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点:明切犀利,冷峻峭拔,善分析,条理严密,议论透彻。 明切:明辨是非,切合事理。 犀利:虽似无情,却切中要害。
韩非散文最具文学色彩的是它的寓言。《韩非子》是先秦诸子著作中使用寓言最多的。
第四章 屈原和楚辞
楚辞——战国后期楚国大夫屈原开创的新诗体。
楚辞这个名称西汉时出现。这里所谓楚辞,是指先秦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 刘向校理古籍,编屈原、宋玉等作品,又把西汉贾谊等人的骚体辞章收纳进来,命名《楚辞》。 东汉王逸加入自己的一篇作品,为全书作注,名为《楚辞章句》,流传至今。
楚辞与赋的区别:
体式上,楚辞依“兮”而咏,语句参差错落,长短不拘;赋少用虚字,铺排偕偶,比较整齐。 性质上,楚辞以抒情、议论、描绘为主,主观色彩浓重;赋以客观咏物为主,少主观情感。
楚辞的产生:与楚声、楚歌有直接关系。与楚国民间“巫歌”关系密切。楚辞使用楚地方言。 楚辞的文体:
1. 类于《诗经》而有所改造的样式:《天问》《橘颂》 2. 以《离骚》《九歌》等为代表的典型样式。一般说楚辞、骚体,指的是后一种。 特点:
1. 诗风铺排夸饰,想象丰富。
2. 体式比《诗经》篇幅极大增长,句式长短不拘,参差错落。 3. 多用楚语楚声,楚地方言大量涌现。
屈原及其创作
屈原——名平,楚国贵族。生活在战国后期斗争最为激烈的时代。秦楚争霸是斗争焦点。 屈原的作品:《离骚》《天问》《九歌》11、《九章》9、《招魂》,共23篇。 《离骚》——整个《楚辞》的最杰出代表。不有屈原,岂见《离骚》? 题意:班固:离,犹遭也;骚,忧也。司马迁认为是遭遇忧愁和离愁别绪。 创作时间:屈原被流放江南之时,顷襄王初年。 主题:《离骚》是屈原自叙生平的长篇抒情诗。 1. “美政”理想和深沉爱国感情。
2. 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格和嫉恶如仇的批判精神。 艺术特点:
1. 激情浓烈、想象奇幻。.
根源现实生活,想象自由驰骋。前半回顾往事,基本实写。后半探索未来道路,激情喷发。 2. 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高贵的出身,崇高的理想及其浓烈的情感构成抒情主人公超凡脱俗的完美形象。 3. 比兴手法的拓展。
博比广譬。把《诗经》片段比兴发展成为连续使用。拓展寄情于物、托物抒情的手法,形成我国文学中著名的香草美人的托喻手法。 4. 结构、语言特点。
我国古代篇幅最长的抒情诗。围绕诗人忠贞不渝的故国情感和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的主题。跌宕起伏。
5
语言上采用民歌形式,汲取散文笔法。双声叠韵,吸收方言入诗。
《九歌》:共11篇作品,《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九歌》是屈原被逐江南时,在民间祭神歌舞的基础上加工创作而成的。 艺术特色:
1. 神性和人性的统一。把神灵人格化。
2. 抒写神与神、神与人之间的恋爱故事,有浓浓人间情味。 3. 境界凄清幽眇,奇特瑰丽、色彩斑斓。 《九章》:共9篇,《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
特色:直抒胸臆,激情倾泻;平实朴素。 《天问》——屈原作品中最为奇特的诗歌。
针对自然现象、神话传说和远古历史、社会现实提出一百多个问题。 《招魂》:屈原替楚怀王“招魂”。结构精密完美,长于铺排描摹。
宋玉——《九辩》,屈原之后的一位楚辞作家。 辩,犹遍也。一阙谓之一遍。《九辩》就是由多个乐章组成的乐曲。 艺术特色:
1. 铺排描摹,意境圆融。 2. 描写细致入微。
3. 韵散相间,长短不拘,参差错落。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字和重叠词。
第二编 秦汉文学(考试比重20%) 第一章 秦汉散文
秦代短暂,散文作家可提及的只有李斯一人。
西汉初期贾谊,西汉中后期刘向,东汉前期王充,东汉后期王符、仲长统。
《吕氏春秋》——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秦相吕不韦组织其门客集体编撰的杂家著作。 文章短小,以事实说理,平实畅达。 最大成就在于它的寓言故事。
李斯:因韩人郑国伟秦修建灌渠事,秦大臣提议驱逐所有外来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 于是李斯上书秦始皇,直陈逐客的错误——《上书谏逐客》(《谏逐客书》) 《谏逐客书》:以逐客不利于秦统一为中心。罗列事实,极力铺陈。 1. 铺叙客卿辅秦国国富兵强证明客卿不曾有负于秦。 2. 叙述秦始皇看重玩好之物,轻视客卿,重物轻人。 3. 分析纳客和逐客的利害关系。
秦刻石文:今存7篇,都是刻石颂秦德。铺叙颂夸,气度宏伟,韵律和谐。
西汉初期散文特征:针对现实问题,平实明白。有纵横家遗风。 贾山——《至言》,分析秦亡原因,提出君臣关系问题。 贾谊——《新书》,汉初思想家中忧患意识最为浓厚的。
