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最全大纲复习资料完整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3 4:04:32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第四节杜诗的集大成和对后世的影响 1.识记:杜诗集大成。

简单运用:杜诗集大成所表现的三个主要方面。

1)虚心学习前人经验,不薄今人爱古人;2)作诗兼备众体,风格多样化;3)功力深厚,能自铸伟辞,语不惊人死不休。

2.识记:杜甫“不薄今人爱古人”。 3.识记:杜甫诗歌兼备众体。 4.识记: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

综合运用:杜诗集大成的内涵及其表现特征。

一、虚心学习前人经验,不薄今人爱古人。杜诗的叙事和写实,受到《诗经》的雅诗和汉乐府的影响,其爱国忧民、坚持正义的精神,又是对屈原《离骚》的继承。在五言古诗上又受到王粲、曹植、陶渊明等人的影响,又向齐梁优秀诗人学习。他主张力崇古调,兼取新声,能兼取众人之长。二、作诗兼备众体、风格多样化。擅长各种诗体,并能推陈出新。最拿手的七言律变体犹多。杜诗除了沉郁顿挫的主导风格,还有萧散自然、平淡简易和含蓄委婉等诸多变化。

三、功力深厚,自铸伟辞。广泛学习借鉴前人的基础上自铸伟辞。杜诗的句法变化和练字的精当,相当惊人。

第五章大历诗坛

1.识记:大历诗风是盛唐诗歌向中唐诗歌演变转换时期的过渡诗歌风格。 2.识记:大历诗歌的艺术特征。

失去盛唐士人的昂扬精神风貌,少量作品存留盛唐余韵,但大量作品表现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表现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虽有风味而气骨顿衰,渐露中唐面目。

第一节韦应物与刘长卿

1.识记:韦应物诗歌以山水田园著称。 2.识记:韦应物的诗歌气貌高古、清雅闲淡。

理解:韦应物诗《寄全椒山中道士》、《滁州西涧》表现的意境,及其在田园诗风格转变上的创作实践。

《寄全椒山道士》情谊深厚的真挚情感,出之与心平气和的恬淡之语,诗境明净雅洁而意味深长。《滁州西涧》以极简洁的景物描写,传神地写出闲适生活的宁静野逸之趣,古淡清腴,悠然意远,但有一重冷落寂寞的情思氛围,表现出某种冷漠遁世的心理倾向,与其他大历诗人的创作相同。 在田园诗风格转变上的创作实践:韦应物主要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于世,善于通过清淡幽美的山水意象,传达寂寞幽独和恬淡自适的意绪,形成高雅明净、澄淡精致的独特风格。①他的山水诗古淡矫俗,在淡化意象、寻求空灵韵味等方面,发展了王、孟诗派的表现艺术,将盛唐山水诗的空

静之美进一步引向萧散淡冷,反映大历以致中晚唐一种相当普遍的审美倾向。②他的田园诗有正视现实的新趋向,可以看作田园诗主旨致中唐开始大变前的一个信号。③将谢朓郡斋诗的表现方式和陶渊明的田园诗风味相结合,为田园诗增添了一种新的境界。

1.识记:刘长卿的人生心态。

长期的悒郁寡欢,使其诗于冷落寂寞中又添一些惆怅衰飒的心绪,显得极为凄清悲凉。 2.识记:刘长卿的诗歌风格,艺术特色。 诗歌风格:凄清悲凉。

艺术特色①生不逢时的冷漠寂寞情调,在他的诗里反复出现,以至于诗歌意象的构成也带有某种类型化的倾向。②喜吟秋风、夕阳,将人生失意融入黯淡萧瑟的诗歌意象中,尤显浓重深长。③抒发怀才不遇之感,写迁谪之怨和离别之情,描绘山水景物。④五言诗写得好,自许“五言长城”。多数诗写得省净流畅,整散协调而节奏流畅,风格清冷淡远。 理解: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诗歌意境与特征。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文字省净优美而意境幽远,弥漫着一层难以言说的冷漠情思,透出浓重的衰飒索寞之气。诗境清幽冷寂,饶有澹逸闲雅之趣。

