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筷子的文化历史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9/30 17:35:34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筷子的文化历史

小小筷子,看似不起眼,可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远非常人想象的那么简单,称得上人类文明史值得骄傲的一项发明。

着名美籍物理学家李政道曾作精辟论述:“中国人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发明了筷子。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高妙绝伦地应用了物理学杠杆原理。筷子是人类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都能做,且不怕高热、不怕寒冻,真是高明极了。”而相较世界类似餐具,“西方人大概到16、17世纪才发明刀叉,但哪能与筷子相比呢?” 筷子,又称“箸”,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有三千年,《史记·宋微子世家》即有:“纣始为象箸”。纣,即商朝暴君纣王;象箸,指象牙做的箸。“可见,此时筷子已经历初始使用阶段,成了帝王炫耀豪华的宫廷奢侈品。

其实,在筷子作为古人主要餐具的漫长历史中,其名称并不叫“筷子”,可谓几经演变。先秦时期,一般称“挟”或“荚”。东汉经学家郑玄有注:“挟,犹箸也,今人谓箸为挟提。” 到了汉朝,改称“箸”、“筋”。这是筷子名称演变过渡时期,两者通用,一直延续至隋唐。例如,李白名诗《行路难》便有“停杯投筋不能食”之句,杜甫名诗《丽人行》则有“犀箸厌饮久未下”之句。

把筷子统一称为“箸”,始于唐朝,此后宋、元、明、清历朝一直沿用,尤其是官方文书典籍。如清朝着名工具书《康熙字典》,仅收录“箸”字,并不承认民间称呼“筷”字。

然而,历史演变发展并非统治者个人所能左右。“筷子”之名称早在明朝就悄悄出现,逐渐流行。时人陆容《故园杂记》曾述其缘:因“箸”与“住”、“蛀”谐音,江南水乡船夫渔民特别忌讳。原来,他们最怕船“住”,停了,无法做生意;更怕船“蛀”,漏水沉没,“故改箸为快”。每见“箸”,即称“快儿”,以图吉利。后来,索性从其制作材料竹子,称为“筷”,叫起来顺口吉祥,不仅在民间流行开来,连“士大夫亦呼箸为快子者,忘其始也。”

搜索更多关于: 筷子的文化历史 的文档
筷子的文化历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1kksv7ttkw6i8ss1c8w102tjb2iy3i014k2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