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圆》集体备课教案
六年级上册 设计者: 施教者: 教学内容 圆的认识 课 型 新授课 1、通过学生的画圆、剪圆、折圆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圆,发解圆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以及半径、直径的关系,理解圆心、半径、直径的作用。 教学目标 2、在画圆、剪圆、折圆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辨析、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圆及其特征,能够正确地用圆规画圆。 教学难点 理解圆的半径的含义及作用。 教具学具 圆规、直尺 教 学 内 容 个人修改设计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圆)关于圆,同学们一定不会感到陌生,请你们想一想,生活中你们在哪里见到过圆? 师: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课件播放教材57页主题图) 二、探究感悟,掌握特征 1.直观感受圆的曲线特征。 教 学 过 程 板书设计或要点 2.交流反馈,形成概念。 (1)自学画圆。 (2)尝试画圆。 学生操作,每个学生用圆规在白纸上画一个圆。 3.探讨圆心。 三、巩固练习,提升反馈 四、课堂总结,评价拓展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巩固新知 圆的认识 教学反思 通过动手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圆的特征,记忆比较深刻 第五单元《圆》集体备课教案
六年级上册 设计者: 施教者: 教学内容 圆的周长 课 型 新授课 1、通过自主实践探索,理解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并能根据公式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经历观察、试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演绎教学目标 推理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会“由曲变直”的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半径的倍数关系和圆周率的含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半径的倍数关系和圆周率的含义 教具学具 圆规、直尺 教 学 内 容 个人修改设计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自然而然地引出新知。 二、引导探究,展开新课 1.情境导入,借助教具直观感知,认识圆的周长。 2.测量圆的周长。 尝试操作 完成统计表 3.操作实验,探究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 (1)观察猜想:圆的周长与它的什么有关呢? (4)进一步验证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5)认识圆周率。 (6)总结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②如果把圆的周长用字母C表示,你们能总结出求圆的周长的字母公式吗?(C=πd或C=2πr) ③?? 小结: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π倍。 三、例1教学 教材64页例1 四、巩固练习,提升能力 1、 教材64做一做 2、课本65页练习十四第1题 板书设计或要点 圆的周长 圆周率:圆的周长和它直径的比值。π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通常取3.14。 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圆的周长=圆的直径×圆周率=圆的半径×2×圆周率。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的设计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尝试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给予点拨引导,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圆》集体备课教案
六年级上册 设计者: 施教者: 教学内容 圆的周长练习题 课 型 练习课 1、选择性使用练习题,进一步理解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并能根据公式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会教学目标 “由曲变直”的转化思想。 选择性使用练习题,培养学生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选择性使用练习题,培养学生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教学难点 些基本策略。 教学重点 教具学具 圆规、直尺 教 学 内 容 个人修改设计 教 学 过 程 一、填空题 (1)时钟的分针转动一周形成的图形是( ). (2)从( )到( )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半径. (3)通过( )并且( )都在( )的线段叫做直径. (4)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的半径( ),所有的( )也都相等,直径等于半径的( ). (5)用圆规画一个直径20厘米的圆,圆规两脚步间的距离是( )厘米. (6)圆是( )图形,它有( )对称轴. (7)正方形有( )条对称轴,长方形有( )条对称轴,等腰三角形有( )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 )条对称轴.半圆有( )条对称轴,等腰梯形有( )条对称轴。 (8)一个圆的周长是同圆直径的( )倍. (9)有一个圆形鱼池的半径是10米,如果绕其周围走一圈,要走( )米。 (10)一个挂钟的时针长5厘米,一昼夜这根时针的尖端走了( )厘米。 (11)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就是圆的( )。 (12)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 )最长。 (13)圆的半径和直径的比是( ),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是(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