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
【摘要】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个不可忽视的艰巨任务,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客观要求。“学困生”承受打击的能力差,克服困难的意志薄弱,从而产生各种心理障碍,教育不当还会产生对立情绪。所以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本文从多方面论述了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关键词】农村;学困生;成因;转化策略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具体体现在: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情感。对“学困生”的转化与培养,是教育实践中一个备受家长、学校和社会关注的问题。尽管学校、家长和社会已经为“学困生”的转化与培养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是“学困生”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这就是说,学校教育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对于学困生来说,这一点就尤为重要。如何转化“学困生”是新课程面临的重要课题,下面谈一谈我的看法:
一、学困生的内涵和成因
人们对学困生的内涵有不同的理解和界定。我所说的学困生,是指学生个体在其发展过程中教育教学达成度较低,以及相对于特定学校班级环境来衡量表现出欠缺或不足。我研究的对象仅限于小学生。研究的范围仅限于课堂。用整体和发展眼光看待学困生现象,我们必须坚持以下几点:(1)学困生具有过度性和暂时性特点;(2)学困生只不过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存在着缺陷或不足,但并不是一无是处;(3)认识学困生必须以客观为标准,不能单凭教师的主观印象或某些偶然事件作结论;(4)学困生的称呼对学生本人具有明显的消极作用,容易挫伤其自尊心和积极性。
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除了诸如对待学习的不良态度或认识活动中存在某些缺点等心理原因外,我认为还有另外两个重要的原因:
1.自我成因。自我表现为: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和学习方法欠缺,导致“学困”。学习态度决定成败。这类“学困生”往往对学习不感兴趣,缺乏自信心,缺乏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学习毅力。学习懒惰,不爱动脑、动手,在学习过程中不专心,课堂上时有小动作,有的甚至还影响课堂教学,回家做作业同时边看电视或边吃零食,抄袭同学作业应付老师,久而久之成为“学困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常常是因为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分析发现,这类“学困生”没有内驱力,大多数情况下是外部压力使然。他们之所以来校学习,完全是“趋同”,因为他们同龄人都在学习。所以他们上课时既没有认真听讲,也没有其他什么小动作,总是一脸茫然,学习起来困难重重。良好的学习态度、动机需要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保证学习得以顺利进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