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章,全文写作角度独特,事例典型精当,语言精练优美,结构精致严谨,感情真挚热烈,体现了一个诗人笔下同样跳动着赤子心的闻一多先生的人格魅力。全文只有一千多字,字字珠玑,要注意作者在文中是怎样突出地表现闻一多先生思想品格的最本质特征。对于本课的学习,仅靠教师的讲授难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因此,课堂上要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在阅读实践中教会学生读写人物类的文章,并学会总结阅读和写作的点滴体会。 学情分析:
针对本单元或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借助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可以通过预习,把握课文内容大意。本班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强,课上回答问题积极踊跃。即使部分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课堂上会比较矜持,但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以及小组展示等环节,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另外,“拓展延伸”部分将会吸引更多的学生踊跃的发言。由此,学生们就会不自觉地学习并仿效闻一多先生的做法,力争成为一名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优秀人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并掌握重要作家作品,臧克家和闻一多;
2、积累词语并学会运用。
能力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理清作者的思路;
2、品味文中关键语句,感悟闻一多这一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治学、敢说敢做、言行一致的人格,做
一个高尚的人。 教学重难点:
1、反复朗读课文,理清作者的思路;
2、品味文中关键语句,感悟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
文献法:学生从图书馆或网上自主查阅并整理有关闻一多、臧克家先生的背景资料,创设自主合作的教学氛围。
朗读法:本文四字词语较多,结构整齐,节奏感强,读起来铿锵有力,朗朗上口,富于音乐美。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领悟文意。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渲染氛围
教师播放《七子之歌》,创设情境。
澳门回归之日,《七子之歌》传唱大江南北,引起炎黄子孙的强烈反响。许多人听后都不禁潸然泪下,这首歌曲的作词者是闻一多。1925年,远在美国读书的闻一多先生因深深地思念祖国,渴望祖国能够早日统一,写下了这首爱国诗篇。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文本,走进闻一多,学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教师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把握方向 1、简介闻一多
先让学生自主展示一下自己所搜集到的相关资料,然后教师由此总结学习语文的多种渠道(课下注释、工具书、图书馆、网络等)。
2、简介臧克家
首先让学生自主展示自己所整理的作者的相关资料,然后教师出示自己所整理的有关作者的信息(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中老师对这两个作家的整理情况,其中标注红色字体的需要同学们重点实识记),最后教师进行方法指导:对于一个重要的作家,我们可以从名、时、地、评、做这五个方面来把握就可以了。
当堂识记并进行检测学生对这两位重要作家作品掌握的情况。 3、读一读,写一写
校补 迥乎不同 锲而不舍 赫然 炯炯目光 气冲斗牛
先让一名学生读屏幕上所出示的字词,其他学生要认真听读并正音; 然后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容易读错或写错的字词或字音,
最后要当堂限时识记并且进行检测,由此来更好地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 三、明确目标,有的放矢
本单元的单元训练目标有两个: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由此来明确本课的能力学习目标是理清作者的思路和品析并感悟闻一多先生这一人物形象。 四、整体感知,深入研究
(一)思一思
默读课文,想一想: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初读课文,理清作者的思路)
再默读课文的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来适时地进行方法指导,强调默读的要求(不出声、不指读、不回读)。
学生班内展示的同时,教师要适时进行方法点拨与指导,并总结理清作者的思路的方法有三个:划分层次、抓标志性词语、找过渡句(段)。 (二)想一想
理清了作者的思路,我们来进一步走进闻一多,想一想文章既然是从作为学者和革命家的两个方面来阐述的,那么“说”和“做”究竟在他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大屏幕显示:朗读课文,明确闻一多是如何处理“说”和“做”的关系的?作者是如何来评价他的?)
明确:作为学者,他是“做了再说”“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革命家,他是“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 作者是这样评价他的: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教师明确在课文的第19和第20 自然段)
请同学们齐读这两个自然段,感受一下作者对闻一多先生高度的赞美和敬重之情。 (三)品一品
教师简介闻一多先生和臧克家之间的特殊关系。臧克家和闻一多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