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单选题:只有唯一一个选项正确
1. ()永远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 (C) 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2. ()才是提高精神素质的最终目标。 (D) 以上都是
3. ()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反复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过程而形成的基本稳定的精神品质。 (C) 思维素质 4. 素质教育试验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与素质教育过程的()。 (C) 同步性 5. 自主健康成长要求学生(),能在现实环境中找到社会需要、自己乐 为而又可为的奋斗目标。 (A) 健康成长 6. 教育方法历来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深刻地反映了一 定社会阶段的()与教育水平,决定着教育效果并直接影响学生乃至社会的发展进步。 (A) 教育思想
7. 就具体教学过程授课而言,更有价值的知识包括()等。 (D) 以上都是 8. 在全社会倡导()之风,是提高公民素质、民族素质、弘扬民族精神 的大事。(D) 素质教育
9. ()是生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A) 课堂教育 10. ()是非学科的,不依赖书本知识的系统传授,突破了课堂时空乃 至学校时空的限制,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解放”。 (A) 活动课程
11. ()是提高个人以及整个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对人们更好地 认识改造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B) 精神审美素质
12. 优良的()是师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B) 教学环境 13. 素质教育理论本质上从属于(),它同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尽 管还处于探索和形成阶段,但是并不妨碍作为设计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依据。 (C) 教育基本理论
14. 提出教育内容的适度综合,并非主张取消教育内容的分科设置,而 是针对()中分科过细且相互割裂的现象而言的。 (C) 现实教育
15. 素质教育的提出是整个社会对人、对人的()的高度重视的必然产 物。 (A) 素质
16. 教育要促进少年儿童身心素质的发展,必须通过青少年儿童的内部 原因,即()才能实现。 (D) 内部矛盾
17. 任何素质的形成都不可能一帆风顺,这就决定了()必须与困难同 行。 (A)素质主体
18. 素质教育()是观念形态的东西,是对客观现实的一种超越,它体 现着教育工作者的主观意志,是教育工作者的一种愿望。 (A) 目标 19.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最根本的是使学生开拓、()地学习。(D) 创造性 20. ()的重要职能是发展人的个性,使每一位受教育者的潜能都能得 到充分地开发和发展。 (A) 素质教育
21. 科学思维训练既应统一组织进行,又要体现个别性和个性化,而实 现这一目标的最有效方式莫过于运用()实习教学和科研锻炼。 (D) 社会
22. ()是对社会、他人有益而无害的独特人格品质。 (C) 独立人格素质 23. ()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计划向学生传授知识,使其普遍或 主干发展得到教育保障。(C) 集体学习
24. ()阶段的素质教育应当充分地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生 存能力,为其充分地发展自己并充分地参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努力。(D) 基础教育 25. 素质教育理论坚信:人的先天的遗传素质的差异是很小的,后天的 ()都是十分巨大的,只要有适宜的教育,每个人都能获得充分地发展。 (C) 发展潜力 26. ()是指与人们一定的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 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是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A) 社会角色
27. 激活学生个性潜能发展,首先必须在()上得以体现。 (B) 教学内容 28. 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教材的基本属性是它的()。 (C) 工具性 29. 社会良性发展必须有正确的方向和一定的(),而思想道德素质是 确保实现这种追求目标的重要条件。 (B) 道德规范
30. ()始终是素质教育的主导力量。 (B) 教师
(1) 单选题:每题1分,(2) 共30题,(3) 只有唯一一个选项正确
1、激活每位学生( )发展,使之明确自己正确的发展方向,要比教给他们任何具体知识本身更重要。
A 学习潜能 B发展潜能 C 素质潜能 D个性潜能
2、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最根本的是使学生开拓、( )地学习。 A持续性 B自发性C开创性 D创造性
