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一、单项选择题
1.财政是一种( )为主体的经济行为 A. 企业 B. 个人 C. 国家或政府 D. 市场
2.某一个体单位从事其经济活动对其他个体单位产生了有利或不利的影响是指( )
A. 外部效应 B. 外部作用 C. 经济作用 D. 经济活动 3.三元经济系统指:家庭,政府和( ) A. 要素市场 B. 企业 C. 商品市场 D. 社会 4.收入分配的主体是( ) A. 社会 B. 银行 C. 税收 D. 政府 5.财政分配的主体是( ) A. 社会 B. 国家 C. 企业 D. 市场
6.当资源配置达到了这样的状态:没有一种状态的改变能使一部分人的境况变好而不同时使另一些人处境变坏。这种状态称为( ) A. 免费搭车现象 B. 边际效用递减 C. 市场失灵 D. 帕累托最优 7.反映了财政学的特点的研究课题是( )
A. 国民经济中货币与产品之间的关系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B. 国民经济中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C. 国民经济中各地区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D. 国民经济中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8.“自由放任”时期的国家财政具有以下哪种特征?( ) A. 财政支出占国民收入的比重较小 B. 税收以直接税为主 C. 政府较大程度地介入收入再分配 D. 政府支出以转移支付为主 9..财政学真正意义上的创始人是( )
A. 威廉·配第 B. 瓦格纳 C. 亚当·斯密 D. 大卫·李嘉图 10.以下哪项不属于斯密所认为的政府该干的事情?( ) A. 保护社会不受外国侵略
B. 保护每一个社会成员不受其他社会成员的不公正对待 C. 提供某些公共机构和公共工程 D. 调节社会收入分配的差距
第一章 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一、单项选择题
1.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是社会产品中典型的两极。但也有些物品是兼备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特征,因而可称之( ) A. 混合物品 B. 固定资产 C. 消费品 D. 准私人物品
2.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是( )
A. 竞争性 B. 排他性 C. 非竞争性 D. 非排他性 3.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是( )
A. 竞争性 B. 排他性 C. 非竞争性 D. 非排他性 4.多一个消费者引起的社会边际成本为零,是( ) A. 竞争性 B. 排他性 C. 非竞争性 D. 非排他性
5.存在负的外部效应时,该物品或服务的私人边际成本( )其社会边际成本。
A. 大于 B. 等于 C. 小于 D. 没有固定关系
6.存在正的外部效应时,该物品或服务的私人边际效益( )其社会边际效益。
A. 大于 B. 等于 C. 小于 D. 没有固定关系 7.下列哪项不属于财政政策的目标?( )
A. 资源配置效率 B. 收入分配公平 C. 经济稳定发展 D. 财政监督 8.下列有关外部性说法错误的是( )
A. 外部性是一种市场缺陷,其根本原因在于个人的行为只考虑个人自己的成本与收益,而没有考虑个人行为对社会其他个体所带来的影响
B. 根据科斯定理,外部性导致资源配置低效率的根本原因在于产权没有清楚地界定
C. 通过采用庇古税来纠正外部性的基本思路是使得个体所面对的成本等于社会成本
D. 直接限制外部性的产生比任何其他的方法都有效
9.( )有效率的供给通常需要政府行动,而私人物品则可以通过市场有效率地加以分配
A. 公共物品 B. 私人物品 C. 消费品 D. 固定资产 1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的职能包括( ) A. 筹集资金,供给资金,调节经济 B. 资源配置,调节经济,发展经济 C. 资源配置,收入再分配,经济稳定 D. 收入分配,稳定经济,发展经济 11.收入分配的含义通常指对( )的分配
A. 国民总产值 B. 国内总产值 C. 国民收入 D. 社会个人收入 12.财政资源配置职能主要是为了取得( )
A. 经济效益 B. 社会效益 C. 经济与社会效益 D. 企业效益 13.财政收入实际增长是指( ) A. 政收入增长率高于物价上升率 B. 财政收入增长率低于物价上升率 C. 财政收入增长率等于物价上升率 D. 财政收入增长率高于GDP 增长率
1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 分配格局变化的显著特征是向( )倾斜。
A. 政府 B. 公有制企业 C. 其他所有制企业 D. 居民个人 15.目前,我国财政收入的最主要形式是( ) A. 税收收入 B. 企业收入 C. 债务收入 D. 事业收入
16.财政产生的基本前提是( ),因为如果没有它,就没有可供公共分配的对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