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探讨《儒林外史》中的古代知识分子形象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3 20:19:19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探讨《儒林外史》中的古代知识分子形象

自隋初以来,科举制度就一直长盛不衰,直至1905晚清末年。几千年的科举为古老的中国文化自然的选取了文明的继承人,同时也为历朝历代挑选了卫护朝延的士人权臣。其功劳有目共睹,但明清年间的八股取士制度却是对科举的一种嘲讽,对人才的一种摧残。古代知识分子一直坚守“学而优则仕”的儒家传统,在善意的初衷下遭到了人为的扭曲,为古代以控制人民的思想的君主所利用。更为可笑的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曾经“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孔孟思想不仅丢失无遗,而且取而代之的是自私,冷酷,麻木,阿谀和卑鄙。这不能不说是明清两代知识分子的悲哀。

吴敬梓所著《儒林外史》就从这一方面用极为挖苦嘲讽的艺术手法,向世人展现了明清两代科举制度下的秀才举人,士人老爷的浮生丑态。而清代小说《儒林外史》能赢得了举世瞩目的光辉。这种光辉也离不开“讽刺的生命是真实”(鲁迅)的经典理念,它对古代知识分子做了极其逼真的刻画与真实的披露。小说一开始就给读者展现了两个被科举制度塑捏得既可怜又可笑的人物──周进和范进。周进应考到60岁,胡子已经花白了,还是一个老童生,只得到薛家集去教村塾,受尽了新进秀才梅玖的奚落和举人王惠的卑视,最后连个教书的饭碗也保不住了。因此,当他由于偶然的机会,去参观省城的贡院时,半生蕴蓄的辛酸逼使他不由得“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苏醒后满地打滚,放声大哭。可是当他一旦中了举,联捷成进士,做了国子监习业以后,曾经奚落过他的梅秀才便冒认自己是他的学生,他早年写在村塾中的对联也成了“周大老爷的亲笔”,必须揭下来裱好;这个当年受人鄙视的穷老头子就被用金字写成的长生牌位供起来了。可悲可叹,又可笑之至。而他感同遭遇极其相似的范进,有意提拔。于是范进中了“举人老爷”文中先前出现这样描写范进的一段:“范进因没有盘缠,走去同丈人商议,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 中举后:“胡屠户站在一边,不觉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自己心里懊恼道:‘果然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的!而今菩萨计较起来了。’想一想,更疼的狠了,连忙向郎中讨了个膏药贴着。” 这些市侩之徒见风使舵、势利小人之形可见一斑。所以,在这样的世风不正的影响下,一代文人的

命运自然从中可知:以入仕为己任,入仕则鸡犬升天,举世瞩目;不中则身败名裂,被人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古代知识分子的清高,廉正,无私,美好的性格全都不复存在。《儒林外史》中塑造的严监生吝啬成性,终生不肯点灯耗油。与中国大多数知识分子的博爱形成鲜明对比,无不发人深醒。

且看同为考科举几十年的马二先生,被古代可怕的科举制度深深地毒害却不自知,多次不第一旦中举马上成痴;且看虚情假意,虎毒食子的王玉辉,逼女殉情,只为己利获得青史留名“好题目”。且看附庸风雅的医生赵雪斋将“且夫”、“尝谓”之类的歪诗挂在口头,不务正业整日醉酒闲逛只为吟诗。且看乳臭未干的牛浦郎,也要冒充老名士牛布衣去闯江湖;且看头巾店老板景兰江,为做诗把本钱做得精光,这些人无不为害人不浅的科举制度“献身”。

古代知识分子的本性的确追求功名利禄,但他们中的大多数追求的有道有义;古代知识分子的确喜欢吟诗作赋,但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对诗词衷爱的一种流露;古代知识分子的确崇师好学,但他们中的大多数是真诚地感谢恩师表达真情毫不做作。

“人生南北多歧路,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百代兴亡朝复暮,江风吹倒前朝树。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这是《儒林外史》第一回的开场白,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儒林外史》表面上写明代生活,实际上展示了一幅18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它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从揭露科举制度以及在这个制度奴役下的士人丑恶的灵魂入手,进而讽刺了封建官吏的昏聩无能,地主豪绅的贪吝刻薄,附庸风雅的名士的虚伪卑劣,以及整个封建礼教制度的腐朽和不堪救药,乃至城乡下层人民都在这种社会秩序下灵魂被歪曲得不成样子。吴敬梓揭发了这些丑恶的人物和他们的关系,并通过具有说服力的艺术形象揭露了造成这些人物的社会制度,因而他的讽刺就给了封建社会以有力一击。小说也宣泄了作者对善良人物的诚挚深厚的爱心,表明了艺术家善善恶恶、爱憎分明的态度。

其实,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是这样的一个群体:他们风雅结社,吟诗作赋;他们自知自醒,却又不自负自大;他们可亲可敬,可歌可泣;他们正气凛然,一腔热血,保家卫国,爱国爱民。从举世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的三闾大夫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是这样的一群人拯救了我们古老

而沉重,落后而自大的中国。《儒林外史》中的可悲士人遍地都是,不能不在当代的中国也引以为思。可怕的科举制度害惨了这批古人,把他们变成了学习“无用学”的机器,而今天的高考制度将害死现在这批新人,把他们改造成“知识垃圾”的“篓子”。注意取试制度与时代的更新与实用,古代知识分子的悲剧才不会在今人的身上重演。

探讨《儒林外史》中的古代知识分子形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1l8fr12r0r83hrt8bvg3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