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与习得的区别 习得 类似于第一语言习得 自然地学会某种语言 下意识地获得语言 头脑中的语言知识是不清晰的 学习 具有关于语言的正规知识 知道某种语言 有意识的获得语言 头脑中的语言知识是清晰的 规则教学不能帮助习得 规则教学可以帮助学习 注意 ? 否认学习有可能转变为习得“无接口” ? 成人跟儿童一样可以习得语言 ? 只说明习得和学习这两种心理加工过程在成人身上并存,并未具体说明语言的哪些方面属于习得,哪些属于学习
(二)自然习得顺序假说:指的是语法结构的习得遵循着固定的顺序 第二语言语法结构的习得有一个可以预测的顺序 注意 ? 不是每个人的习得顺序都毫无差别地完全相同 ? 没有绝对不变的顺序 ? 有时一些语法结构是成组地习得 (三)监察假说 ? “监察”是就学习者“学得”知识的作用或功能而言的。
? 语言习得能“引导”我们讲第二语言,并直接关系到我们说话的流利程度;而语言学
习只起监检或“编辑”的作用。
? 换句话说,当我们开口说话时,话语由“习得”系统产生,经“学得”系统监检后成为“真
言”而吐露出口。
? 语言学习的这种监检功能可能在我们说话或写作之前,也可能在其后 。
监察机制的条件: ? 说话人要有时间 ? 说话人的注意力在于形式的正确性 ? 说话人知道规则
三种不同的监检使用类型 (克拉申理论的应用)(理解) ? 过分使用者:学习者总是过分注意自己的话语是否符合规则,特别害怕出现错误,
常常停下来思考,话语很不流利。
? 使用不足者:学习者认为,速度和流利性才是最重要的,对自己的错误则毫不在意。他们依赖的是已习得系统,很少对话语进行监控,语法考试成绩也不太好。对这些人来
说,纠错不起作用。 ? 最佳使用者:他们用学习来补充习得,在合适的、不影响意义的情况下比如演讲或者写作,充分运用监控机制, (四)输入假说 ? “可懂输入” (comprehensible input) ? 输入的材料要遵循的两个原则: ? 输入材料要略微超出学习者的当前水平,而且要具有阶梯性,即“i+1”模式 ? 输入材料的选择要遵循自然顺序 ? 描述了第二语言习得是如何发生的过程。 ? 可理解输入从外部环境来说明第二语言习得是如何发生的及其发生的条件。 理想的输入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 可理解性(comprehensibility) ? 既有趣又有关(interesting and relevant) ? 非语法程序安排(not grammatically sequenced) ? 要有足够的输入量 (五)情感过滤假说 ? Krashen利用这个概念来说明情感因素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 ? 语言输入必须通过情感过滤才有可能变成语言“吸收”( intake )。 ? 动力 ? 性格 ? 情感状态,主要指焦虑和放松。
16(名词解释)工作记忆是什么?(特点,谁指出) 工作记忆是用来处理和储存讯息的短期认知系统,容量有限,在人类高层次的认知作业中(e.g.
阅读、推理、理解…),扮演着重要的关键角色。阿兰·白德礼提出 。既有储存功能,又有加工功能
17(简答题)白德礼的工作记忆由“语音回路”“视空模板”“中枢控制” 工作记忆由这三个系统组成的: 中枢控制器
? 在工作记忆模型中,中央控制部门被认为是最重要的部份﹐因为它负责分配与监管
认知系统内的讯息。 例如将外界输入的讯息依照其性质分配到视空模版或语音回路等附属部门,以等待下一步的处理作业。
语音回路
? 主要负责语音信息的加工和储存 ? 由临时储存及默读复述系统两个子成分所构成。
? 临时储存的功能主要在暂留口语刺激或经由声韵转录历程后的非口语讯息。
? 默读复述系统的功能,除了维持记忆材料之外,其次在将非口语形式的刺激(如文
字或图形)转录成语音的形式,使其可进入短期贮存部门,等待接受中央控制器的操弄处理。
? 另外,声韵回路部门受到时间的影响而有容量上的限制。
? 词长效应:词长效应是指单音节的「短字词」比多音节的「长字词」回忆表现佳。
词的长短与音节数目会影响受试者构音速率的快慢,间接影响受试者的回忆表现。 ? 听觉相似效应:听觉相似效应是指具有相似音的材料,其回忆表现比不具同音的材
料差。根据Baddeley的解释,听觉形式的刺激是以非随意的(involuntary)强迫方式进入声韵回路部门的。因此,暂存的听觉痕迹若具有相同的声韵特征,很容易产生声韵相互干扰的现象,影响受试者回忆的表现。
视空模版
? 专门负责处理「视觉」(或影像)和「空间」性质的讯息 ? Brook(1967)影像作业范例
18反馈类型:积极反馈和消极反馈 反馈的方法
类型:积极反馈、消极反馈(也叫纠正性反馈、纠错。又分间接和直接) 方法:
? 自我改正
? 用升调重复学习者的话语 ? 指出错误的原因
? “重说”,直接改正有错误的部分但保留其主要意思
19(简答题) “关注语言” “关注意义” “关注形式” 语言教学的三种思想
A关注语言:语言成分是逐步教授的,在任一时间,学习者接触的都是经过精心控制的有限语言样本。学习者的任务,是学会一个个的零部件,然后 把它们组装起来,用于交际。(强调规则传授和语法学习,外显学习)
B 关注意义:不把语言看成是学习目标,而是把它当成一种交际手段来体验。
(强调在运用语言过程中自然而然学习,内隐学习)
C关注形式:出发点是意义和交际,但由于出现了障碍,使得学习者的注意力被临时
引向语言形式。
20(名词解释) “意识提升”“输入强化”对比分析这两者的不同p171 “意识提升”:将学习者的注意力引向语言形式特征的一种努力 “输入强化”:增强输入的突显性,引起学习者对目标项目的注意,提升学习者对某一语言
形式的意识。
意识提升与输入强化的区别 ? 意识提升重在希望达到的目的(引起习得) ? 输入强化重点外部的操控手段
21 加德纳的动机分类:工具性动机、融入性动机。 融入取向
加德纳的社会教育学SLA模型 融入性 对外语学习的兴趣
对L2社团的态度
融入性动机 学习L2的欲望
动机 努力程度
对L2学习的态度
对L2教师的看法
对学习环境的态度 对L2课堂的看法
22(名词解释or其他题型 ) 融入动机 工具性动机
融入动机:注重语言的实用性,关注如何通过学外语去谋求好的职业,改善自身地位,拿到奖学金、获得老师的夸奖或同伴的羡慕等。
工具性动机:注重语言的社交性,关注目的语国家的文化,渴望通过学习外语和操目的语者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23(选择题or名词解释) 什么是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这两个与融入动机的对比P187 内在动机把从活动中得到乐趣和满足感作为目的. 外在动机是为了获得奖赏或躲避惩罚.
融入动机:注重语言的实用性,关注如何通过学外语去谋求好的职业,改善自身地位,拿到奖学金、获得老师的夸奖或同伴的羡慕等。
24(大致理解)动机的改变:动机是会改变的,随心态、环境改变 p189
动机是学习者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状态是动态的 学习动机随着年级的增高而降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