第二节大历十才子

1.识记:大历十才子及最早出处。

“十才子”之名,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编的《极玄集》,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翊、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Wéi、夏侯审。 2.识记:大历十才子齐名的原因。

1)大历初年在长安参加重要的唱和活动而为世人所瞩目。2)主要创作倾向和诗风的相近。(重要原因)

理解:大历十才子诗歌的基本主题和艺术手法。 基本主题:歌颂升平、吟咏山水和称道隐逸。

艺术手法:以谢朓为宗,讲究格律词藻,追求清雅闲淡,工于白描写景。技巧趋于细腻雕琢,大都写得精致工整,但总表现出一种冷落萧瑟的衰飒气象,带有大历诗特有的情思韵味。 综合运用:大历十才子的艺术特色。

一、都擅长五言律诗,风格大致相同,没有分明的强烈的个性表现,体裁、谋篇、遣词都偏重于工整精练,题材内容并无新意。二、受特定心境和意绪支配,选择的诗歌词语往往带有凄清、寒冷、萧瑟乃至暗淡的色彩,整体上具有凄凉衰飒的风格。三、喜用白描手法,多用描述性意象。其意象虽为生活中常见事物,但描写细致,刻画逼真。如钱起《湘灵鼓瑟》逼真地描绘出带有清幽韵味的小境界。四、诗的境界流于浅近狭小。往往一、两句就勾勒出“诗中有画”的优美诗境,但往往构不成通篇浑融一气的意境。

33

第三节顾况、李益

理解:顾况诗歌的主要体裁和风格,及其《苔藓山歌》、《悲歌》其二(我欲升天天隔霄)。 主要体裁是古诗和乐府。风格:一、注意从慷慨吐清音的吴楚民歌汲取营养。诗风通俗明快,真率自然。《苔藓山歌》像是信手拈来却又妙趣横生,音调流畅自然,比喻新颖奇兀。二、 想象大胆奇特,纵横不羁,情感真挚,形象真实生动,通俗坦易而又化俗为奇,且充满狂放之气。《悲歌》其二(我欲升天天隔霄)想象过人,章法结构也纵横有致,出人意表。

简单运用:李益的诗风两重性。

李益的诗较突出地表现了大历诗风格上的两重性,既有盛唐的余韵,也有中唐的先声。他的边塞诗内容比较丰富,诗中不乏豪情壮志,如《塞下曲》,气概豪迈,明显带有盛唐余韵。但亦有不满战乱的哀怨伤感情绪,反映在其边塞诗中,形成一种低沉悲怆的情调。李益诗各体皆工,尤以七绝为第一。如《从军北征》。在写景抒情时,注重于瞬间感受中捕捉诗意,可已不象盛唐诗人那样着重总体感受的把握,而是偏于较精细深婉的心态描写。

理解:李益的边塞诗,及其《塞下曲》、《盐州过胡儿饮马泉》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李益的边塞诗内容较丰富,既表现了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也表现了征人思乡的哀愁。《塞下曲》:豪情壮志,有英雄主义的豪迈气概,带有盛唐余韵。《盐州过胡儿饮马泉》:李益因不满战乱而生厌弃远戍的哀怨伤感情绪,反映在其边塞诗中,遂形成一种低沉悲怆的情调。

综合运用:顾况诗和李益诗的风格特点。

在过渡时期的大历诗坛,顾况和李益是有突出特点及贡献的诗人,他们对中晚唐诗的影响很大。 一、顾况继杜甫、元结之后,倡导“风雅”,强调诗歌应反映人民疾苦。主要体裁是古诗和乐府。诗风既有通俗明快,真率自然的一面,如《苔藓山歌》;又有奇思异想,充满狂放之气的一面,如《悲歌》其二。他的诗预示了贞元元和间元白、韩孟两大诗派的共同特点,其通俗坦易的一面影响了元白诗派,其纵横不羁的奇异一面为韩孟诗派所承而变本加厉。二、李益的诗较突出地表现了大历诗风格上的两重性,既有盛唐的余韵,也有中唐的先声。他的边塞诗内容比较丰富,诗中不乏豪情壮志,如《塞下曲》,气概豪迈,明显带有盛唐余韵。但亦有不满战乱的哀怨伤感情绪,反映在其边塞诗中,形成一种低沉悲怆的情调。李益诗各体皆工,尤以七绝为第一。如《从军北征》。在写景抒情时,注重于瞬间感受中捕捉诗意,可已不象盛唐诗人那样着重总体感受的把握,而是偏于较精细深婉的心态描写。

