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17年春季学期石油华东《燃烧与爆炸学》综合复习题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8 17:12:31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燃烧与爆炸学》综合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燃烧的必要条件(三要素) 2、燃烧热 3、闪点 4、自燃点 5、沸点 6、特大火灾 7、燃点

8、化学性爆炸 9、熔点

10、饱和蒸气 11、爆炸极限

二、简答题

1、燃烧的“氧学说”?

2、气体燃烧的形式及其特点? 3、防火技术措施的基本原则? 4、燃烧的链式理论?

5、按照能源对爆炸的分类?

6、化学性爆炸的热爆炸机理是什么? 7、燃烧的实质?

8、物理性爆炸的爆炸机理是什么? 9、阻火器的工作原理? 10、燃烧的“氧学说”?

11、气体燃烧的形式及其特点? 12、灭火技术措施的基本原则?

三、论述题

1、燃烧链式理论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试用链式理论解释为什么可燃性混合气体在其爆炸上限以上和爆炸下限以下不会发生爆炸。

2、试分析论述如何做好防、灭火安全防护装置的使用及管理工作。

3、试结合自己的生活、生产实践,阐述做好防火防爆工作的技术关键。

《燃烧与爆炸学》综合复习题答案

.一、概念题

1、可燃物、助燃物、点火源(着火源)。

2、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单位为kJ/mol。

3、可燃液体蒸发出的可燃整齐足以与空气形成一种混合物,并在与火源接触时发生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改液体的闪点。

4、引起物质发生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自燃点。

5、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即液体的饱和蒸气压与外界压强相等时的温度。

6、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称为特大火灾,(1)死亡10人以上,(2)重伤20人以上,(3)死亡、重伤20人以上,(4)受灾户50户以上,(5)烧毁财物损失50万元以上。

7、可燃物质发生着火的最低温度。

8、物质在短时间内完成化学变化,形成其他物质,同时产生大量气体和能量的现象。 9、固体物质由固态转变为液态的最低温度。

10、单位时间内从液体蒸发出来的分子数等于回到液体的分子数的蒸气叫做饱和蒸气。 11、可燃物质(可燃气体、蒸气、粉尘)与空气(氧气)必须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均匀混合,形成预混气,遇到火源才会发生爆炸,这个浓度范围称为爆炸极限(爆炸浓度极限)。

二、简答题

1、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普利斯特利发现氧的基础上提出了燃烧的氧学说,认为燃烧是可燃物与氧的化合反应,同时放出光和热。燃烧的“氧学说”宣告燃烧素学说的破灭。

2、气体的燃烧分为扩散燃烧与动力燃烧两种形式,气体燃烧不需要经过蒸发、熔化等过程,所以比固体和液体都容易燃烧。

(1)扩散燃烧:可燃气体与空气的混合是在燃烧过程中发生的,是稳定式燃烧。 (2)动力燃烧:可燃气体与空气在燃烧之前按一定的比例形成预混气,遇火源发生的爆炸式燃烧。

3、(1)严格控制火源; (2)监视酝酿期特征; (3)采用耐火材料;

(4)阻止火焰的蔓延; (5)限制火灾可能发展的规模; (6)阻止训练消防队伍; (7)配备相应的消防器材。

4、链式反应理论是由苏联科学家谢苗诺夫提出的。他认为物质的燃烧经历以下过程:可燃物质先吸收能量而离解为游离基,与其他分子相互作用形成一系列连锁反应,将燃烧热释放出来。

总的来说,连锁反应机理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链引发,即游离基生成,使链反应开始;链传递,游离基作用于其他参与反应的化合物,产生新的游离基;链终止,即游离基的消耗,使连锁反应终止。

5、(1)物理性爆炸:由物理变化(温度、体积和压力等物理因素)引起的爆炸。 (2)化学性爆炸:物质在短时间内完成化学变化,形成其他物质,同时产生大量气体和能量的现象。

(3)核爆炸:某些物质的原子核发生裂变反应或聚变反应时,释放出巨大能量而发生的爆炸。

6、由于物质在短时间内发生极迅速的化学反应,形成了其他物质并且产生高温、高压而引起的爆炸称为化学性爆炸。化学爆炸前后物质的性质和成分均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化学爆炸的三个基本要素是:高速度、同时产生大量气体和大量热量。

由于产生大量气体,同时燃烧速度极快,产生大量高温气体,气体体积越小,压力越大,对周围物体产生剧烈击撞,爆炸也会产生大量冲击波。按爆炸时所产生的化学变化,可分简单分解爆炸、复杂分解爆炸、爆炸性混合物爆炸三类。

7、答:可燃物与助燃物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氧化反应,是一种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

