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优质课教案设计
共1课时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高中地理 人教2019课标版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有关地震波的基本知识、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及两个主要的不连续面)。
2、识记地壳、地核、地幔的基本特征(界线、厚度、物理性状和物质组成等)。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初步学会读地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2、运用比较法学习各内部圈层的特点。 2学情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教学,培养学生“本质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而现象总是表现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
2、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 3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结构,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初步掌握读图分析技能。
2、教学难点:
第1页/共7页
(1)、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 (2)、地球的内部圈层。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评论(0) 新设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这一部分我将通过民间谚语“天有万丈高,地有十八层”提出疑问“地是不是有十八层?”带着这个问题的同时给学生展示熟鸡蛋剖面图,让学生产生地球内部结构的初步概念。(看鸡蛋的示意图)
讲授及合作探究: 一、知识讲解
讲授在这一块首先我将讲授地震的发生以及地震波的产生,从其概念出发挖掘深入的知识在将收完后我将提出如下问题:
思考:当地震发生时,在震中的人们首先感到地面上下跳动还是左右晃动?为什么?
从而将地震波从感觉上分成两类(横波与纵波)并从图表出发对两者进行比较。
地震波 纵波 横波 二、合作探究
读图训练,认识地震波的变化与地球的内部分层。
引导读图1.25“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 并在黑板上或通过多媒体图片展示我将提出如下问题:
第2页/共7页
传播速度 快 传播介质 固液气三态 较慢 固 态 纵坐标与横坐标分别表示的含义?如何区别纵波与横波?纵波、横波有几次明显的变化?在什么深度上有明显的变化?怎么变化?在两个不连续面上,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传播介质的变化——地球内部的组成物质差别很大)?推测古登堡界面两侧地球物质的状态可能是什么?根据地震波的这种变化特征,我们把地球分成三层(地壳、地幔、地核)。
特 点 界 面 莫霍面深 度 35 km 纵波、横波纵波、横波传 发现者莫霍 传播速度 播速度明显洛维契奇 增加 纵波速度明古登堡面 2900 km 显下降,横波古登堡 消失 3、接着引导学生读图1.26要求学生从图中提取各层的深度数据并结合右侧的知识框尝试概括各层的特征。
三、课堂小结
在这一部分我将结合前面所讲内容和学生探讨的内容以表格的形式进行总结。这样使知识更加清晰的展现有利于学生的记忆。
名称 范围 地表 地壳 ↓ 莫霍界面 深度 主要特征 (1)固态,由各种岩石组成 平均17千(2)各地厚度不一 米 (3)可分为硅铝层和硅镁层 1914 发现时间 1909 第3页/共7页
莫霍界面 地幔 ↓ 古登堡界面 古登堡地核 界面↓ 地心 【课堂练习、巩固新课】
6371千米 2900—千米 17—2900(1)固态,硅酸盐类物质,自上而下铁、镁的含量逐渐增加 (2)上部有一软流层 (3)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是岩石圈的组成部分 (1)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为固态 (2)物质成分以铁和镍为主 (3)温度、压力、密度均很大 在这一部分我将以表格的形式列出各圈层的界面和深度、特点并请学生填出表中内容从而达到巩固的目的。
六、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因此我采用图示式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思路。
教学活动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1第一学时 新设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第4页/共7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