散文特点:据实设论,理直气壮,深情恳切。气势犀利,情感激扬。
6
贾谊散文名篇——《论积贮疏》——气盛而情浓
贾谊最富盛名的史论散文——《过秦论》——铺排渲染的纵横家遗风。
晁错——政论散文代表《论贵粟疏》
切实中肯,论精识深,擅长分析,言之凿凿。纵横风气。
枚乘——《上书谏吴王》,劝说吴王恪守君臣之义,不可弃义背理。
西汉中后期散文特点:言必称经,以阴阳灾异论政议事。 董仲舒——汉代为群儒首。《春秋繁露》《天人三策》 刘向——代表作《新序》十卷、《说苑》二十卷
采集群书中的逸闻琐事编撰而成,含有劝诫训教之意。
特色:简短笔墨描写人物言行,传达其形貌精神,继承《左传》写人笔法,故事独立。刘向校理群书:最著名《战国策叙录》
司马迁《报任安书》 杨恽《报孙会宗书》,给友人的回信。 桓宽《盐铁论》,以史为鉴,直切时事政策,采用对话体,质直平实。
东汉散文:
前期:怀疑批判精神,王充为代表。
后期:发愤指弊,鲜明求实,代表王符、仲长统等。
桓谭:《新论》,保存最完整的是载于《后汉书》的《陈时政疏》《抑谶重赏疏》 《抑谶重赏疏》表现鲜明的反图谶迷信思想——开东汉士人抨击虚妄之先河。
王充——《论衡》宗旨:疾虚妄
写作主张:疾虚妄立实诚,反华伪倡实用、斥模拟贵独创、排晦涩申通俗。 追求“口则务在明言,笔则务在露文。”
仲长统——《昌言》,崇尚实用,充满变革思想。文风质朴,富于论辩色彩。
第二章 司马迁与汉代史传散文 司马迁
司马迁创作《史记》
内因:基于家族荣誉感而激发出来的强烈著史愿望和胸怀大志的“圣人”理想。 外因:李陵之祸激发的发愤情绪。
《史记》的成书和体例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开创了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写通史的范例。 本纪、世家、列传是《史记》的核心部分。
《史记》塑造人物的艺术特色:
7
1. 精巧剪裁和安排。
互见法:在本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的主要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主要特点,而其他的一些事件和性格特点则置入别人的传记去描述。 互见法使人物主要性格突出,有血有肉,形象完整。
《高祖本纪》主要写刘邦起义开国,正面表现开国帝王的神采。 《项羽本纪》中通过范曾之口写刘邦“贪于财货,好美姬” 《萧相国世家》写刘邦猜忌功臣,《淮阴侯列传》记叙刘邦阴刻残忍。 《信陵君列传》中写魏公子信陵君无忌不耻下交,名冠诸侯。 《范睢蔡泽列传》中写魏公子惧怕秦国。 善于在同一篇传记中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 《李将军列传》:选取四个战役构成全文骨架。主要事件和典型细节相互配合,详略得当。 《廉颇蔺相如列传》: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欢 《项羽本纪》:揭竿而起是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与虞姬悲歌死别又有儿女情长;思虑百姓疾苦有仁爱恻隐;与部下同甘共苦义重如山;鸿门宴不忍杀掉刘邦又优柔寡断。 2. 人物之间的对比衬托。
《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中,年轻气盛、好勇斗狠的项羽与世故老成、狡诈机智的刘邦形成鲜明对比。
《项羽本纪》中老谋深算的范曾与简单直率的项羽的对比。 《高祖本纪》中从容不迫的张良与窘迫栖皇的刘邦的对比。 3. 在特定环境场面中凸显人物特点。
描写紧张激烈的环境场面,把任务置入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去塑造。
《鸿门宴》的力与智的冲突中,项羽的优柔寡断,范曾的阴鸷远见,刘邦的智诈狡猾,张良的善于谋划,樊哙的勇猛机智等都在矛盾冲突中鲜明表现。 《刺客列传》中燕太子丹送别荆轲,悲壮慷慨。 4. 细节、心理描写出色。 《项羽本纪》写霸王悲歌别姬 《酷吏列传》写张汤讯鼠
《李斯列传》以独白写心理进而揭示人物性格 《吕太后本纪》以他人语言揭示人物心理 5. 以个性化语言表现人物性格。
《史记》——文学史上史传散文的典范,鲁迅“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班固《汉书》——我国第一部断代史 记录西汉一代历史。 体例:基本继承《史记》,分为本纪、表、志、传 《史记》与《汉书》的不同:
思想上《汉书》站在刘汉王朝的立场,坚守儒家思想正统;对人物评价与《史记》差别较大。 《汉书》对游侠、货殖上持贬抑态度。
不像《史记》那样融注作者深情感慨,更加平实客观、冷静翔实。
《汉书》人物传记的文学色彩
叙事平实稳健,组织严谨,语言富丽典雅又凝练。 传达人物神貌和性格:《陈万年传》《盖宽饶传》《外戚传》
最富盛名的人物描写《李广苏建传》中队李陵、苏武的精细刻画。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