8、答:由物理变化(温度、体积和压力等物理因素)引起的爆炸反应,在物理性爆炸的前后,爆炸物质的性质及化学成分均不发生改变。由于液体变成蒸气或者气体迅速膨胀,压力急速增加,并大大超过容器的极限压力而发生的爆炸。如蒸气锅炉、液化气钢瓶等的爆炸,是蒸汽和气体膨胀作用力的瞬时表现。

9、阻火器又名防火器,工作原理为链式反应原理:火焰在管中蔓延的速度随着管径的减小而减小,最后可以达到一个火焰蔓延不到的临界直径。随着管子直径的减少,热损失就逐渐加大,燃烧温度及火焰传播速度就相应地降低,当管径小到某个极限值时,管壁的热损

失大于反应热,从而使得火焰熄灭。

10、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普利斯特利发现氧的基础上提出了燃烧的氧学说,认为燃烧是可燃物与氧的化合反应,同时放出光和热。燃烧的“氧学说”宣告燃烧素学说的破灭。

11、气体的燃烧分为扩散燃烧与动力燃烧两种形式,气体燃烧不需要经过蒸发、熔化等过程,所以比固体和液体都容易燃烧。

(1)扩散燃烧:可燃气体与空气的混合是在燃烧过程中发生的,是稳定式燃烧。 (2)动力燃烧:可燃气体与空气在燃烧之前按一定的比例形成预混气,遇火源发生的爆炸式燃烧。

12、一旦发生火灾,只要消除燃烧条件中的任何一条,即消除可燃物,去除助燃物或将可燃物与助燃物分离,火就会熄灭,这就是灭火的基本理论原则,在此原则的指导下,常用的灭火方法有隔离、冷却、窒息(隔绝空气)等。

三、论述题

1、燃烧链式理论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试用链式理论解释为什么可燃性混合气体在其爆炸上限以上和爆炸下限以下不会发生爆炸。

(1)链式反应内容:链式反应理论是由苏联科学家谢苗诺夫提出的。他认为物质的燃烧经历以下过程:可燃物质先吸收能量而离解为游离基,与其他分子相互作用形成一系列连锁反应,将燃烧热释放出来。

总的来说,连锁反应机理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链引发,即游离基生成,使链反应开始;链传递,游离基作用于其他参与反应的化合物,产生新的游离基;链终止,即游离基的消耗,使连锁反应终止。

(2)按照链式反应理论,燃烧不是两个气体分子之间的直接作用,而是它们的分裂物——游离基这种中间产物进行的链式反应。在链式反应中,存在着链的增长速度和链的中断速度。当链的增长速度等于或大于链的中断速度是燃烧才能产生和持续;当链的中断速度大于链的增长速度时,燃烧则不会发生或正在进行的燃烧会停止。所以可燃性混合物气体在其爆炸上限和爆炸下限不会发生爆炸。

2、试分析论述如何做好防、灭火安全防护装置的使用及管理工作

答:(1)首先做好风险辨识工作,分析重点防火区域,防火性质针对重点防火区域特点,具体配置消防器材,开展适时防火应急演练需要实行动火作业的工种,制定动火作业程序,并按照程序执行。

(2)主管部室负责消防设施和消防器材的日常管理工作,负责检查、维护、保养、更换和添置,保证完好有效,严禁遮挡,埋压、挪用。

(3)消防器材应当设置于明显部位,便于取用,周围不得堆放杂物,确保消防通道畅通。做好夏季防晒、冬季防冻工作。

(4)做好防火及灭火安全防护装置的教育工作:宣传防火任务、方针。以宣传“消防法”为中心,使干部职工提高防火意识;通过培训,使得职工掌握防火措施,懂得灭火常识;了解易燃易爆物品的特性及危害的严重性;规定职工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按规章制度操作,严格职守,提高警惕严防坏人纵火、破坏。

3、试结合自己的生活、生产实践,阐述做好防火防爆工作的技术关键。 答:(结合生产、生活论述防火防爆工作技术关键即可)

防火、防爆工作的安全管理,除要按消防安全法规的有关规定和运用易燃、爆炸物质管理方法对其进行管理外,从工艺上还要具体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1)控制易燃、爆炸物质的数量。

在工艺过程中不用或少用易燃、爆炸物质,以不燃溶剂或易燃、爆炸危险性较低的物质代替易燃溶剂与火灾爆炸危险性大的物质。

(2)加强设备的密闭性。防止设备内可燃物泄漏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防止空气进入负压下生产设备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3)要有良好的通风排气设备。借助风力排气的方法,降低车间内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的浓度,使其不致达到危险程度,以保车间安全。

(4)应用惰性介质保护。应用惰性介质(如二氧化碳、氮、水蒸气等)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离,降低可燃物浓度,以及清除管道、容器中残存的可燃物质。

2017年春季学期石油华东《燃烧与爆炸学》综合复习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1mea57inso5s23r4b01m9s4tl8lgrm00e58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