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专门水文地质学考试资料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30 6:28:20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在一个主孔内抽水,在其周围设置若干个观测孔观测地下水位的抽水试验。 3、群孔干扰抽水试验

在影响半径范围内,两个或两个以上钻孔同时进行的抽水试验。 4、试验性开采抽水试验

是模拟未来开采方案而进行的抽水试验。 抽水孔的布置要求 具体要求:

1、为查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则抽水孔应布置在有控制意义的典型地段,采用单孔抽水试验;

2、为解决某项供水任务,则抽水孔应布置在有供水意义的地段或在未来开采井位置,采用群孔干扰抽水试验和试验性开采抽水试验。

3、为查明边界性质或评价径流补给量时,则抽水孔应布置在靠近边界的地方,以便能观测到边界两侧水位差异变化或查明边界两侧的水力联系程度,采用多孔抽水试验;

4、为求取水文地质参数,抽水孔应远离含水层的透水和隔水边界,布置在含水层的导水及贮水性质、补给条件、厚度和岩性条件等有代表性的地方,采用多孔抽水试验 5、在布置带观测孔的抽水孔时,要考虑尽量利用已有水井作为抽水时的水位观测孔;当无现存水位观测井时,应考虑附近有无布置水位观测井的条件;

6、抽水孔附近不应有其它正在使用的生产水井或地下排水工程;

7、抽水孔附近应有较好的排水条件,即抽出的水能无渗漏地排到抽水孔影响半径区以外,特别应注意抽水量很大的群孔抽水的排水问题; 观测孔的数量、距离及深度

每条观测线上,观测孔数量、距离及深度取决于试验的任务、精度要求和抽水类型。 (1)观测孔的数量

① 对于稳定流抽水试验,若只为求参数,布置1个观测孔即可;如欲绘制降落漏斗形状,则每条观测线上需布置2-3个观测孔。

② 对于非稳定流抽水试验,如用s-lgt曲线计算水文地质参数,只需布置1个观测孔;如用s-lgr曲线计算参数,则每条观测线上需布3个观测孔。

③ 对于确定水力联系及边界性质的抽水试验,观测孔不应少于2个。 2)观测孔的距离及深度

① 观测孔与主孔距离,近主孔者小,远主孔者大,最远应能观测到明显水位下降。 ② 为避开抽水孔附近三维流的影响,第一个观测孔距抽水孔的距离一般应大于含水层的厚度,如果含水层厚度小于10m,至少应大于10m;

③ 最远观测孔视含水层渗透性和抽水降深而定,要求观测到的水位降深大于20cm。 ④ 相邻观测孔距离,应保证两孔的水位差大于20cm。

⑤ 观测孔的深度一般要揭穿试验含水层,当试验含水层厚度较大时,应至少深入到含水层10~15m 。

⑥ 各观测孔的过滤器,要安置在同一含水层同一深度上,各观测孔过滤器的长度宜相等。

稳定流抽水试验技术要求 1、水位降深

(1)对于富水性较差的含水层或非开采含水层,可只做一次最大降深的抽水试验; (2)对松散孔隙含水层,抽水三次水位降深的次序可由小到大逐次进行(正向抽水);

(3)对于裂隙和岩溶含水层,为了有利于裂隙和溶隙中充填的细粒物质(天然泥沙

或钻进产生的岩粉)吸出,增加裂隙的导水性,抽水三次水位降深次序应由大到小逐次进行(反向抽水)。

(4)抽水试验的最大水位降深值(Smax)

应按抽水设备能力尽可能大些:

① 潜水含水层,Smax=1/3—1/2潜水含水层厚度;

② 承压含水层,Smax≤承压含水层顶板以上的水头高度;

③ 当进行三次不同水位降深抽水试验时,其余两次试验的水位降深,应分别等于最大水位降深值的1/3和2/3。

④ 当抽水设备达不到上述要求时,要求Smax等于水泵的最大扬程(或吸程)即可,相邻两次水位降深之间的水头差值不应小于lm。 地下水动态和均衡的概念 1、地下水动态

指表征地下水数量与质量的各种要素(如水位、流量、开采量、溶质成分与含量、温度及其它物理特征等)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 2、地下水均衡

指在一定范围、一定时间内,地下水水量、溶质含量及热量等的补充(或流入)量与消耗(或流出)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地下水动态与均衡的关系

(1)地下水均衡是导致地下水动态变化的原因;

(2)地下水动态则是地下水均衡的外部表现,即动态变化的方向与幅度是由均衡的性质和数量所决定的。 地下水动态观测项目

地下水动态观测项目主要包括水位、水温、水质、水量、水文及气象等因素。 水文地质图系的种类

一般包括四类图件:基础性图件、要素性(或单项地下水特征性)图件、综合性(或专门性)图件和应用性图件

综合水文地质图是把区域水文地质调查中所获得的各种水文地质现象和资料,用各种代表符号的方式,反映在按一定比例尺缩小的图纸上所编制的一种具综合内容的地质-水文地质图件。

综合水文地质图

1、地层及构造特征 2、地下水类型 3、地下水天然露头和人工露头 4、地表水系和地表水体 5、与地下水有关的地貌现象 6、地下水系统划分 7、地下水化学特征 8、地下水运动特征 9、岩层富水程度 10、剖面图及镶图

