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阶段区域之间的税负结构根本不利于缩小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12
三、关于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樊丽明从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区域税收政策以及政府投资结构变化等三个方面,对我国20世纪80-90年代所实施的区域财政税收政策及其效应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且在此基础上,还提出了我国区域税收政策应该适当合理的调整取向:综合运用多种财政政策手段使之逐步规范化和法律化,实行产业倾斜和区域倾斜相结合的政策、突出政府支持重点,进而还提出了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具体政策调整建议。13
孟春、刘雅露认为,缩小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主要应该依靠规范化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对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税收政策有所涉及,但相关理论论述不够充分,而且比较侧重于对税收优惠政策的分析。14
刘汉屏、汪柱旺提出实现中部崛起的财政制度创新改革,他们认为应该改革现行财政体制;实施财政倾斜政策,政府应该加大对中部地区的资本投入力度;改革现行税收制度;调整税收优惠措施,政府应该大力支持中部地区经济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15
王梦奎、李善同等全面考察了中央政府对省级地方政府的财政体制、区域税收政策、转移支付制度这三种财政工具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调整和改革的建议。16
程安亭等以中部的战略地位为出发点,着重从税收角度分析了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并且指出从税收政策上说,必须严格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大力推进税制改革,为中部崛起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扶持;切实坚持以民为本的思想,改进公共服务,降低税负,优化税收环境,用市场化道路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17
由上述国内外研究相关阐述可以看出,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不管是国内相关研究还是国外相关研究都是侧重于其中的一个理论基础,或是立足于区域经济的角度来研究,或是从主流财税学出发。但恰恰对于区域经济发展中税收政策研究难免有不足之处,许多问题仍然有待深入调查研究。
1.3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主要内容
本文首先对国内外的相关文献综述与税收政策进行评述,进而确立研究目标
1213
钱晟:《税收负担的经济分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樊丽明:《中国地方财政运行分析》,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 14
孟春,刘雅露:《加大延边开放力度 提高延边开放水平》,《财政研究》,2008年。 15
刘汉屏,汪柱旺:《中部崛起与财政制度创新》,《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8期。 16
王梦奎,李善同:《中国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商务印书馆,2000年。 17
程安亭:《中部地区各省宏观税负的实证研究》,《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6期。
5
和方法;其次分析研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税收政策相关理论,并分析我国当前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现状及我国现行的相关税收政策;再次通过税收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关性的实证分析,找出我国现行区域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最后在前述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符合我国实际的、科学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税收政策建议。
全文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导论。包括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创新点和不足之处。这部分一方面主要是说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意义,同时将现有的对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税收政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包括了税负影响、现存问题、对策建议等方面的相关研究。另一方面也提到了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并指出其中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第二部分是相关理论研究。首先简要介绍了税收政策以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基本概念的界定;然后介绍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理论,包括平衡发展理论、不平衡发展理论、梯度推移理论、增长极理论。;最后通过研究税收政策调控区域经济的依据和目标来阐述税收政策怎么来影响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第三部分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现状及相关税收政策评析。首先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成因进行全面的分析,对我国现行区域税收政策进行评析,最后对税收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关性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前面的分析,发现我国现行区域税收政策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本部分的主要内容就是对现存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进一步分析。
第四部分是通过对美国、日本、巴西三国在税收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先进经验的分析,从而对我国在税收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经验借鉴及启示。
第五部分优化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税收政策建议。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优化我国区域税收政策的五个原则,并从这几个原则出发,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1.3.2研究方法
本论文主要是阐述了区域税收政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的相关理论,
分析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税收政策取向。因此论文主要采取理论分析、实证分析、比较分析、系统分析等方法。在多种方法中,本文侧重于实证研究,并使用比较分析的方法,通过国内与国际的比较,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和税收政策进行评价和分析,最后就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税收政策提出建议。
1.4主要的创新点和不足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
第一,本文把税收政策理论和区域经济理论紧密结合起来,避免了单纯就税
6
收论税收,就区域发展谈区域发展,而是把税收政策放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大背景下来考察,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视角来考虑税收政策运用的效果,因而可以较为系统的分析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税收对策。
第二,针对目前很多研究基于税收优惠政策来分析税收在调节地区差距中的作用,本文将以更为宽广的视角去发现税收政策效应。税收政策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是多维度的,而不仅仅局限于税收优惠政策的使用上,应将着眼点放在税收制度改革与完善的层面。另外本文还用实证的方法分析了税收政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这将为今后构建适应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税制政策体系提供支持。
第三,通过分析国外在税收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先进经验,对我国有所借鉴及启示。
本文在具有以上创新点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需要在以后的研究当中进一步完善。如:本文对倾斜性税收政策促进各区域经济发展的效应的分析定量分析略显不足,还需进一步深入探讨等等。
7
2.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税收政策相关理论
2.1基本概念的界定
2.1.1区域经济的界定
一、区域和区域经济概念
区域就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按一定标准划分的有限空间范围。区域这个词在传统意义上强调的只是一种空间,而近些年来有部分经济学者提出区域也是一种经济组织,也就是所谓的区域经济。
所谓“区域经济”,就是指经济上有密切相关性的某一空间范围,是在一定时期内按照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的一种区域划分。
二、区域经济的划分依据
我国经济是多层面结构的,只有采取区域经济研究的方法,从多个视角、多种标准与多种模式来研究,才能充分全面具体的反映我国经济经济现状。区域经济的划分依据包括区域研究方法和对象研究方法两种。
(1)区域研究方法。各历史时期都有区域经济及其结构问题,且所形成的原因又不同,所以划分经济区域的依据,除了郑学檬先生概括经济、时间和空间3种以外,还应包括经济政策和经济政策相同地区、经济发展态势和经济发展态势相同地区、经济形态和经济形态相同地区、民族和民族相同地区、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和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同地区等5种。
(2)对象研究方法。区域经济史的研究对象,除了“研究特定时期某一自然条件相同地区的经济状况”以外,还有在特定的时期内自然条件相同或者不同,但或经济发展态势相同、经济形态相同、或经济政策相同、或民族相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或经济技术经济发展状况。
2.1.2税收政策的界定
一、税收政策的概念
税收政策是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确定的,作为制定税收制度的行为规范,是财政政策的主要组成部分18。
二、税收政策的类型
税收政策主要有税率政策、税负分配政策和税式支出政策。税率政策主要体现在宏观税率和最佳税率的选择,它是税制的中心环节和税收调节经济的基本手段;税负分配政策主要在促进经济结构合理化和解决分配不公等方面所具有独特的作用;税式支出政策是指通过减少纳税义务给予纳税人的优惠措施,包括减少税基、优惠税率、税额减免、延期纳税和加速折旧等。19
1819
付士敏:《新准则下会计政策与税收政策关系辨析》,《现代审计与会计》,2010年第3期。 崔岩:《促进节能减配的税式支出研究》,《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校报》,2010年第2期。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