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判断并说明理由:
1.假说是科学方法发展的形式吗?
答:答案一:是的。科学假说是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提出的一种假定性的推测和说明。假说是科学理论的初级形态,是科学进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建立科学理论的桥梁。恩格斯指出:“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
假说是通向理论的桥梁,是形成和发展科学理论的必经途径。自然科学沿着假说-理论-新假说-新理论……的途径,不断向前发展。自然科学发展史就是一部假说和理论不断更迭的历史。假说是发挥思维能动性的重要方法。提出假说的能力可以说是具有科学创造性的标志。
答案二:是。理由:正确。科学假说是人们将认识从已知推向未知,进而变未知为已知的必不可少的思维方法,是科学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科学理论发展的历史就是假说的形成、发展和假说之间的竞争、更迭的历史。
2.所有的观察称述都是单陈述吗?
答:正确。观察陈述,它具有语言形式,可以在人际间进行交流;一般认为(至少一般的较健全的持经验主义的认识论学说都认为),我们人的感官直接面对外部世界,又通过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协同作用而接受外部世界的刺激,形成关于外部世界之“反映”的人的各种感觉和知觉,然后通过语言形式依据我们的感性知觉(感觉、知觉)对外部世界作出陈述和描述。这就是观察陈述,它以语言形式直接陈述或描述外部世界的可观察现象。
3.通过机遇造成的科学发现都属偶然吗?
答:并非都是偶然。1)机遇是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人们往往由于某个偶然的事件或机会,意外地发现了新的自然现象,并由此导致了科学技术的新突破。具有意外性和偶发性。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意外的发现了与原来研究目标完全不同的自然事物与现象,加以研究,取得与研究目标不同的重大发现;另一类是意外地发现了与预期不同的事物与现象,经过研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新方式、新手段,完成或部分完成了原来的研究目标。
2)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a机遇给研究提供了先导,启发了人们追寻机遇背
后隐藏的自然界的新信息,导致作出科学发现。b机遇能为技术发明提供线索,导致在技术上作出重大发明。c机遇能为研究提供新的生长点,启发人们深入研究,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促进科学理论与技术的发展。
3)识别和捕捉机遇的条件:a丰富的知识储备。b深厚的哲学理论修养:从
认识论高度提高对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辩证关系的理解,保证正确的方向和科学方法论的指导。c敏锐的洞察力,高度的判断力,丰富的想象力,善于创新的思维能力等,提高及时发现、识别和捕捉机遇的认识能力。
4. 进化与退化是否相互排斥?
答:错误。进化和退化是标志自然物质系统变化趋势的范畴。进化是标志自然物质系统由简单到复杂、由无序到有序、由低序到高序的发展趋势;退化是标志自然物质系统由复杂到简单、由有序到无序、由高序到低序的发展趋势。进化与退化,不仅并存于演化过程中,而且具有统一性,二者相互包含、同存共生、相互交替。进化与退化的相互包含是指在同一系统的同一演化过程中,往往存在着进化与退化的两个方面。以进化为主的过程往往内在地包含着退化。同样,以退化为主的过程也常常内在地包含着进化。进化与退化常常是同时存在和同步发生的。进化和退化往往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进化和退化在一定的条件下是交替进行相互转化。
5. 对于考察应用型科研试题考察他的市场需求尤其重要?
答: 正确。1)重要意义:a科研选题在科研工作中是否具有战略意义,是决定科研工作成败的关键和首要环节。b科研选题本身就是一项科研工作。正确的选题既是科研工作的起点,又是科研的结果。能否选好课题不仅反映出一个人的工作态度与方法,也反映出他的科学水平和科研能力。c有创见的研究课题对科技发展和人类社会有巨大推动作用。往往成为科学发展和取得成就的生长点或路标,甚至影响一代人或几代人的研究方向。 2)基本原则:a需要性原则:所选课题必须着眼于社会实践或科学本身发展的需要。b创造性原则:所选课题应具有创新性,应是前人和他人未解决或未完全解决并预期能出成果的科技问题。c科学性原则:所选课题一定要有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为依据。d可行性原则:选题时必须考虑完成课题的主客观条件,根据实际具备的或经过努力可以具备的
条件来选定科研课题。
三 论述题
1. 科学与非科学是对立的吗?我们应该如何区别科学与伪科学?
