课堂环境的创设几个方面体现新课程的新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新课改打破了以往只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传统观念。所以,在教法上,创设情境,激励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兴趣,自主探究学习科学的方法。因此,本堂课主要要用在情境欣赏中学会思考、探索,在乐趣中获得知识,在查阅收集资料上培养了自学的能力。 1、同学们在小时候听说过小蝌蚪找妈妈故事,小蝌蚪找妈妈为什么会大费周折呢? 教师放录像,提出问题: 1、青蛙的精子和卵细胞在哪形成了受精卵? 2、青蛙后代成活率吗?青蛙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3、蝌蚪的特征是什么呢? 4、总结青蛙的发育有什么特点?学生叙述主要的故事情节并总结小蝌蚪不同于青蛙特征。 中等生很容易想到青蛙后代成活率低是由于受自然环境影响大。所以青蛙要产很多卵。 优生能回答出青蛙的发育是变态发育。 2、创设情景,深入展开。青蛙的生殖与发育是这节课的重点。 小蝌蚪找妈妈。 A、“我从哪里来” B、“谁是我妈妈” C、“我怎么变成妈妈的模样” 展示录像片,演示蛙生殖发育过程。 图1:卵——胶状透明的水中有深色小点 A、强调体外受精。联系上述鸣叫、抱对、把高受精率的意义进行讨论分析。 B、让学生描述受精的方式和环境条件,水质良好,水源充沛,温暖等适宜条件,为课程展开打下伏笔。 7
图2:小蝌蚪 A、讨论它的形态发育,像鱼。 B、讨论它的生态环境,孕育和培养。 图3:青蛙成体 A、讨论与蝌蚪的形态发育的比较。 B、讨论它的生活环境和生态意义。 小结:青蛙属于变态发育,进一步讨论生物进化的意义,生活环境的变迁,水生——陆生的过渡变迁。 3、资料分析:相互探讨,个抒己见. 课 让学生阅读课本资料后,鼓励学生查阅两栖动物的发展史,讨论两栖动堂 教 学 程 序 物从兴旺到衰退的原因,培养学生就感性材料进行归纳、分析的能力,提高思维能力,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分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环境的变迁破坏了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环境,也影响两栖动物正常的发育,导致两栖动物的数量和种类减少;其中水污染、大气干燥致使畸形蛙的出现,两栖动物逐渐走向衰退。 教 学 札 记 检查签字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