3、从社会心理学的观点看,()是指人经过一定方式的社会学习,主动接受社会教化,将社会目标、价值观、规范和行为方式等转化为其自身稳定的人格特质和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
A科学内化B个体内化 C知识内化D教育内化
4、教师在素质教育中的最大功绩与贡献在于()。
A给学生传授多少经验、知识 B开出多少实验 C培养哪些技能 D能在多大程度上激活学生的个性潜能,并促使这种个性潜能持续不断地发展 5、()的重要职能是发展人的个性,使每一位受教育者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地开发和发展。
A素质教育 B目标教育 C成人教育D高等教育
6、素质形成本身,就是在某一学科领域获得独立准确的()判断。 A精神价值B内在价值C外在价值D实际价值 7、()阶段的素质教育应当充分地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为其充分地发展自己并充分地参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努力。
A科学教育B社会教育C家庭教育D基础教育 8、()是对社会、他人有益而无害的独特人格品质。
A 个人品德修养B科学文化素质C独立人格素质D思想道德素质
9、教育思想或()始终同教育的根本职能、目的联系在一起。它是教育者对整个教育现象的总体认识,是对教育前提的深入思考、全面把握。 A施教思想 B教育水平 C教育经验D教育方法
10、1997年,国家教委在烟台市(),标志着素质教育开始成为全国范围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A 举办的“21世纪新型人才培养研讨会”B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C 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D召开了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 11、()虽不是教育方法本身,但它在很大程度甚至根本上,影响乃至制约良好的施教方法的产生与运用。
A施教态度B师德教育C学历教育D文化素质
12、经过素质教育培养的学生,应具有()。
A 适应时代、社会需要的共有素质B体现不同学生个性特点的独特才能 C为人类做出特有贡献,进行优秀的文化积淀 D 以上都正确
13、素质教育目标是稳定性与()的统一。 A 持续性B创新性 C 延续性D 发展性
14、全面传授知识即( )、方法和手段全面。
A授知内容 B授知途径 C授知对象 D 以上都正确 15、()正是通过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形成,以认知图式为中介,对个体认知对象的选择、信息整理的规范以及对认知结果的解释等方面发挥支配和控制作用。 A德育B教育C培育D 以上都正确
16、在国家、民族、阶级和政党都存在的社会,影响人们正确行动的首先是()。 A 政治思想B思想素质C个人行为 D社会行为 17、()概念一旦转化成为普遍的教育行为,一个全新教育时代就将开启,人类教育会步入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A应试教育B素质教育C高等教育D初等教育
18、()的主渠道应有机地融心理健康教育于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于日常的班主任工作之中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之中。
A文化素养教育B心理健康教育C素质教育D思想道德教育
19、教育的基本途径是(),素质形成的重要条件是掌握特出的知识体系,所以素质教育并不否定知识传授。
A 素质教育B知识传承C 文化传承D知识信息传递
20、学校为学生接受、掌握、消化知识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是学生最终实现对知识深刻内化的重要环境。 A 自然 B 教室 C家庭 D社会 21、()在主动统合各类教育共同促进学生素质发展方面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A家庭教育B社会教育C学校教育D社区教育
22、在每位个体的各种潜能中,往往有一种或多种表现较为突出、强烈的潜能,通常称为()。
A劣势潜能B优势潜能C共性潜能D个性潜能
23、素质教育课程观要求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将中心尽快地转移到着眼于()方面来,实现课程内容的“素质化”。
A 素质发展B科学发展 C文化培养 D 个性潜能发展
24、完整的(),必须依据社会对人才的各种需要,面向全体学生,按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和优势潜能,为他们成为相应类型、层次的人才提供教育机会、创造适宜条件。
A 道德教育B 科学教育C素质教育 D 文化教育
25、课程之所以需要“开发”,是因为存在着( )。 A 学习潜能B课程潜能 C 教学潜能 D个性潜能 26、校风是学校风气的简称,是学校成员的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是学校内部的()。 A环境氛围 B 精神作风C 教学风格D意识形态
27、认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是指引人们走向成功的()。 A根本法则B基本路径 C 重要经历D 唯一方法
28、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是他们自己要形成健康成长的意识、理念,学会()前进的本领。
A 尝试实践B主动探索C实践探索D 健康成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