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使辽兵安然脱险,还得到了“岁币”
C.维持了宋辽长期的和平关系,有利于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D.扭转了北宋初年与辽国斗争的不利局面
30.图中的货币分别为契丹货币和西夏货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契丹和西夏
A.都在同一区域建立的政权B.都是由同一民族建立的政权 C.都与中原文化联系密切D.都受到少数民族的影响 二、材料分析题:
31.请你仔细观察《辽、北宋、西夏形势图》,并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政权建立者。
辽 北宋 西夏 (2)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都城名称。
A B C 。
32.两宋时期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大范围的交融时期,政权并立战和交错形成了社会的独特面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规定双方为兄弟国家,送每年向辽纳岁币,绢20万匹、银10万两。 材料二:西夏向宋称臣,宋每岁赐西夏绢13万匹、银5万两、茶2万斤,节日再另行赏赐。
(1)上述二则材料反映的分别是什么事件?
(2)简述材料二中的“西夏”的建立,并列举出西夏的汉化措施。 (3)如何看待宋与辽、西夏的“战”与“和”?
33.契丹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民族。让我们一起来追寻这个民族的历史。 活动一 历史溯源
(1)下列历史事件中,与契丹政权直接相关的有( ) ①达成澶渊之盟 ②强占幽云十六州 ③文成公主入吐蕃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 D.①② 活动二 历史再现
某电视台拍摄有关澶渊之盟的历史剧,如果你是编剧: (2)你应该安排哪些历史人物出场?(至少两个) (3)请你向演员简单介绍澶渊之盟订立之前的情景。 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成(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般(搬)送至雄州交割。
——(宋)庄绰《鸡肋编》
材料二 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宋)苏辙《栾城集》
材料三 从历史的后端看来……协定(澶渊之盟)有它的作用。……这种为和平付出之代价无疑要比战费来得低廉。可是这种看法必须全部放弃当事人的观感……他们无法承认这种妥协为事理之当然。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材料一中的“大宋皇帝”是指谁?
(2)材料一中的“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统称为什么?这一规定开始于双方的哪一约定? (3)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材料二说明了什么。 (4)辨析材料三,请你谈谈黄仁宇对澶渊之盟的评价。
参考答案
1.B2.D3.B4.B5.A6.B7.D8.C9.C10.C11.B12.C13.A14.A15.C
16.C17.B18.C19.C20.A21.C22.C23.B24.A25.B26.A27.C28.D29.C30.C 31.(1)辽:阿保机;北宋:赵匡胤;西夏:元昊.(2)A:上京;B:开封;C:兴庆. 32.(1)澶渊之盟 宋夏和议
(2)公元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政权,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
(3)宋辽、宋夏之间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人民负担,“和”则有利于双方人民生活环境相对安定,加强了各民族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双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是历史的主流,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33.(1)D
(2)寇准、宋真宗等。
(3)北宋建立后,对辽用兵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在宰相寇准力劝之下,宋真宗亲临前线,宋军受到鼓舞,打败辽军,双方议和。
34.(1)宋真宗。 (2)岁币。澶渊之盟。
(3)材料二说明了澶渊之盟的积极影响,它使宋辽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双方的经济文化都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4)提示:他认为一方面用钱物来换和平是值得的、可取的,另一方面他也认为此和约对北宋来说是屈辱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