答:科学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科学是人类的分门别类的学问。 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的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客观”性、“规律”性和“系统”性,
是科学的最基本的规律性。
科学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科学的唯一标准。实践对科学的检验并非都是由一、二次实践能完成的,科学结论一般都要接受长期的实践检验。因为真理都是相对与绝对的统一体,世上没有绝对的真理。
非科学是指那些与科学统一文化体系不同于科学认识对象的其他文化部门(如西方文化中的宗教、哲学和艺术等)以及与科学处于不同的文化体系中没有按照科学的认识方式认识事物的文化部门(如道家文化、儒家文化和中医等)。非科学同科学一样是人们对周围自然事物的有效认识。它们同样有着自己的生存权。它和科学的目标都是追求真善美。
所谓非科学,是指对客观存在即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客观规律,未能作出客观的、系统的和规律性解释的学说。简单地说,就是指对客观存在未能作出正确解释的学说。因此,非科学的本质源于客观存在。
伪科学:
把没有科学根据的非科学理论或方法宣称为科学或者比科学还要科学的某种主张,如星占学、维里科夫斯基碰撞理论、李森科的无产阶级遗传学等。伪科学不同于一时的科学错误,它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要害在于,它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冒充科学,把已经被科学界证明不属科学的东西当作科学对待,并且长期不能或者拒绝提供严格的证据。非科学的事物大量存在,而且通常自有其存在的价值,如文学、艺术、魔术等等,一旦有人把它们宣称为科学,则这种宣称本身也就成为一种伪科学。
伪科学是指据称是事实或得到科学支持、但实际上不符合科学方法的“知识”。伪科学是一些虚假的“科学”或者骗局,经常借用科学名词进行装饰,但实际上与科学在本质上并无关联。
科学可以通过严格的科学方式进行检验,在其有效范围内没有发现反例且具有可重复性。 伪科学虽然宣称有科学依据,但其例证都不能通过科学实验的验证,甚至阻挠严格的验证。伪科学不同于一时的科学错误,它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要害在于,它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冒充科学,把已经被科学界证明不属科学的东西当作科学对待,并且长期不能或者拒绝提供严格的证据。非科学的事物大量存在,而且通常自有其存在的价值,如文学、艺术、魔术等等,一旦有人把它们宣称为科学,则这种宣称本身也就成为一种伪科学。
机械论、唯心论、宗教教义,以及我们的各种实践活动中作出的错误理论,都只是对客观存在作了不正确的解释,并没有作任何伪装,所以虽非科学,但也绝非伪科学。判断非科学与伪科学的标准,不应是创立者有否声明其为科学,而只能是学说本身的实质。如对“四色定理”,世界上有很多数字家发表过研究论文,声明自己已作出了证明,但实际都是错误的,谁也不能说它们是伪科学。所以,判别的标准只能事物本身的性质,不能是事物之外的东西。
伪科学的根本点在于故意的欺骗和标榜科学,有明显的反道德或/和违法表现,与持伪科学者个人直接相关,故而反伪科学不可能做到就事论事,还要论人。伪科学与非科学和科学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伪科学制造者利用伪科学骗取名誉、金钱,甚至图财害命。而人类为了揭穿伪科学,也要浪费本可以用于创造的大量的时间、精力、物力和财力。伪科学有罪。
2、评论关于科学发现的有关争论(科学研究起点的争论),谈谈自己的看法。
即科学发现”始于观察?还是始于观察问题?
科学发现是对现象的新看法、描述方法、表现技术或推理规则等新语言体系的发现,它可以分为科学事实的发现和科学理论的发现两个方面。它是人类探索大自然奥秘的过程。科学家和哲学家都十分关心科学发现始于何时?(p.134) 长期流行观点认为科学发现始于观察实验或者说经验,因此科学被称为“实验科学”或“经验科学”,现代也有人依据认识始于实践的基本哲学命题,认为科学研究科学研究应当而且必须从观测实验开始。(p.134)
英国现代科学哲学家波谱尔根据现代科学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从理论上对“科学发现始于观察”进行了批判,系统阐述了“科学发现始于问题”的观点。(p.135)提出了著名的四段图式理论:“问题—猜测—反驳—问题”(P1—TT—EE—P2),(p.223)突出地阐述了“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的见解。(p.135)
美国当代科学哲学家库恩也持这种观点。库恩认为常规科学就是解决难题,即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和问题。当大量难题出现,科学“范式”发生危机时,就需要新的“范式”代替旧的“范式”,发明新的理论。科学发现就是为了解决科学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