第六章中唐诗歌

简单运用:中唐诗歌与元、白诗派。

从贞元中期到元和年间的中唐诗歌,是继盛唐开元、天宝之后的第二个诗歌创作高峰。诗到元和

体变新,有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的元、白诗派,写作新乐府,作诗尚实、尚俗和务尽。同时有以韩愈、孟郊为首的韩、孟诗派,不平则鸣,作诗尚怪奇、重主观,直接影响到李贺等人,开创诗歌创作的新天地。

第一节白居易、元稹等人 1.识记:白居易的生平。

白居易,字乐天,五六岁时便学作诗。自号香山居士,著有《白氏长庆集》。 2.识记;白居易的基本思想。

基本上以儒家思想为主干的,在前期更多地反映了“兼济天下”的积极用世思想,后期奉行中庸主义的处世哲学,对待儒释道三教持调和平衡、兼包并容的立场,具体说来,是以儒家思想为世用,以老子思想来谋身,以庄禅思想来娱乐,形成“知足长乐”的人生哲学。 理解: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与“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把文学当作救济社会、改善人生的利器,要求诗歌能“补察时政”和“泄导人情”。认为文学应当侧重于写实,著诚去伪,认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3.识记:白居易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的不同特点。

讽喻诗的特点:反映国事民生,可发挥政治上的美刺作用,符合儒家的比兴传统。 闲适诗的特点:多写个人闲居独处时的生活感悟,诗风浅近平淡。 感伤诗的特点:为受外界事物所感、情理动于内而形诸咏叹者。

理解:白居易《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还有杂律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卖炭翁》充分暴露出当时政治的黑暗和人民的苦痛,体现出对社会、对政治、对人民的强烈正义感和责任感,这是白居易的讽谕诗最值得肯定的地方。

《长恨歌》是一篇写风情的作品,应从较广阔的时代意义上去把握和理解其“长恨”主题所蕴含的悲剧意蕴,即把李、杨的悲剧分别看作爱情悲剧、政治悲剧和时代悲剧,从而使爱情主题、政治讽刺主题和时代感伤主题,各有所依存和附丽,构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三重变奏的统一整体。 《琵琶行》主题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最为人所称道的是对天涯歌女弹奏琵琶音乐的美妙,作了出神入化的描写。 4.识记:元稹的生平。

元稹,字微之,行九,世称元九,与白居易是生死不渝的好友,有《元氏长庆集》。 5.识记:元稹对讽谕诗的推动作用。

以杜甫作榜样,大胆借用古题或另拟新题来创作新体乐府诗,在诗里谈社会问题、政治问题,专门讽刺执政,代民伸冤。

理解:元稹的悼亡诗与爱情诗,《舞腰》诗,《行宫》诗及《离思五首》(其四)。

真正能代表元稹创作特色的是轻浅的艳情诗和写生离死别的悼亡诗。爱情诗能在平易坦荡中呈现出丽绝华美,悼亡诗语言朴素真切,寄寓着人生至情。

34

如《舞腰》、《行宫》、《离思五首》(其四)。

综合运用:元镇和白居易诗的异同。

相同:一、文学主张相同,都主张诗歌要反映社会、政治、民生,推动了讽喻诗的创作。如白居易的《轻肥》《卖炭翁》;元稹《上阳白发人》,都充分暴露当时政治的黑暗和人民的苦痛,体现出对社会、对政治、对人民的强烈正义感和责任感。二、部分诗歌的题材、内容相近。如讽喻诗、艳情诗。三、艺术上都写实尚俗。

