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讲与练(新课标)高三语文二轮复习 高效循环天天练30 语言文字运用+实用类文本阅读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5 4:40:32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高效循环天天练(三十) 语言文字运用+实用类文本阅读

成语: ①师心自用:指固执己见,自以为是。 ②事半功倍:形容费力小,收效大。 ③洛阳纸贵:形容好的著作,风行一时,广为流传。 ④不情之请:不合理的请求。常用作求助于人时的客套话。 ⑤每况愈下:指情况越来越坏,越来越糟糕。 名句:①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②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③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④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⑤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⑥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一、 语言文字运用 1.(2015·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第二次模拟考试)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两周以来,上证指数一路攻城拔寨,________,突破3 500点大关。

②中石化以营销模块为突破口,启动混合所有制改革,这是中国大型垄断行业首次________之举,具有里程碑意义。

③遭遇乞丐讨要,有人________,有人略表心意,但都无可厚非。 A.突飞猛进 革故鼎新 若无其事 B.高歌猛进 推陈出新 行若无事 C.高歌猛进 革故鼎新 行若无事 D.突飞猛进 推陈出新 若无其事

解析:高歌猛进:行进中情绪高涨,斗志昂扬。突飞猛进:事业、学问进展非常迅速。行若无事:紧急关头镇静如常;对坏人坏事听之任之。若无其事: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革故鼎新:泛指除去旧的,建立新的。多指改朝换代或重大改革。推陈出新:意思是排除陈旧的,生出新的来。指肌体内的新陈代谢。现多指对旧文化进行分析批判,剔除其糟粕(指受迫害),吸取其精华,创造新文化。

答案:A

2.(2015·宁夏银川第二次高考模拟)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风景这边独好”成为2015年影视业留给市场的最大印象,但是这个行业依然是按照“高回报、高风险和高投入”的模式来运作的。

1

B.穿木屐,着汉服,拜孔孟,跪先贤……近年来,国学热在中华民族文化复兴大背景下持续升温,这种现象引发了传统回归与“商业运作”。

C.有网友说,只根据一段视频就对毕福剑的政治倾向和立场下结论,显然不够严谨,这不是改革开放已经几十年后还应该鼓励的做法。

D.无论是跑步、游泳,还是网球、高尔夫,运动能帮你排解身心的毒素,增加抗压能力,天长日久,你自然能拥有一种阳光健康而又平和从容的气质。

解析:A.语序不当;B.成分残缺,在“商业运作”后加“……的争论”; D.搭配不当,“增加”改为“提高”。

答案:C

3.(2016·名校预测卷)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__________。我认为,如果没有塞纳河,巴黎只是精雕细刻的大理石堆砌而已。我到巴黎,第一眼看到巴黎的柔波,我就浮想起这样一个思想:塞纳河给予巴黎以生命。事实证明了我的想法,巴黎圣母院在塞纳河中心的一个岛上,法国朋友告诉我,这个岛屿是巴黎的摇篮,巴黎是从这个岛上开始的,是在塞纳河的浇灌下诞生的。

A.在巴黎的那些日子,走来走去总是看见塞纳河 B.游塞纳河是我向往已久的愿望,今天终于实现了 C.在巴黎我最爱的是塞纳河 D.每次走过塞纳河,我都凝视着它

解析:首先要注意段首句的有关特征。横线后,用“我认为”引起对塞纳河的联想,此句内容应与自己的“联想”“感受”有关,“愿望”则隐含了这种意思,能够领起下文。A项描写性较强,C项可能侧重于“风光”,D项“凝视”与后文的“我认为”在情景上不一致。

答案:B

4.(2015·辽宁师大附中精品卷 )在下列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谨,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影视剧中的“飞鸽传书”往往是这样的:主人从怀里掏出一只白鸽,朝它嘟囔几句,然后往天上一抛,__①__。实际上,如果收信人在家里守着就完全没有问题,__②__,这情节就没法成立。因为鸽子听不懂人言,并不会主动送信,__③__,顺便把系在它身上的书信捎回去而已——指望鸽子主动飞到陌生的地点是不可能的。

答案:①鸽子就会将信送到收信人手中 ②但若在家以外的任何地点 ③它只是非常偏执地想着回家而已

5.(2015·山东省滨州市5月模拟)阅读下面一段文字,从四个方面概括邹平樱花山风景区的特点,每点不超过6个字。

邹平县樱花山风景区精心打造的 “樱花大道”“十八弯珍稀植物”等五大核心景区,点

2

缀着琴岛、虎伏涧等三十余个亮丽景点;樱花、玉兰、枫香、水杉等八十余种珍稀植物遍植山间。从三月底开始,早樱、晚樱相继开放,一直持续到四月底,当晚樱盛开之时,已是早樱落英缤纷之际。当你放眼眺望,远山含黛,烟花灿灿,一片片粉白、粉红的樱花如水墨画般渲染山间,阵阵清风吹过,片片落英如雪花般随风飘落,如梦似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景区景点多;(2)珍稀植物多;(3)花期长;(4)风景美。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6.(2015·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李约瑟:他让世界发现“理性中国”

王俊

李约瑟,一个“中西结合”的名字,一位对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研究孜孜不倦的英国大学者和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尽管他已经辞世那么多年,但他和他主持编著的皇皇巨著——剑桥版《中国科学技术史》依然在人们心目中闪着熠熠光辉。

1937年夏日的一天,英国剑桥大学的生物化学家约瑟·尼达姆在自己的胚胎学研究之余,和跟随自己妻子攻读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鲁桂珍闲谈。尼达姆异想天开地提了一个问题:“你们中国为什么在科学技术上如此落后?”没想到,这个话题激起了鲁桂珍的强烈反应:“什么科学落后,这是‘西方中心论’的偏见,中国古代科技比你们了解的要伟大得多!”

