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赏析
一)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著名诗人,自号少陵野老,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杜甫本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
二)文意赏析
注释:好雨:指春雨,及时的雨。 乃:就。
发生:催发植物生长,萌发生长。 潜:暗暗地,静悄悄地。 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译文:这一场雨就好似选好时候,正当春天万物生长之时就随即降临。细雨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来到,它默默地滋润万物,没有一点声音。
鉴赏:《春夜喜雨》是杜甫在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春天,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时写的。此时杜甫因陕西旱灾来到四川定居成都已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因而对春雨之情很深,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文章中虽没有一个喜字,但四处洋溢着作者的喜。《春夜喜雨》抒发诗人对春夜细雨的无私奉献品质的喜爱赞美之情。
诗歌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这里用“好”赞美雨,已经会唤起关于做好事的人的联想。接下去,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的确,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它是多么“好”。
诗歌第二句进一步表现雨的“好”。雨之所以“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称赞春雨霏霏、悄无声息的特点,而且表现了它无私的品质。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细地滋润万物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这两句也是名句,比喻无微不至的关爱与和风细雨的教诲。“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
这首诗写的是“雨”,诗人敏锐地抓住这场雨的特征,从各个方面进行描摹。不仅写出了下雨的季节,直接赞美了这场雨的及时:雨仿佛知晓人们的心思,在最需要的时候悄然来临,而且整首诗中虽然没有一个“喜”字,但从“潜”“润”“细”等字,都体现着诗人的喜悦之情。
三)阅读测验
1. 理解古诗中出现的“潜”“润”“细”等字,如何体现了春雨轻柔细密的特点。
2. 诗中表现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诗人喜爱“春雨”的理由。
3. 搜集描写春雨的古诗、儿歌和歌曲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