不同:一、元稹部分新乐府借用古题,不似白居易那样坚决彻底,旗帜鲜明。二、元稹诗歌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以及人物的生动性方面,都不及白居易。三、白居易最看中讽喻诗,但成就最高的是感伤诗,以《长恨歌》和《琵琵行》最为有名。元稹创作成就表现在艳情诗和写生离死别的悼亡诗,如《物腰》《行宫》《离思》《谴悲怀》。在元、白的唱酬诗中,元稹所呈露出来的诗人性格和感受要更亲切实在一些。

6.识记:元和体

元、白在元和年间所写的“次韵相酬”,穷极声韵的长篇排律,以及杯酒光景间感叹自身遭遇的“小碎篇章”,加上他们两人的艳情诗在内,统称为“元和体”。

7.识记:张籍、王建与中唐新乐府。

在中唐新乐府诗方面,张、王的创作成就和影响仅次于元、白,是中唐著名诗人。 理解:张籍的乐府诗,《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野老歌》。

张籍以乐府诗著名,题材较为广泛,以写农民生活为题材的价值最高。如《野老歌》将农夫的贫困与商贾的富庶作对比,表现农民的不满,只如实写出,不强加议论。《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是拒绝强藩李师道之聘的比兴之作,却可以当情诗来读。独特处在于对复杂的女性情爱心理的揭示,一句“恨不相逢未嫁时”,使节妇动人多多。

理解:王建的乐府诗,宫词与《望夫石》、《宫词》(其二十九、其八十一、其八十八)。

王建的诗歌创作,以乐府诗成就最高,以宫词的影响较大。其乐府诗的特色题材广泛,爱憎强烈,以近于白话的笔调反映社会生活的同时,往往喜爱以奇特而鲜明的形象,强烈地表现主题。如《望夫石》。王建以描写宫女生活的《宫词一百首》闻名于世,是唐代第一个大量写作宫词的诗人,这些诗带有七绝连章组诗的性质,也因此获得宫词之“祖”的声誉。

第二节韩愈、孟郊 1.识记:韩愈的生平。

韩愈,字退之,自称昌黎韩愈,后人称为韩昌黎。官终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死后谥“文”,世称韩文公,著有《昌黎先生集》。

2.识记:韩愈的思想。

韩愈在政治上和思想上比较保守,他提倡“道统”和“文统”,大力阐述儒学,极力抬高“圣人”以及“圣人之道”的历史地位。用儒家之道来对抗佛教,大力反佛。 理解:韩愈《山石》诗的散文化风格。

韩愈诗歌带有“以文为诗”的特点。如《山石》。按游记散文的叙述顺序,记叙细致。以“单行”散句贯穿,写景刻露,造语生僻,句断而意脉相连,为七言古诗散文化的典范之作。 综合运用:韩愈以文为诗的特点及在诗歌上的创新。

他的长篇古体诗,以气势雄放和意象诡奇见长,带有“以文为诗”的特点:

一、散文化的赋体手法。如《南山诗》写终南山的高峻和景象变幻,连用五十个“或”字的诗句加以铺排描写。二、以“单行”散句贯穿,写景刻露,造语生僻,句断而意脉相连,为七言诗散文化的典范之作。如《山石》按游记散文的叙述顺序,写傍晚上山入寺到第二天清晨下山的所见所闻,记叙详细,给人如临其境之感。

诗歌上的创新:一、追求“非诗之诗”。韩愈才气纵横,勇于创新。为避免诗歌因平易流于油滑一途,在艺术上蓄意追求狠重、怪奇、险劲的境界。如其《陆浑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韵》构思、想象、意象都很特别。二、以丑为美,即将生活中的丑陋事物写入诗中,如《答柳柳州食虾蟆》。

简单运用:孟郊诗的苦吟风格特征。

孟郊作诗尚奇峭,出自苦吟。在中唐大批寒士困顿失意的广阔社会背景下,孟郊为成为苦吟诗人的代表。

一、诗中颇多患难感、忧郁感,以及人生悲剧与绝望心理交织成的幻灭感。如《叹命》。二、孟郊惯用白描手法,形象化的比拟和苦吟出来的精警字句,夸张地突出描写对象。如《寒地百姓吟》。他的诗多表现其凄凉苦寒的贫困生活,诗境幽僻,风格峭硬,笼罩着一股透骨寒气。三、孟郊作诗重主观感受,能妙造幽微,变熟为生,化险为夷。突破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光大自屈原以来发愤以抒情的精神,实践了不平则鸣的创作理论。

