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导论
本章主要概念
生产关系:指社会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所结成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等一 系列关系的总和
? 生产——直接生产的过程,即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直接结合生产出产品的过程。 ? 分配——对直接生产过程的产品的分配。 ? 交换——人们相互交换劳动和劳动产品的过程。 ? 消费——人们消耗各种产品以满足自身的需要的过程。
? 四环节之间的关系:① 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分配与交换是联系生产与消
费的中间环节。 ② 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与消费,决定着它们的水平面与性质。 ③ 分配、交换与消费在一定条件下对生产有反作用。 生产资料所有制:指人们以一定形式占有生产资料方面形成的关系 经济制度:指一定社会中居于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 社会的经济制度决定着该社会的经济性质,支配和影响着其他生产关系的发展 经济体制:指一定社会生产关系或经济制度的具体形式,一般包括生产关系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经济管理制度两部分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运行过程中所固有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 经济规律是客观的,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经济规律产生的条件是客观的;
第二,经济规律的作用是客观的,其作用过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经济范畴:指揭示社会生产关系本质的概念 复习与思考
一、 你如何理解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1)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它为人类提供最基本的物质生活资料, ?
物质资料的生产还是人类发展的基础——人类从事其它各种活动的先决条件 。
(2)人与人间有多种关系,物质生产关系是最根本的关系。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内容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亦称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的含义:指社会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所结成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等一 系列关系的总和。 (2)社会生产过程包括四环节:
生产——直接生产的过程,即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直接结合生产出产品的过程。 分配——对直接生产过程的产品的分配。 交换——人们相互交换劳动和劳动产品的过程。 消费——人们消耗各种产品以满足自身的需要的过程。
? 四环节之间的关系:① 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分配与交换是联系生产与消费的中间环节。 ② 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与消费,决定着它们的水平面与性质。 ③ 分配、交换与消费在一定条件下对生产有反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如何创立的?后人对它作了哪些修改? 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诞生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其必然性:
首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发展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提供了客
观的经济基础;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需要理论指导;
最后,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建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
(2)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批判地继
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分,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
10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始终没有停止过自身的发展。列宁、斯大林根据当时国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而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填补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分析这一领域的空白。后来,邓小平也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① 关于生产关系的含义,区分了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两个概念 ② 关于商品关系、市场经济的认识、提
出市场经济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是一种经济体制形式。 ③ 关于社会主义本质、根本任务 ④ 关于社会主义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⑤ 关于公有制的含义和实现形式 ⑥ 关于分配方式和分配制度。
三、 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有哪些区别与联系? 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区别
经济制度反映的是生产关系的本质,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经济体制反映的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是生产关系具体运行的层次
经济制度具有相对稳定性,经济体制具有相对的易变性和多样性 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联系
两者都受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都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经济体制的具体形式会影响到经济制度作用的发挥 四、 如何理解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1、经济规律是客观的。其表现在:
经济规律产生的条件是客观的。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和发生作用,并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随经济条件消失而退出历史舞台 经济规律的作用是客观的。经济规律作用的过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可以发现、认识规律,但不能凭个人的主观好恶来改变规律
?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要求人们必须尊重规律,按照它的要求办事。但是人们
依然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利用规律。首先,要正确认识经济规律,这是尊重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的前提;其次,要利用经济规律。
五、 当前学习政治经济学有什么意义?
有利于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
有利于认识社会化大生产、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更好地为我国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服务
有利于为经济学其他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六、 如何掌握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去研究生产关系
用科学的抽象法研究生产关系
用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去研究生产关系 对现代科学方法的借鉴
第二讲 商品与货币
本章主要概念
1、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它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 2、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它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 3、使用价值:是指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的效用或有用性。 4、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5、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6、具体劳动:是指有一定的具体目的,运用一定的具体的劳动资料作用于某一具体的
劳动对象,并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生产特定的使用价值的不同质的劳动。
7、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8、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
程度和劳动强度下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9、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学习和训练、每一个普通劳动力都能从事的劳动。 10、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的学习和训练、具有一定的知识和劳动技能的人才能
从事的劳动。
11、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
关系。
12、价值尺度:是指货币充当衡量和计算商品价值量大小的社会尺度的职能。 13、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在商品交换中充当媒介的作用。
14、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储存起来。
15、支付手段:是指货币在商品赊购赊销过程中的延期支付,以及承担清偿债务或支付
赋税、租金、工资等的职能。
16、世界货币:是指货币越出国内流通领域,在世界市场上执行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17、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它是金属货币的代表。 18、货币流通规律:是指决定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货币需要量的规律。
19、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20、通货膨胀: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引起纸币贬值、价
格总水平全面而持续地上涨的现象。
21、通货紧缩:是指货币数量相对于商品和服务的总量来说较少,引起货币升值,价格
总水平普遍下降的现象。
22、价值规律: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商品的交换以价值为基础进行。 23、市场机制:就是市场中的各个要素(如供给、需求、价格、利率、竞争等)之间相
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运动机理。
复习与思考
一、 如何理解商品是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两者是统一的,缺一而不成为商品。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必须以使用价值作为载体。
一种使用价值之所以成为商品的使用价值,是通过交换供他人消费,是以同质的可以比较的价值的形成为依据的。
两者又是相互对立的,即交换的双方不可能同时既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又占有商品的价值。
对于卖者来说,其目的在于实现商品的价值,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他必须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
对于买者来说,其目的在于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他必须支付相应的价值。
所以商品是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二、 什么是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商品二因素与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有何
关系?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
关系:商品具有使用价值与价值二因素,是因为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 具体劳动是异质多样的,因此才会生产出千差万别的使用价值。具体劳动是使用价值的源泉,但不是唯一的源泉。
抽象劳动凝结为商品的价值。抽象劳动是商品的价值的源泉,而且是唯一的源泉。 三、 如何理解两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