地下水水质是指地下水中所含的物理成分、化学成分和生物成分所表现的综合特征。

地下水水质指标则表示地下水中物质的种类、成分和数量,是衡量地下水水质的具体标准。 成垢作用

水煮沸时,水中的一些离子、化合物相互作用而生成沉淀,附着在锅炉壁上形成锅垢,这种作用称为成垢作用。 成垢作用评价

1)按锅垢总量评价

按锅垢总量对成垢作用进行评价时,水可分为: H0<125 mg/L 为锅垢很少的水; Ho=125~250 mg/L 为锅垢较少的水;

Ho=250~500 mg/L 为锅垢较多的水; Ho >500 mg/L 为锅垢很多的水。 按硬垢系数评价

对锅垢的性质进行评价时,可采用硬垢系数(Kn),即 Kn=Hh / H0。

当 Kn <0.25时, 为软垢水; Kn=0.25-0.5时, 为软硬垢水; Kn>0.5时, 为硬垢水。 起泡作用

(1)概念:指水在锅炉中煮沸时,在水面上产生大量气泡的作用。 腐蚀作用

(1)由于水中氢置换铁,使炉壁受到损坏的作用称为腐蚀作用。氢离子可以是水中原有的,也可以是由炉中水温增高某些盐类水解而生成的。 分解性侵蚀

指酸性水溶滤氢氧化钙及侵蚀性CO2溶滤碳酸钙,使水泥分解破坏的作用。可分为一般酸性侵蚀和碳酸侵蚀两种。 结晶性侵蚀

又称硫酸盐侵蚀,是指水中的SO42-进入混凝土空隙,形成石膏和硫酸铝盐晶体。 这些新化合物因结晶膨胀作用体积增大(例如石膏可增大1-2倍,硫酸铝盐可增大2.5倍),导致混凝土强度降低,以致破坏。 分解结晶复合性侵蚀

又称镁盐侵蚀,其侵蚀机理主要是水中弱盐基硫酸盐阳离子的侵蚀,即水中Mg2+、Fe2+、Fe3+、Cu2+、Zn2+、NH4+ 等与水泥发生反应使混凝土强度降低,甚至破坏。 农田灌溉用水水质评价方法

1、水质标准法2、钠吸附比值法3、灌溉系数法 4、盐碱度法 (1) 盐害:主要指氯化钠和硫酸钠这两种盐分对农作物和土壤的危害

(2) 碱害:也称苏打害,主要是指碳酸钠和重碳酸钠对农作物和土壤的危害。

(3)盐碱害:即盐害与碱害共存。当盐度大于10时,并有碱度存在时,即称为盐碱害。 (4)综合危害:除盐害碱害外,水中的氧化钙,氧化镁等其他有害成分与盐害一起对农作物和土壤产生的危害,称为综合危害。 地下水资源的分类

1、补给量 指天然状态或开采条件下,单位时间内,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含水层(或含水系统)的水量。

2、储存量 指地下水在补给与排泄过程中,某一时间段内,在含水层(或含水系统)中储存的重力水体积。

3、允许开采量 允许开采量就是用合理的取水工程,能从含水系统或取水地段中取得出来,但不会引起一切不良后果的最大出水量。 一元非线性相关

步骤(1)作S-Q散点图;(2)求出待定系数A和B,建立方程; (3)求相关系数;(4)相关系数显著性检验; (5)预报精度,即求剩余标准差δs 或δQ ; (6)外推预报

矿床充水:自然状态下矿体和围岩中赋存的地下水。 矿坑涌水:采矿时流入矿坑的地下水。

矿坑突水:超过矿坑正常排水能力的瞬时大量涌水。 矿床充水条件

(1)充水水源:能通过各种通道进入矿坑的水源。 (2)充水通道:水源进入矿坑的途经。

(3)充水强度影响因素:充水水源与充水通道是形成矿床充水的基本条件,其它各种因素只是通过对充水水源与充水通道的作用,影响矿井(坑)涌水量的大小。

(4)矿床充水条件(因素) :充水水源、充水通道、充水强度影响因素的统称。充水水源的规模,充水通道的导水性以及导致采后发生变化的采矿因素,是矿床充水条件分析的重点。

(5)充水条件分析 1、类的划分

根据矿床主要充水含水层的储水空间(空隙)特征,将充水矿床划分为三类: (1)第一类:以孔隙含水层充水为主的矿床,简称孔隙充水矿床; (2)第二类:以裂隙含水层充水为主的矿床,简称裂隙充水矿床; (3)第三类:以岩溶含水层充水为主的矿床,简称岩溶充水矿床。 岩溶充水矿床又可按岩溶形态划分三个亚类 :

(1)第一亚类:为溶蚀裂隙为主的岩溶充水矿床,简称溶隙充水矿床; (2)第二亚类:以溶洞为主的岩溶充水矿床,简称溶洞充水矿床;

(3)第三亚类:以暗河为主的岩溶充水矿床,简称暗河管道充水矿床。 2、型

(1)第一型: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矿床 (2)第二型:水文地质条件中等的矿床 (3)第三型: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矿床 矿坑涌水量预测的内容及要求 (1)矿坑正常涌水量 (2)矿坑最大涌水量 (3)开拓井巷涌水量 (4)疏干工程的排水量

搜索更多关于: 专门水文地质学考试资料 的文档
专门水文地质学考试资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1jmjo1t9nn1ujto7zfqi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