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艺术形式的精工雕琢,用苦闷象征代替功利目的,集中于感觉和情绪心理的抒发,以哀怨悱恻为美,以悲凉萧瑟为美,以淡泊情思为美,以幽艳细腻为美,追求韵外之致。晚唐诗所体现的是一种带有浓郁伤感情绪的美。
第一节李商隐
1.识记:李商隐的生平。
李商隐,少时艰苦清贫。中进士后卷入党争,仕途坎坷。 理解:李商隐的政治讽谕诗和咏史诗。
李商隐的政治讽谕诗直诉胸头愤慨,悲壮沉郁;更多的是通过个人的身世遭遇的歌咏,表现自己对现实重大政治问题的肯定或批判。在精深、婉丽的辞藻中,含有丰富的感情和爱憎,多忧危凄苦之词,充满着浓厚的感伤气息。
李商隐的咏史诗的深刻性,在于能够从政治着眼来看待一些历史现象。许多都是借托史事,寄其吊古伤今之意,具有深刻的讽刺性。能注意构思的凝练、取材的精当,巧妙地将历史与现实融合在一起,具有更高的概括性和典型性。将自己的感情和议论自然地寓含在鲜明的形象中,达到审意的深刻性与形象的鲜明性,情味的隽永和谐统一,增强了咏史诗的艺术表现力。
理解:李商隐的无题诗主要分两类,寄托说和爱情说。《无题二首》(凤尾香罗薄几重)、《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无题二首》其一(昨夜星辰昨夜风)。
李商隐的无题诗主要分两类,寄托说和爱情说。他的无题诗,在爱情篇章中融入对社会人生的凄凉体验和若有所失的情感,可以理解为爱情诗,又不仅仅是爱情诗。如《无题二首》(凤尾香罗薄几重)写青年女子与对方邂逅,渴望相见而不得见的心情,寄寓了作者仕进机缘稍纵即逝后落拓不遇的感伤。大部分无题诗属于纯粹的情诗,作者运用比兴象征手法写爱情生活中的种种感受。如《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伤别复伤春,明知别后会合无望,仍痴心不改、生死不渝,这种执著于苦恋的怨旷之情,已近于爱情绝唱。《无题二首》其一(昨夜星辰昨夜风)写两心相应一点通,但徒留回忆,非常失意。
简单运用:李商隐无题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①李商隐的无题诗对后代有很大影响。晚唐韩偓等人、宋初西昆派诗人,直到清黄景仁、龚自珍等,都在诗的风格上受到他的影响。唐宋婉约派词人、元明清许多爱情戏曲作家都不断向他学习。②李商隐表现感伤情调的诗歌,追求一种细美幽约的美,诗而词化的特征较显著,在诗与词之间搭起了一座过渡的桥梁。
综合运用: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一、他灵心善感,一往情深,开创了诗歌上新风格、新境界。他的诗成就最高的是近体诗,尤其是七律、七绝。李商隐是唐代七言律发展史上的第二座里程碑,形成了深情绵邈、绮丽精工的独特风格。
1.写景中融合比兴象征,寄寓困顿失意的身世之感。
2.爱用冷僻的典故,故诗中的意象特别美丽,而整体意旨往往隐晦。 3.语言绮丽而对仗工整,音律圆美婉转。
4.“近而不浮,远而不尽”之趣,富于象征暗示色彩,有朦胧之美。
二、他的诗歌是一种纯属主观的生命体验的表现。他的绝句反映了衰败时代的士人心态,写得深情绵邈,沉博绝丽,有的比较隐晦,但可以在精工富丽的辞章中体会到他的婉转情思,而且很伤感。如《夜雨寄北》感情细腻,意境婉约,在艺术上的明显特色便是细美幽约、朦胧含蓄,为感伤唯美文学的典型。
第二节杜牧、许浑 1.识记:杜牧的生平。
杜牧,字牧之,童年生活富裕而快乐,有《樊川文集》。
2.识记:杜牧大量以七绝写史,其咏史诗有“二十八字史论”之誉。
理解:杜牧《泊秦淮》、《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长安回望绣成堆)诗的悼古伤今情怀。杜牧的《泊秦淮》《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长安回望绣成堆),通过对历代曾有过的繁盛转瞬即逝的伤悼,以及揭露统治者的荒淫误国,抒发自己的政治感慨和见识,有立意高绝的议论,表现出横溢的才气。
简单运用:杜牧《山行》诗的优美意境。富于诗情画意,意境优美,以畅达的语言传达出自然景物的清新气息,明丽而有立体感的画面给人美妙的艺术感受。 综合运用:杜牧诗歌创作的艺术成就。
