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过制作小吊车及了解其运作原理来认识人和动物肢体运动的原理,感悟肢体运动结构和运动功能的协调。
2、认识仿生是一门科学技术,了解人们在生物的启示下进行的发明创造。 3、尝试仿生创意设计。 【能力目标】
培养动手和合作能力、类比推理和想象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提高分析资料、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探究学习能力。
【情感目标】
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在“做科学”中培养科学情感和态度;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制作小吊车,联系其工作原理推想和分析,探知动物肢体运动的原理。 2、初步了解仿生学,尝试设计或制作仿生作品。 教学难点
联系小吊车的工作原理,类比、推想和分析动物骨骼、肌肉、关节与其运动的关系。 教具准备 教具:投影仪、演示用小吊车模型、课件 学具:小吊车制作材料、彩色方块、白纸(两张)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激趣导入:教师演示小吊车模型,引起学生制作兴趣,并提出制作任务。 二、学习活动:
1、学生阅读教材,认识小吊车的基本构造,明确小吊车的制作方法。 2、师发放材料和工具 3、组织小组设计制作计划
如何使用材料、具体制作过程如何、怎样分工、如何使用工具、应该注意什么问题等等。 4、按设计计划进行制作 5、对完成的作品进行调试和评价 6、小组演示,交流:
牵引绳是如何拉动吊臂运动的?
评:学生通过分组实验,充分自主的展开科学的探究,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观察方法。学生不仅自主的掌握了观察技能,而且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在合作中有交流,培养了学生合作与交流,观察与实践的能力。
三、归纳小结:
自制的小吊车是怎样工作的?
第二课时 收和放
活动目标:
1、能利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分析动物骨骼、肌肉与其运动的关系。 2、能举例说出人体的运动是肌肉的收缩和舒张的结果。 3、能利用图或文字的形式将自己的推想表达出来。 4、能描述某种运动方式有利于锻炼人体哪部分的肌肉。 教学过程:
一、活动引入:
组织交流牵引绳是如何拉动吊臂运动的。 二、学习活动:
1、学生比较生物的骨骼肌肉构造和小吊车的构造有什么相同之处。 2、观察交流:
小吊车的结构、牵引绳的运动方式、引起臂的运动方式 3、将自己的推理结果用图画的方式记录下来。 三、归纳小结:
举例说明人体的运动是肌肉的收缩和舒张的结果。
第三课时 科学在线 有趣的仿生
活动目标:
1、将自己收集的有关仿生的实例与同学交流
2、能联想到现代各种交通工具的运动方式与动物的哪种运动方式相似。 3、能模仿某种生物功能或结构的特点进行设计。 4、能发挥创造力,大胆设计仿生产品。 5、能说出仿生产品是科学技术结合的产品。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二、学习活动 1、学生自主活动
将自己收集的有关仿生的实例与同学交流。 2、教师指导,强调:
(1)根据生活周围事物的缺点,找出具有这方面优点的生物,确定打算模仿的生物。 (2)分析该生物具有的特殊结构和功能。 (3)类比出的产品结构和功能 3、展示会:
组织学生对各自的作品进行评比。 三、归纳小结:
现代各种交通工具的运动方式与动物的哪种运动方式相似。
课后小记: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尽可能的给予了学生充足的时空和材料,让学生有展示自己设想的机会,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法和步骤,培养他们积极探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标新立异的创新精神。由此看出,这样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意识,以学生的自主创造为目的的精神,激发了学生的内部动因,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促进了参与,增长了自主学习的才干。使四十分钟的课堂成为了研究的天地、探求的天地、创造的天地。
5、确定位置
教学目标:
1、能选择参照物,并能准确地、定性地描述一个给定物体的相对位置(前后、左右、远近、东西、南北等)。
2、会使用平面图,能在图上找到自己要去的位置。
3、能根据从甲地去乙地的语言描述,画出相应的路线图,并按图设法找到相应的地点。 4、能用一些表示方位的术语清晰地描述自己的位置。 教学重点难点:
能准确地、定性地描述一个给定物体的相对位置能根据从甲地去乙地的语言描述,画出相应的路线图,并按图设法找到相应的地点,
教具准备 各种小物件(尺子、笔、塑料块、小木块、小球、书等等)。红色小方块。地形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记忆游戏。
1、 每组分发一些小物件(用小塑盒装好)。 在10秒钟内尽可能地记住桌上的物件的位置。 转过身去,由另一同学迅速改变桌上物体原来的位置。 再转回来,说出桌上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哪些变化。
引导学生了解:一个物体的位置是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来说的,另一个物体就是这个物体的参照物。 评:利用游戏这种学生喜爱的方式直接引出研究主题,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掀起所要探究问题的好奇心,引发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使课堂一开始就显得轻松而又快乐。
二、在图上找位置——欢迎你到我家来。
每组分发一张长沙市市区地图,1、请每位同学找到自己学校和自己家的具体位置。 2、通过观察地图,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问题?
学生会讨论关于方位描述、比例尺、图形符号等方面的问题。 三、分析我校校园的地图。
小组活动:弄清东西南北各个方向,北校门和南校门的位置,在200亩的校园范围内,建筑物和绿化带的分布情况。
第二课时
一、在校园内开展找红色小方块的比赛。
每组分发一张标有红色小方块位置的校园地图,同学们根据地图的指示在规定时间内分散到校园各个角落寻找红色小方块,老师做计时的工作,看哪个组最快最准。
准备工作:
1、提醒同学们注意安全。 2、不要打扰其他班上课。
3、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在小方块旁边标明距离。学生根据比例尺进行推算。 二、小结,公布比赛结果,对所有同学予以鼓励。 三、布置课外活动: 1、收集各种地图。
2、给同学画一张从学校到自己家的路线图。
课后小记:新的时代,新的教育,新的环境,新的课堂。只有创设宽松的环境,才能让孩子成为创造者。教学一开始,用一个神奇的游戏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点名研究的主题,这就使教学研究有了目的性。在辨认物体的环节,由于没有教师的过多限制,学生的自行探究更像科学家在从事科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