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三首
周次 课题 备课人 1、古诗三首 日期 课时 第一课时 1.会认“昼、耘、稚”等3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供”,会写“昼、耘、桑、晓”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教学目标 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将古诗改写成短文。 3.在诵读中感悟,感受诗歌美的意境,体会诗中的童趣和诗人所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歌描绘的意境。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 1.理解诗句的意思,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古诗意境,获得审美愉悦。 教学难点 2.通过诵读感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对古代儿童生活的情趣体验,激发学生对美好儿童生活的热爱。 教具多媒体课件 准备 课前准备 学具准备 教 学 过 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介绍乡村儿童的生活,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导语:美丽的乡村有那绮丽多姿的风光,游戏的童年更是趣味无穷。你看,在广阔的原野上,乡村儿童追逐奔跑,尽情玩耍,多么欢乐!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用动人的笔触展现这种童真情趣,让人无限向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稚子弄冰》,感受一下诗人笔下的乡村风光和童真童趣。 2.教师出示《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引导学生理解诗题。 明确:“四时”即春、夏、秋、冬四季;“兴”在这里读第四声,“杂兴”指有感而发、随事吟咏的诗。合起来就是诗人看到一 思考与调整 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及劳作场面而产生了很多的兴致、感想。作者范成大一共写了60首《四时田园杂兴》,宛如勾画了一幅农村生活的长幅画卷。本课所选的是第三十一首,属于《夏日田园杂兴》。 二、学习古诗,掌握方法 1.教师介绍《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范成大(1126—1193) 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诗人。曾出使金国,坚强不屈。晚年退居石湖。他是一位爱国诗人,诗作大部分描写农村风光和民生疾苦。其诗语言清新自然,风格温润委婉。他与尤袤、陆游和杨万里并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创作背景 范成大早年游宦四方,57岁以后退职闲居苏州石湖,在江南乡村度过了相当长的一段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在这段时间,他写了《四时田园杂兴》。这是一组大型的田园诗,共60首,宛如构画了一幅农村生活的长幅画卷。组诗分为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和冬日共五个篇章,各12首。诗歌描写了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 2.初读古诗,明确节奏,疏通诗句。 (1)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学习生难字,读准字音,读懂句子,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过渡:同学们,请把这首诗认真地读上四遍,前两遍读准,后两遍读好。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2)教师检查朗读情况,教学生字,弄准易错字。 zhòu昼出 耘田 供耕织 桑阴 yúnɡònɡsānɡ◆识字方法:“供”为多音字,可通过查字典来理解其音、义;“昼、桑”可结合相关图片进行识记;“耘”可通过动画演示来识记。识记生字的方法有很多,好的方法可以推广到全班。 ◆易错提示:“昼”是上下结构,下部是“旦”,不是“日”;“耘”的左边是“”,不是“”。 (3)重点词语释义。 [耘田]在田间除草。[绩麻]把麻搓成线。[解]理解,懂得。 [供]从事。[傍]靠近。[阴]树荫。 3.再读古诗,整体理解诗意。 朗诵与交流: (1)结合课文注释,利用工具书,理解词义、句意。在不理解的地方画上记号。 (2)小组内讨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把疑难问题记下来。 (3)我们可以先弄清以下问题:诗歌写的是哪个季节的事?你是从哪里知道的?诗中写了哪些人?他们分别做了哪些事? (4)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理解整首诗的字面意思,说出诗的大意。 明确:(1)“桑阴”指桑树成荫。当桑树成荫时,那就是——夏天。所以这首诗写的是夏季的田园风光。 (2)这首诗写了“儿女”(大人)、“童孙”(小孩)等人。 (3)这首诗写的事有:大人们白天在田间除草,夜晚把麻搓成线。小孩子们在桑树荫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 过渡: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可不是简单地把词句的意思串起来。我们可以在句子中加上时间、人物等,这样说起来就更生动、更流畅。谁再来试试?(可指名,也可自告奋勇) 明确:整首诗的意思:白天,村子里的大人们都去田里除草,到了夜晚回来搓麻绳,他们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孩子们不懂得耕田和织布,但他们也没闲着,在桑树荫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 过渡:同学们说得正确、全面,那么这首诗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呢?诗人通过写夏日农村的田园风光、村民劳作、孩童种瓜,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