一、晚唐诗人中,他第一个大量用七绝写咏史诗,用史论笔法,寓褒贬议论于含蓄诗味中,创作了许多有“二十八字史论”之誉的咏史作品。如《泊秦淮》通过对历代曾有过的繁盛转瞬即逝的伤悼,以及揭露统治者的荒淫误国,深寓对现实的不满和讽刺,议论立意高绝。二、忧国忧民的壮怀与伤悼之情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俊爽的风格。三、还写过一些出色的伤别诗,纪行、写景诗也颇多佳作。善于选择清新明朗、能给人以快感的景物来抒写情怀,用色彩鲜明的语言,创造出情景交融的优美诗境,如《山行》以畅达的语言传达出自然景物的清新气息,明丽而有立体感的画面给人美妙的艺术感受。
3.识记:许浑的诗名颇盛,有江南才子之称。
简单运用:许浑的咏史怀古诗,《金陵怀古》、《咸阳城东楼》的诗意与情调。许浑咏史怀古诗不乏佳作,如《金陵怀古》《咸阳城东楼》在凭吊古迹的感叹中,充满了对日趋衰败的唐王朝暴风雨将来临的忧慽,流露出对无法挽回的颓势的无可奈何的情绪。
第三节贾岛与姚合
1.识记:贾岛为著名苦吟诗人
37
理解:贾岛《秋暮》的情调,《题李凝幽居》诗的意境。《秋暮》的情调:凄清寂寞,笼罩着阴霾凛冽的峭硬情调。《题李凝幽居》诗的意境:就写景状物而言,于事物理态体认深细,得雅淡清幽之趣。
2.识记:姚合诗称为“武功体”。
理解:姚合的代表作《武功县中作三十首》(其一、其三、其十六)的诗风。
反映位卑者的独善情怀,是晚唐普通士人真实际遇和特定心态的反映,但不时透出心底波澜,表明洁身自好的信念,诗风清切峭拔。
综合运用:贾岛和姚合诗的苦吟与孟郊诗的苦吟其异同。 相同:1.他们都以苦吟著称。2.他们都写贫病饥寒、穷困潦倒。 不同:内容:
孟郊:代表想用世而最终赉lài志以殁的悲剧性的一面。贾岛:代表放弃雄心、醉心于琢磨词句的遁世的一面,他的诗也有激烈奋发的一面,如《剑客》。但更多的如其《送别》。他的诗多是寄赠酬唱之作,极少反映但是生活,局度也显得比较狭窄。反应生活的深广度不如孟郊。
艺术上:孟郊成就最高,作诗重主观感受,能妙造幽微,变熟为生,化险为夷,实践“不平则鸣”的创作理论。贾岛:不如孟郊,他的五言律写得很精深,能于细小处见精神,造清奇幽微之境,推敲字句。如《题李凝幽居》“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姚合:作诗的才华和“苦吟”工夫都不及贾岛,他的大多数诗都显得平淡无奇,境界与格调也并不很高。
时代背景上:孟郊是中唐苦吟诗人的代表,诗中颇多患难感、忧郁感,幻灭感。贾、姚是晚唐苦吟诗人的代表,作诗讲究精巧工细,偏于雕琢清僻的小景和表达个人的主观感受。
第四节皮日休、陆龟蒙、司空图等
简单运用:皮日休乐府诗及其《橡媪ǎo叹》的思想内容。
皮日休继承白居易新乐府的写实手法和讽喻精神,反映民生疾苦,批判腐败统治。如《橡媪叹》通过对老农妇拾橡子充饥的描写,揭露官府对人民的残酷剥削,鞭挞巧取豪夺的狡吏贪官,对贫穷百姓的悲惨命运充满了同情。 识记: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
理解:司空图诗论主要提出“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强调诗歌意境美。
司空图以诗论著名,提出“象外之象”说,强调诗歌要有“韵外之致”,即“神韵”。认为诗歌创作应具有“象外之象”,第一个“象”指诗中具体鲜明可感可言的形象画面,第二象指这种形象画面所蕴含的无穷韵味,是无象之象,不可置于眉睫之前。“韵外之致”是诗歌意境美的重要审美特征。
第八章唐代散文
第一节唐代古文运动 1.识记:中唐古文运动。
发生于中唐的古文运动,是一场由骈体到散体的文体与文风的革新,它有很现实的目的,有鲜明的理论主张,有较为广泛的参与者,在中国散文史上的影响极为深远。
理解:唐代古文运动的起因。(1)是借助于儒学复古的旗帜而发展起来的,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情况有密切的关系。(2)受文体文风自身演变规律的支配,与唐代骈体文的发展有关。
综合运用:韩柳古文运动的理论主张,文以载道与文以明道,陈言务去的观点对文学革新运动的推动作用。
