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要求:通过使用简单图像处理软件,学会对图像做简单的编辑处理。 模块六 电子相册制作 教学活动:图像加工的准备:规划、获取图像素材; 对图像的简单编辑处理:裁剪、特殊效果处理; 保存为不同格式的图像文件 教学要求:通过使用音频、视频编辑软件,学会对音频、视频文件做简单的编辑处理。 模块七 DV作 制教学活动:音频、视频加工的准备:规划和设计音频、视频脚本; 通过不同途径获取音频、视频素材; 对音频、视频素材进行简单编辑、处理、合成; 保存为不同格式的音频、视频文件 教学要求:通过制作产品介绍演示文稿,学会多媒体演示文稿的综合产品介模块八 绍演示文稿制作 应用。 教学活动:设计、规划演示文稿内容,准备制作演示文稿的素材; 制作演示文稿,将素材加入到作品中; 设计播放的动作和特殊效果; 展示并讲解自己的作品 教学要求: 个人网模块九 络空间构建 学会构建、管理自己的网络空间。 教学活动:申请与规划网络空间; 整理素材,构建网络空间; 管理维护网络空间
9
教学实施
教学建议
教学时数安排建议
基础模块学时安排建议 序号 1 2 3 4 5 6 7
职业模块的教学时数分配由学校根据具体情况自行安排。 实施学分制的学校,按16~18学时折合1学分计算。
教学方法建议
在本课程教学中,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作为主体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应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组织中的主导作用,提倡结合现有教学条件,灵活选择、运用教学方法。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强调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充分发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利用计算机的图、文、音、视、动画等手段,生动灵活地表现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情境。
职业模块的教学应结合专业特点设计教学内容,着重培养学生适应职业岗位需要的计算机应用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
基本教学设施建议
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要配备能满足教学需要的计算机机房、多媒体教室等设施;配备数量合理、配置适当的计算机和相应的外部设备(打印机、投影仪、扫描仪等);具备上网条件。
教材编写建议
教材编写应以本教学大纲为基本依据,应考虑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
10
课程内容 计算机基础知识 操作系统的使用 因特网(Internet)应用 文字处理软件应用 电子表格处理软件应用 多媒体软件应用 演示文稿软件应用 机动 合计 教学时数 讲授与上机 10 12 12 20 20 14 8 12 96~108 建议在机房组织教学,上课即为上机,讲授与上机合二为一 说明
理安排基础模块和职业模块。
教材内容的选取应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选取与学习、工作、生活相关的实际案例,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内容的选取还应注意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应具有前瞻性。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地呈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环境的变化,逐步开发并完善教学辅助、实训操作、考核评价等方面的数字化教学资源。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建议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收集与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合理应用网络与多媒体技术,努力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应充分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特点,与各种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有机结合,提高教学效率。数字化教学资源可用于各个教学环节,如情境创设、协作交流、自主学习等教学活动。教师应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个人潜能。
考核与评价
本课程的考核与评价要坚持总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
在考核与评价过程中,要重点考核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关注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计算机文化素养及社会责任感的养成。
教师在进行考核与评价时,应跟踪记录学生运用计算机完成任务、案例或项目的过程,评价学生操作过程及操作结果的准确性、合理性、熟练性及全面性。
1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