这位在晚年成为他第二任妻子的中国女子如此咄咄逼人的回答,让他颇感意外,并萌生了对中国文化与科技的兴趣。此时,37岁的尼达姆虽已是功成名就的皇家学会院士,却从未到过中国,不认识一个汉字,对于世界的另一面还有一种文明足以媲美希腊罗马,他毫无所知。他开始向鲁桂珍询问每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中国话题。造纸、印刷、指南针,他吃惊地了解到,原来中国古代有着足以傲视世界的灿烂科技文明!

于是,尼达姆开始学习汉语,并一笔一画地学写汉字的横竖撇捺,鲁桂珍成了他的启蒙老师,出于对哲学家老子(李耳)的尊崇,尼达姆为自己起了一个中文名字:李约瑟。从此,一位生物化学家渐渐将兴趣转移到充满未知领域的东方自然科学史中,成就了一段贯穿20世纪的文化交流传奇。

1942年,粗通汉语的李约瑟随英国文化考察团首次抵达中国。在为期4年的这趟中国之旅中,李约瑟考察了大半个中国,东到福建,西至敦煌的千佛洞,搜集了大量古代科技史料,并结识了中国各行各业的学者,开阔了眼界,加深了对中国的认识。他说,这次中国之行“注定了我今后的命运,除了编写一本过去西方文献中旷古未有的中国科学、技术、医药历史专书,我别无所求”。

二战结束后,李约瑟回到英国,马上在鲁桂珍等人的协助下,开始了一部中国古代科技史的撰写。1954年,他主编的英文版《中国科学技术史》由剑桥大学出版社陆续出版,很快

3

轰动西方汉学界,被认为是20世纪完成的重大学术成果之一。这部计有7卷34分册的巨著以浩瀚的史料、确凿的证据阐明了四千年来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向世界证明了中国文明在科学技术史上所起过的、从来没有被认识到的巨大作用,即“在现代科学技术登场前十多个世纪,中国在科技和知识方面的积累远胜于西方”。

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了一个基本问题:在公元1到15世纪的漫长岁月里,中国科学技术遥遥领先于西方,但为什么近代科学和工业革命却首先在西方兴起?为什么中国传统科学一直处于原始的经验主义阶段,而没能自发地出现近代科学?16世纪后,中国与西方为什么在科学技术上会一个大落,一个大起,拉开如此之大的距离?这样的疑问及研究,成为著名的“李约瑟难题”,至今仍是科学史界热论并争执不下的重要话题。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李约瑟通观全局地研究中西科技史,理清其发展脉络,找出各自的优缺点和异同点;从科学社会学角度综合分析中西社会体制、经济结构、历史传统、思想体系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考察中西商人、科学家和工程师的社会地位。他认为,中国与西方在科技方面的差距,主要是由于社会和经济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作为一个西方人,李约瑟在观照中国科技文明时有着自己独特的角度,他采用多元化、实证式的研究方法向人们揭示了一个令人们惊奇的文明领域。从兼收并蓄古典文献及考古史料、实地考察生产和生活传统到模拟实验与技术复原研究,李约瑟的自然科学史治学方法被后世许多学人沿袭与模仿。

(摘编自《深圳特区报》)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英国剑桥大学的生物化学家约瑟·尼达姆读了大量中国的哲学方面书籍,因受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李耳)的影响,将名字改为“李约瑟”,从而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中西结合”的人物。

B.鲁桂珍对约瑟·尼达姆蔑视中国古代科学极为愤慨,义正辞言地对他进行了激烈的反击,这反而促使这位生物化学家转而开始研究中国古代科学史。

C.李约瑟为期四年的中国之旅,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搜集了许多古代科技史料,为他回国后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D.“李约瑟难题”成为科技界争论的焦点,大家各持己见,众说纷纭,这充分说明李约瑟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并不十分完备,还有待进一步商榷。

E.本文通过记叙李约瑟致力于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史的历程,描写了他在研究过程中的伟大创举和突出贡献,为我们展示出了一位外国科学家的感人形象。

解析:A项,“读了大量中国的哲学方面书籍”在文中无依据;B项,“蔑视中国古代科学”是对文章内容理解的误读;D项,“李约瑟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并不十分完备,还有待进一步商榷”,这只是想当然,文中对李约瑟的研究方法持肯定的观点。

答案:CE

4

讲与练(新课标)高三语文二轮复习 高效循环天天练30 语言文字运用+实用类文本阅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1koz30w1ne7f2vc1v0ey6gjog0oh7b006be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