一、唐代古文运动之所以至韩、柳始成,主要是因为韩、柳在批判继承古文运动先驱之文论的基础上对儒道进行全面的清理,提出了许多反传统观念的新解,以文章内容的变革带动形式的变革,使“文以载道”说产生了实践意义,并在理论上趋于完善。二、韩愈第一次提出“文以明道”的观念,在总结前人关于文章作为表现儒家思想体系的“道”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道”与“文”的关系。
1.从“明道”的要求出发,韩愈特别强调作家思想修养的重要性。 2.在具体的实践中,韩愈提出了“不平则鸣”的口号。 三、提出“唯陈言之务去”和“词必己出”的主张。 四、提出“文从字顺”要求文字的表达要流利。
五、“气盛则言”把文气与文章的语言表现联系起来,认为文章气势就是从语言的短长和声的高下而来。
柳宗元对于文体、文学语言的改革,他的意见也大体与韩愈相似。
第二节韩、柳散文的杰出成就
理解:韩愈在文体改革上的彻底之处,亦即他提倡古文得以成功的原因。
从现实的需要出发,对儒道进行全面的清理,提出许多新解,以文章内容的变革带动形式的变革,使“文以载道”说产生实践意义并在理论上趋于完善,促成了散文体裁和语言艺术的全面革新,形成既宜于实用,又便于进行艺术创作的新文体。 综合运用:韩愈古文成就的表现。
“古文”概念的提出始于韩愈,他把自己的奇句单行、上继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称为古文。古文成就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韩愈的古文在各类文体的创新上有突出贡献。
1.碑志。不少作品巧于摹写,注意剪裁,把精辟的议论,真挚的感情运用于其中,加之善于刻画人物,突出中心,使其成为“一人一样”的生动传记文。如《柳子厚墓志铭》形象鲜明,感慨深长,很有感染力。
38
2.赠序。融抒情、记事和议论为一体的杂文文体。如《送孟东野序》。
3.杂文中的“杂说”,短小精悍而内容丰富,行文尤为不拘一格。如《杂说四》。
二、创作了一种简洁精辟,清晰流畅,富于美感的新型散文。可以用各种体裁,在各种题目下,根据现实的需要和自己的意思自由地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如《进学解》《祭十二郎文》。 三、语言接近口语,通俗明白,能把口语、古语、僻语、奇语推敲改造成新的词语。如一些成语:想艺术价值。
晚唐小品多为刺世之作,篇幅短小精悍,批判性强,有如匕首投枪,代表作家有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等。
①皮日休的小品文针对现实有感而发,往往三言两语击中要害,具有尖锐泼辣、锋芒毕露的光彩。如他的《读司马法》一针见血地指出帝王的权位是用老百姓的生命换来的。②陆龟蒙小品文多托“不平则鸣”、“落井下石”、“坐井观天”等。
四、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创作风格。韩愈巨大的独创性的标志就是雄深雅健、猖狂恣睢的艺术风格的形成。它浩气磅礴,奇伟多变。
理解:柳宗元传记文学的价值。山水游记的著名篇章《至小丘西小石潭记》等。
柳宗元的人物传记的突出特点是:主人公多是社会上地位不高或被压迫的人物,如不愿承担赋税的捕蛇者,种树的老人。大多以真人真事为基础,但有的作品也带有若干虚构、寓言的成分,作了一定的夸张。着重描写的是人物的奇特之处,并通过人物奇特的举动写鲜明的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塑造典型形象。《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善于捕捉自然事物最独特最精微的变化情态,予以生动的再现,对自然美的把握已到妙入微茫的地步。 简单运用:柳宗元山水游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其散文中最具艺术特色的作品,极富诗情画意,表现了他对自然美的新鲜感受,丰富了描绘自然山水的艺术技巧,开拓了散文反映现实与人生的新领域,从而确立了这种体裁在文学史上的独立地位。他的山水游记多写于他流放永州的十年中,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会在山水之美的艺术境界中。
