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熟练掌握:雄性不育及其在杂种优势中的应用,利用杂种优势的途径。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杂种优势的利用简史与现状:了解。
第二节 杂种优势的概念与表现:掌握杂种优势的概念、表现及其评价指标。 第三节 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了解显性假说、超显性假说的基本内容。 第四节 自交系的选育与改良:了解。
第五节 配合力及其测定:掌握其概念,测定方法。 第六节 杂交种的类别:了解。
第七节 利用杂种优势的方法:掌握利用杂种优势的途径及其特点。 (三)考核知识点
1. 杂种优势的概念、利用、表现特点和评价指标, 2. 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 3. 自交系的概念及其选育, 4. 配合力的概念与测定, 5. 杂交种的类别, 6. 利用杂种优势的方法。 (四)考核要求
(1)识记:杂种优势,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自交不亲和性,雄性不育性,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雄性不育恢复系,单交种,双交种,综合杂交种,一环系,二环系,测验种,杂种优势大小的指标。
(2)领会: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细胞质雄性不育性“三系”的遗传组成。
(3)简单应用:自交系的选育方法,选育“三系”的方法,利用杂种优势的基本条件。 (4)综合应用: 利用杂种优势的途径及其特点。
第七章 诱变育种
(一)自学目的与要求
1. 重点:诱变剂量的确定,诱变材料的处理。 2. 一般了解:常用的物理诱变剂和化学诱变剂。
3. 一般掌握:作物对辐射的敏感性,诱变育种成就与展望。 4. 熟练掌握:诱变育种程序及其工作内容。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物理诱变剂及其处理方法:了解物理诱变剂的类型、处理方法,掌握不同作物和器官对辐射的敏感性差异。
-6-
第二节 化学诱变剂及其处理方法:了解物理诱变剂的类型和处理方法。 第三节 理化诱变剂处理的特异性和复合处理:一般了解。 第四节 诱变育种的工作程序:掌握诱变育种的工作环节和任务。 第五节 诱变育种的实例:一般了解。
第六节 诱变育种的应用效果和展望:一般了解。 (三)考核知识点
1. 常用的物理诱变剂和化学诱变剂, 2. 作物对辐射的敏感性, 3. 诱变育种程序及其工作内容。 (四)考核要求
(1)识记:诱变育种,诱变剂,半致死剂量,半致矮剂量,临界剂量。 (2)领会:作物对辐射的敏感性。
(3)简单应用:物理诱变剂的处理,化学诱变剂的处理。 (4)综合应用: 诱变育种程序及其工作内容。
第八章 远缘杂交和倍性育种
(一)自学目的与要求
1. 重点:远缘杂交的作用,远缘杂交育种的困难及其克服方法,多倍体的类型。 2. 一般了解:获得多倍体的方法,单倍体加倍的方法。
3. 一般掌握:多倍体的鉴定,远缘杂交的染色体变异,植物界的多倍体及其育种意义,获得单倍体的途径和方法。
4. 熟练掌握:远缘杂交的作用,远缘杂交育种的困难及其克服方法,多倍体的类型和人工多倍体的应用。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远缘杂交育种:掌握远缘杂交的概念、作用、困难及其克服方法。 第二节 多倍体育种:了解和掌握多倍体概念、类型和人工多倍体的应用。 第三节 单倍体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了解其概念,掌握其基本工作环节和特点。 (三)考核知识点
1. 远缘杂交的概念、作用、困难及其克服方法, 2. 多倍体的概念、类型和人工多倍体的应用, 3. 单倍体的概念、获得途径和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 (四)考核要求
-7-
(1)识记:远缘杂交,多倍体,单倍体,异附加系、异代换系,易位系,同源多倍体,异源多倍体。
(2)领会:远缘杂交的作用,多倍体的来源,获得单倍体的途径。
(3)简单应用:远缘杂交不亲和的原因及其克服方法,远缘杂种不育或低育的原因及其克服方法,多倍体的鉴定和人工多倍体的应用。
(4)综合应用:远缘杂种后代性状分离与选择,单倍体在育种上的应用及其特点。
第九章 抗病虫育种
(一)自学目的与要求
1. 重点:作物与病原菌的互作,抗病性的类型和机制,抗虫性的类型和机制,选育和推广抗病、虫品种的主要问题。
2. 一般了解:抗病虫育种的重要性。
