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____mL。
(7)由以上探究可知,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也能与氢氧化钠反应,但实验乙的数据还不够准确,造成实验乙误差的原因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一条)。 8.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做了如图所示的A、B两个实验。
A、B两个实验结束后,小明同学将两支试管中的物质同时加入一洁净的烧杯中(如图C所示)。混合后,观察到烧杯中白色沉淀明显增加,同学们将烧杯内的物质过滤,对所得滤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探究。 [分析] A实验结束后,反应物中一定有剩余的是__________(填化学式)。B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猜想] 小明猜想:滤液中的溶质是NaCl、Na2CO3; 小滨猜想:滤液中的溶质是NaCl、CaCl2;
小英猜想:滤液中的溶质是NaCl、CaCl2、HCl; 你的猜想:滤液中的溶质是________。
[讨论] 你认为________的猜想一定不合理,请说出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 若要验证小明的猜想,请完成下表的方案。
实验步骤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入________ 预想的实验现象 溶液中有气泡产生 实验结论 小明的猜想正确 9.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将足量的锌粒加入到浓硫酸中,发现有大量的气泡放出,他们对气体的成分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 锌粒加入浓硫酸后生成的气体是什么?
[查阅资料] ①浓硫酸能与锌反应,但不产生氢气,也不会产生氧气;②SO2有刺激性气味,易溶于水,能使品红(一种红色色素)溶液褪色。
[提出猜想] 甲:气体是H2;乙:气体是SO2;丙:气体是SO2和H2。 [实验探究]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部分夹持器材略去,假设每个能发生的反应都完全进行)进行探究。
(1)实验开始后,观察到A中品红溶液褪色,证明气体中含有________。 (2)B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装置在点燃酒精灯加热之前应先通一段时间的气体,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加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证明气体中含有H2。
(4)写出D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讨论]
(1)锌和浓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水和二氧化硫,为什么在反应过程中又产生了氢气呢?用文字简述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锌与浓硫酸和稀硫酸反应都可以产生硫酸锌,如果需要制取硫酸锌,用锌与稀硫酸反应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填一种合理的答案)。
10.央视频道《是真的吗?》栏目中有一段视频:将“锡纸”剪成一段两头宽中间窄的纸条,然后两头分别连接电池的正负极,观察到“锡纸”立即燃烧。据此,小晟同学取某种“锡纸”进行了探究。
(1)“锡纸”燃烧的原因:“锡纸”两端接入电池两极后造成短路致使“锡纸”燃烧,从燃烧的条件分析:开始“锡纸”不燃烧但短路后却能燃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填“与氧气接触”或“温度达到着火点”)。
(2)探究“锡纸”中金属的成分:“锡纸”中的金属是锡吗?
[查阅资料] ①“锡纸”是锡箔或铝箔和纸粘合而成;②锌粉是一种深灰色固体;③锡(Sn)与酸或盐溶液反应生成+2价的锡盐。
[提出猜想] 猜想Ⅰ:“锡纸”中的金属是锡;猜想Ⅱ:“锡纸”中的金属是铝。 [进行实验] 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 取打磨后的“锡纸”片放入试管中,滴加氯化锌溶液 实验现象 “锡纸”表面有深灰色固体析出 实验分析与结论 根据实验现象,结合金属活动性顺序可知猜想______(填“Ⅰ”或“Ⅱ”)成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讨论] ①实验中打磨“锡纸”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下列物质的溶液可以替代氯化锌溶液完成上述实验的是________(填序号)。 A.氯化铜 B.硝酸银 C.硫酸钠 D.硫酸亚铁
[拓展应用] 电器短路会引起火灾,我们要严加防范。如果电器着火应该采取的灭火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实验室有一瓶标签受到腐蚀的无色溶液,如图所示。这瓶无色溶液是放在存放盐溶液的柜子里。化学兴趣小组开展探究。
[提出问题] 这瓶无色溶液究竟是什么盐的溶液?
[猜想与假设] 该无色溶液可能是碳酸钠、碳酸氢钠、氯化钠、硫酸钠、硝酸钠中某一种的溶液。
[初步分析]
(1)库尔班同学根据标签上的组成元素认为一定不是________溶液。
(2)艾力同学提出,碳酸氢钠、硝酸钠的溶液也不可能,他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实验] 为了确定该溶液究竟是剩余两种盐的哪一种溶液,他们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操作 ①取少量该无色溶液于试管中,慢慢滴加BaCl2溶液 ②静置后,向沉淀中滴加稀盐酸 实验现象 产生白色沉淀 产生大量气泡,沉淀全部溶解 [实验结论] (3)该瓶无色溶液的溶质是________(填化学式),生成白色沉淀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反思] (4)玉素甫同学认为原设计的实验还可简化,同样达到鉴别的目的。他设计的实验如下(将实验操作及实验现象填入相应的空格中): 实验操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白燕同学经查阅资料得知:氯化钠、硫酸钠、硝酸钠溶液呈中性,碳酸钠、碳酸氢钠溶液呈碱性,提出测溶液的酸碱性来确定更简便。她采用_______测量溶液的pH______7(填“>”“<”或“=”),则结论与以上同学一致。
12.某研究小组对自动充气气球(示意图如图)进行下列探究。
[查阅资料] 该气球充气原理是:通过挤破液体包,使液体与白色粉末接触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实现气球自动充气。
(1)为检验气体是二氧化碳,可选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试剂名称)。 探究一:液体包内溶液酸碱性的探究
(2)室温时,用pH试纸测得溶液的pH=3,则该溶液呈________性。 探究二:白色粉末成分的探究
[猜想与假设] 甲同学认为是碳酸钙;乙同学认为是碳酸钠;丙同学认为是碳酸氢钠。 [设计并进行实验]
(3)将少量白色粉末放入水中搅拌,固体全部溶解,说明甲同学的猜想________(填“正确”或“不正确”)。
(4)室温时,分别向盛有碳酸氢钠、碳酸钠和白色粉末样品的锥形瓶中注入等体积、足量的10%盐酸(装置如图),记录如下表:
实验编号 ① ② 锥形瓶内物质 名称 碳酸氢钠 碳酸钠 质量/g 0.10 0.10 最终得到CO2体积/mL V1 V2 V1 实验①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中a=__________;V1________(填“>”“<”或“=”)V2。
③ 白色粉末 [分析并得出结论]如何从上表中获取证据并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为比较相同浓度的FeCl3溶液和CuSO4溶液对H2O2分解的催化效果,某研究小组进行了如图所示探究。
a
(1)请写出H2O2分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定性研究](2)如图甲,可通过观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定性比较两者的催化效果。 [定量研究] (3)如图乙,实验前检查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要定量比较两者的催化效果,可测量生成等体积气体所需的________。 [深入研究]
(4)在FeCl3溶液中,究竟是哪种粒子起催化作用呢?
3+
猜想1:铁离子(Fe)起催化作用;猜想2:________起催化作用;猜想3:________起催化作用;……
请设计实验,验证猜想1。 实验操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现象及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镁条在空气中久置表面会变黑。某小组同学设计并进行实验,探究镁条变黑的条件。 [查阅资料] 常温下,亚硫酸钠(Na2SO3)可与O2发生化合反应。 [猜想与假设] 常温下,镁条变黑可能与O2、CO2、水蒸气有关。
[进行实验] 通过控制与镁条接触的物质,利用图所示装置(镁条长度为3 cm,试管容积为20 mL),分别进行下列5个实验,并持续观察20天。
编号 主要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