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学概说
1. 先秦文学的表达形式:口头文学与书面文学。
2. 先秦文学性质是一种“杂文学”,诗舞乐一体、文史哲不分,即没有独立明确的学科特征。 3. 先秦文学的创作主体,多属集体型创作。
中国上古神话
1. 神话指远古时期流传下来的关于神灵的故。 2. 主要的保存形式:古代典籍,
3. 《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最有神话学价值的著作。全书18卷,分山经、海内经、海外经、大荒经,内容庞杂,涉及上古地理、历史、宗教、医药、科技、神话等。
4. 以《山海经》为代表的中国上古神话的特点:1、神话资料十分丰富。2、记载简单,形制简短;形象描述多,故事叙述少。3、神话形象朴野、奇特、神秘、原始。4、神话材料散乱,神灵谱系不清。5、中国上古神话的文化精神,突显了忧患意识、抗争意识、道德意识、英雄(祖先)崇拜意识。
5. 中国上古神话特点形成的原因思考:1、时间的久远。2、生存环境与务实理性精神(鲁迅)。3、宗教信仰—祖先崇拜(赵沛霖《中国神话的分类与<山海经>的文献价值》)。
4、神话的演化:历史化与仙话化。
6. 中国上古神话的文学影响:1、提供素材2、启发灵感想像:万物有灵思想、变形、夸张的创作手法等3、文化精神的传承
《诗经》
1.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或诗三百,共305篇。《诗经》的时代:西周初至春秋中期,作品创作时间先后大致为颂、雅、风。
2. 《诗经》的地域:概为古代中原之地 3. 《诗经》的作者:仆隶平民及贵族
4. 先秦时《诗经》的应用:1、观风知政。2、礼乐教化。3、赋诗言志。
5. 特征:1、丰富的思想内容与主旨情感《诗经》以丰富、生动的内容展现了周人的社会生活与情感:心理,涉及婚恋诗、农事生产诗、战争徭役诗、政治怨刺诗、燕飨诗、祭祀诗、史诗等。影响:1、-情感熏陶、思想启迪2、-中国古典诗歌常见内容与主题的渊薮2、人物群象画廊:影响古典文学人物形象塑造。3、艺术手法:1、赋、比、兴手法;2、重章叠句的篇章结构;3、利用语音特点(押韵、联绵词、叠音词、语气词),创造音乐美、抒情性;4、丰富的词汇与修辞;5、自然清新的语言风格
《尚书》
1. 即上古之书。先秦称《书》,汉后称《尚书》或《书经》。 约成于西周末春秋初,分《虞》《夏》《商》《周》四书,有《古文尚书》与《今文尚书》,今传《尚书》58篇,是今文和伪古文的合编本。
《春秋》
1. 我国现存第一部以记事为主的编年体史书。 2. 作者:鲁史官,后经孔子修订
3. 时间:成于春秋末,记载了鲁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 BC722-BC481)的各国大事
4. “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左传》
1、《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简称《左传》 2、作者与成书:旧传鲁·左丘明著,成书于春秋末;或以为战国初某史官。
3、体例与内容:编年体;鲁隐公元年(前722)--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的列国大事。
4、《左传》的文学特色:《左传》在叙事、写人及语言等方面的成就,标志着中国叙事散文的成熟。1、《左传》的人物刻画:(1)具体刻画手法概要:因事见人,重大政治事件或
生活小事;善用言语、动作刻画;善用映衬法;少外貌、心理描写;影响:中国古典小说人物刻画常用手法。(2)《左传》人物刻画倾向道德类型化。有鲜明的个性,亦有突出的共性。
影响:奠定古典小说人物基本审美倾向。2、《左传》的叙事:(1)《左传》叙事基本情节模式:编年史模式;以顺序为主,间或有补叙,插叙,预叙,倒叙等方式;影响:奠定古典小说基本叙事模式。(2)《左传》叙事关注重大政治事件的同时,也重视叙录生活化、趣味性的小事。(3)《左传》战争叙事特征概要:以顺序为主,间以补叙,插叙,预叙,叙事完整,线索清晰;围绕垂鉴后世目的,选材布局。;叙事过程重人谋而轻战斗经过;事件叙述既严谨又不乏趣味。 5、《左传》的语言特色:行人辞令风格文雅、含蓄、委婉:“言近旨远”;赋诗言志;套语表达
《国语》
1.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约BC976--BC453,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史实。记言为主,记事为辅,人称“政治语录”。
《战国策》
1. 《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纵横策士言行的史料集。分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