3. 一般掌握:病原菌致病性的变异,基因对基因学说, 抗病性遗传,抗虫性遗传。 4. 熟练掌握:抗病性的类型和机制,抗虫性的类型和机制,选育抗病、虫品种的方法,选育和推广抗病、虫品种的主要问题。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抗病虫育种的意义与特点:一般了解。
第二节 品种的抗病性及其鉴定:了解和掌握病原菌的致病性及其变异,病原菌与作物互作的机理,作物的抗病性类型和机制。
第三节 品种的抗虫性及其鉴定:了解和掌握作物的抗病性类型和机制。 第四节 抗病虫品种的选育:掌握选育抗病、虫品种的方法,选育和推广抗病、虫品种的主要问题和克服方法。
(三)考核知识点
1. 抗病性的概念、类型、机制和鉴定,
2. 病原菌致病性及其变异,基因对基因学说及其意义, 3. 抗虫性的概念、类型、机制和鉴定, 4. 抗病虫品种的选育及其主要问题和克服方法。 (四)考核要求
(1)识记:抗病性,抗虫性,致病性、毒性、侵袭力、生理小种、优势小种、哺育品种,避病,抗侵入,抗扩展,耐病。
(2)领会:基因对基因学说,抗病性的类型和机制,抗虫性的类型和机制。 (3)简单应用:抗病性的鉴定,抗虫性的鉴定,抗病虫品种的选育方法。 (4)综合应用:抗病虫品种选育中的主要问题及其克服方法。
-8-
第十章 群体改良和轮回选择
(一)自学目的与要求 1. 重点:轮回选择及其方法。
2. 一般了解:群体改良的意义,双列选择交配体系,杂种群体改良的其他途径。 3. 一般掌握:轮回选择的概念、步骤和作用,基础群体的培育。
4. 熟练掌握:表现型轮回选择,半同胞轮回选择,全同胞轮回选择,相互半同胞轮回选择。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群体改良的意义:一般了解。
第二节 群体改良的轮回选择法:掌握轮回选择的步骤和作用,掌握主要的轮回选择方法。
第三节 雄性不育性在轮回选择中的应用:一般了解。 第四节 杂种群体改良的其他途径:一般了解。 (三)考核知识点 1. 群体改良的意义,
2. 轮回选择的概念、作用、步骤及其方法,' 3. 雄性不育性在轮回选择中的应用, 4. 复合杂种群体,综合杂种群体,歧化选择。 (四)考核要求
(1)识记:轮回选择,复合杂种群体,歧化选择。 (2)领会:轮回选择的步骤和作用。
(3)简单应用:表现型轮回选择,半同胞轮回选择,全同胞轮回选择,相互半同胞轮回选择,双列选择交配体系。
(4)综合应用:
第十一章 生物技术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
(一)自学目的与要求
1. 重点:细胞与组织培养的应用,基因工程改造植物的步骤。
2. 一般了解:体细胞变异与筛选,原生质体培养,体细胞杂交及其鉴定与选择。 3. 一般掌握:细胞与组织培养的应用,基因工程改造植物的步骤。 4. 熟练掌握: (二)课程内容
-9-
第一节 细胞和组织培养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了解细胞与组织培养产生变异的原因,掌握细胞与组织培养在育种和生产中的应用。
第二节 植物原生质体培养和体细胞杂交:了解原生质体培养的过程和体细胞杂交的方法。
第三节 重组DNA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掌握基因工程改良植物的过程和特点。 (三)考核知识点
1. 体细胞无性系选择的主要问题,细胞与组织培养的应用, 2. 植物原生质体培养与体细胞杂交, 3. 植物基因工程及其应用。 (四)考核要求
(1)识记:无性系变异,外植体,体细胞杂交。 (2)领会:体细胞变异,体细胞杂交。 (3)简单应用:体细胞杂交的主要步骤。
(4)综合应用:细胞与组织培养的应用,基因工程改造植物的主要步骤。
第十二章 品种的区域化鉴定和良种繁育
(一)自学目的与要求
1. 重点:种子生产程序,品种混杂退化及其防治,原种生产,杂交种的生产。 2. 一般了解:品种审定。
3. 一般掌握:品种推广,良种的加速繁殖。
4. 熟练掌握:种子生产程序,品种混杂退化及其防治,原种生产,杂交种的生产。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品种审定:了解品种审定的基本要求、程序。 第二节 品种推广:了解和掌握品种推广的方法及其特点。
第三节 种子生产:掌握种子的类型和特点、种子工作方针和生产程序、品种混杂退化的原因及其防治方法、杂交种子生产的环节和注意事项。
(三)考核知识点
1. 品种审定的概念及其组织特性与程序,
2. 品种推广方式和品种区域化,原原种、原种与良种的概念,
3. 种子工作“四化一供”的内容,品种更换与品种更新的概念,品种的混杂退化
及其防治,“三年三圃”制的原种生产程序,杂交种的生产,良种的加速繁殖。
(四)考核要求
-1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