综合运用:柳宗元对文学散文的贡献。
柳宗元文学散文的总体艺术风格是沉郁凝敛、冷峻峭拔,具有凄幽、愤激、冷峻的色彩和浓郁的诗意,以及明显的讽谕性、象征性。贡献:①在传记散文方面为普通百姓立传,从小人物身上挖掘出普通人所具有的高尚品质、善良天性和聪明才智,为传记文学的画廊增添了小人物的光辉。②在山水散文方面创造天人合一的意境,人与山水密不可分,风格冷峭,蕴涵理趣,开创了描写自然美的游记散文创作的新局面。 第三节晚唐的讽刺小品文 理解:古文运动的衰落。
一、晚唐骈文的复兴,是古文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而骈文复兴又与古文运动的局限性有关。韩、柳主要用文章内容的变革带动文体及表现形式的变革,却并不反对歌功颂德的辞赋,为骈文留下了发展的馀地。中唐后古文的普及仍局限在应用文中,韩、柳同道和弟子的古文成就不高。 二、晚唐流行轻靡绮艳的文风,也给骈文提供了复兴的温床,而古文则日趋衰落,整个文坛再度为骈体文风所笼罩。
简单运用:讽刺小品文的成就,皮日休《读司马法》、陆龟蒙《野庙碑》、罗隐《英雄之言》的思
古刺今或借物寄讽之作,如其《野庙碑》,借对农民祭祀中土木偶像的描述,转而鞭挞大小封建官吏的凶狠残暴和伪善无用。③罗隐的小品文多刺世的严肃主题,如《英雄之言》对历代统治者打着解救百姓的幌子争夺帝位的行径进行了揭露。
第九章唐传奇与变文、俗讲 第一节唐代传奇小说
1.识记:唐传奇指唐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
它是在六朝志怪小说的基础上,融合历史传记小说、辞赋、诗歌和民间说唱艺术而形成的新的小说文体。
理解:唐传奇与六朝志怪的区别。
志怪之怪多指超现实的神怪之事,而传奇之奇可兼指现实中的奇人奇事。这个区别正是唐代小说创作有别于六朝志怪的地方,使得小说由单纯的谈神说鬼,向通过写人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方面演进,形成了唐传奇的繁荣。 简单运用:唐传奇兴盛的原因。
从小说自身的演变来看,唐传奇的兴盛与唐人的“有意为小说”有直接的联系,也就是说与唐人的小说创作观念有关。
沈即济《任氏传》“著文章之美,传要妙之情”,简要地概括了唐代小说家的小说观。唐人有意识地在小说中进行充满奇思幻想的虚构创造,才使小说由简单的志怪变为丰富多彩的传奇。 简单运用: ①唐传奇的初兴期。
从初唐的武德年间至大历末,为唐传奇的初兴期,即由六朝志怪小说演变为唐人传奇小说的过渡期。这一时期单篇的传奇文已出现。张鷟的《游仙窟》是唐代传奇初兴期艺术成就较高的作品。带有骈体小说的鲜明特征。唐初传奇小说一开始就显示出风格的多样化。 ②唐传奇的繁荣期。
从元和年间开始到大和初是唐传奇的繁荣期,集中涌现了唐代最优秀的传奇小说,产生许多传奇大家,题材更加广泛,尤以爱情题材的作品最为突出。无论主题和思想的深刻、技巧的精湛和风格的多样化,都大大超过以往。元稹《莺莺传》是作家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的爱情小说。蒋防《霍小玉》是一部爱情悲剧,也是中唐传奇的压卷之作。沈既济的《枕中记》也是唐传奇中的名篇。
39
③唐传奇的衰落期。
从晚唐到五代,是唐传奇的衰落期。出现了较多的传奇集,里面的作品大多篇幅短小,内容单薄。唐人是中国文学史上有意识的写作小说的开始,部分优秀作品已经具备最完美的短篇小说的条件,是后世小说家学习和借鉴的榜样。在故事题材上成为后来许多小说戏曲汲取原料题材的宝库。 传奇作家普遍显得才力不济。晚唐游侠小说崛起,如杜光庭的《虬髯客传》是晚唐游侠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代表作。
2.识记:张鷟的《游仙窟》是唐传奇初兴期艺术成就最高的代表作品。
3.识记:元稹《莺莺传》、蒋防《霍小玉传》和和沈既济的《枕中记》是唐传奇繁盛期的优秀代表作。
4.识记:杜光庭《虬髯客传》是唐传奇衰落期的最高成就代表作。 李娃、莺莺、霍小玉三位女性形象的性格刻画有何不同?
一、李娃是白行简的《李娃传》中的女主人公。作者在塑造李娃时揭示了人物思想性格的复杂性。作品开始没有离开“诱引宾客”的妓女身份去描写她,她与郑生“相慕”,但情的“相慕”又屈从于利的追求。李娃的精神境界是在重遇郑生后,通过救助落难的荥阳公子方才得到升华。 二、莺莺是元稹的《莺莺传》里的女主人公,在张生托婢女送去两首诗后,莺莺作诗相答,约张生西厢见。但张生来后,又责以非礼。在张生绝望时,莺莺却主动找张生,自荐枕席。张生弃莺莺后,俗以旧情见莺莺,莺莺婉言谢绝,“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她的诗作中,流露出对张生忍情弃置的不胜幽怨,而那幽怨更多地消融在感伤的怀念和深情的善良里。
三、霍小玉是蒋防《霍小玉传》中的主人公,作品成功地塑造了霍小玉这个动人的艺术形象。她于沦落风尘之后,把生命的全部意义附丽于明知是悲剧结局的爱情,宁可在人性的升华中毁灭,也不愿沉沦于灵魂的堕落,她的爱情悲剧是一种命运悲剧。
综合运用:唐传奇的艺术成就及其影响。
唐传奇指唐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在六朝志怪小说的基础上,融合历史传记小说、辞赋、诗歌和民间说唱艺术而形成的新的小说文体。主要艺术成就有:
一、唐传奇是唐代小说的骄傲,艺术成就相当高,其虚构和想象已标志着文言短篇小说创作的成熟。讲究情节的传奇性与现实性的有机统一,情节的虚构、想象与作品的叙事艺术融为一体。 二、唐传奇还标志着文言小说文体的完全独立。 1.降低自己描述对象的社会层次,描写奇人奇事。 2.内容的生活细节化
3.叙事模式由故事中心向情节中心、人物中心演进。
三、文采与臆想丰富瑰丽。叙述语言雅俗兼采,时庄时谐,用文言描写物态人情以至琐事,简洁、准确、丰富、优美,将古代散文的巨大表现力发挥到很高水平。此外,将诗歌辞赋大量运用入传奇文。 影响:
第二节敦煌变文与俗讲 1.识记:变文。
“变文”是唐代民间创作的一种新文体,其体裁是有说有唱的,后来为佛教俗讲所借用。“变文”之“变”,指变更了佛经的本文而成为“俗讲”之意,但当“变文”成了一个专称后,便不限定是敷演佛经故事的了。 2.识记:俗讲。
俗讲,可称为讲经文,取材全为佛经,思想内容不外宣传佛教教义。它是解释佛教经典的,将艰深而不为“俗人”所懂得的经文,加以通俗的演释后,变得使人人都能明白知晓。 简单运用:变文的取材及特征。
取材:一是演说佛经故事的宗教性作品;二是演说历史故事讲史作品;三是演说民间传说题材的作品。
特征:一为“×××处,×××说”的形式,正是讲唱交替的地方,也正是显示,指点图画的时候,这正是“变文”的特征所在,当然有的加以省略。二为“当尔之时,道何言语”的形式。 简单运用:俗讲的内容及特点
1、俗讲的内容:宣扬佛教教义2、特点:一般以经文为纲,先列原来经文,再将经文敷演为散文与诗句。不能离开经典而独立。属宗教性讲唱文学,说唱配合,一段散文叙说,一段韵文歌咏。有一定的程序。
3、简单运用:变文的取材特征。
一是演说佛经故事的宗教性作品;二是演说历史故事讲史作品;三是演说明间传说题材的作品。 4、简单运用:俗讲的内容及特点。 俗讲的内容不外宣扬佛教教义。
特点:属宗教性讲唱文学,说唱配合,一段散文叙说,一段韵文歌咏。有一定的程序,讲前赞呗,次唱经题名目;次就经题诠解,次入文正说,又次吟词偈,讲毕时,又赞呗。
第十章唐五代词
第一节早期的民间词与文人词
1.识记:词的起源:古代传统说法是词源于诗,是诗歌的一种变体。近代新说法是词起源于民间,是伴随着燕乐的流行而产生的。
理解:敦煌曲子词:敦煌曲子词里的《云谣集杂曲子》,所收作品题材范围较广,情感真率而语言通俗生动,虽少含蓄之趣,但生活气息浓厚。
理解:早期文人词。大约产生于中唐,标志着词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主要汲取民间词的表
4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