第三节李贺

1.识记:李贺的生平。

李贺,字长吉,自称“陇西长吉”或“成纪人”。少年能诗,家境贫困,去世时年仅二十七岁。 2.识记:李贺的诗歌题材和内容。

有一些对当时的社会不满的作品,比较多个人被压抑来表示不满的感愤不遇的作品,不少是带有病态美和颓废倾向的咏仙讽鬼之作,还有一些宫体艳情之作。 理解:李贺的《雁门太守行》、《苏小小墓》的思想内容。

《雁门太守行》用浓彩重墨描绘边城鏖战的激烈场面,展示守边将士的壮烈精神,意境辉煌壮丽,可谓笔补造化。

35

《苏小小墓》涉笔幽冥,幻想六朝名妓苏小小为失去往日的爱情欢乐而忧伤,通篇是幽灵的恋歌,凄艳绝伦。

综合运用:李贺诗歌的艺术特色

中唐的李贺是一个苦吟诗人,他的诗歌称为“长吉体”,主要艺术特色有:

一、在构思与艺术想象上具独创性。如《梦天》诗的前半部分写瑰丽的月宫仙境景色,扑朔迷离,后半部分突然转而俯瞰人世的千年沧桑,构思甚为奇特,想象力惊人。二、诗歌的意象非同寻常,刘禹锡的诗被分为讽谕诗、感遇诗、咏史诗和民歌体诗。他的诗歌创作,善用典实而透脱不滞,词采丰美而笔致流利,造境明丽清远而风神俊爽,又有一种恢宏的气度,骨力豪劲。

一、他的讽谕诗和感遇诗多作于被贬期间。讽谕诗词旨隐晦而寓意深刻。感遇诗寄慨遥深而正气凛然。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二、咏史诗多为登临历史遗迹的怀古之作,一般采用五七言律绝的形式。通过对与前朝史实有关的古迹风景的描写,抒发千古兴亡之感,含有精辟的议论和卓识。如《西塞山怀古》在寄寓怀古幽思的风景中,融入了现实的忧患意识。三、他的民歌体善于运用神话和怪诞、华美的语汇,别出心裁地创造出异想天开、从未有过的意象。强烈的主观色彩常表现为意象复合的“通感”,如《李凭箜篌引》。鲜明瑰丽的意象和丰富的主观色彩,是李贺诗歌最突出的特点之一。三、“冷艳怪丽”的风格特色。他的诗歌是冷、艳、奇、险自成一家,喜用“啼”、“泣”、“腥”、“冷”之类的字眼,组成一幅幅冷艳的图画,表现出一种悲哀的美。他的诗在修辞设色上惨淡经营,千锤百炼而成的诗句和奇诡用语,美化了他的苦闷和悲观消极的情绪,使诗歌带有浓重的伤感冷艳风格。四、他继承了韩孟的险怪风格和苦吟传统,又向唯美主义方面发展。他的诗是苦闷的象征,其直观幻象的描写,在艺术修辞技巧上达到了很高的境地。

第四节刘禹锡、柳宗元 1.识记:刘禹锡的生平。

刘禹锡,字梦得。参与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仕途坎坷。最后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人称刘宾客。

理解: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思想与精神。

即便多次遭贬流放,却毫不屈服,依然信心满怀,善于化低回哀婉之音为慷慨激越之韵,且风骨苍劲。

简单运用:刘禹锡的咏史诗、竹枝词风格。

他的咏史诗在他的诗歌中占的分量不大,却是艺术上极精湛而思想深刻的作品:

一、他的咏史诗多为登临历史遗迹的怀古之作,借古喻今。二、采用五七言律绝的形式。三、含有精辟的议论和卓识。如《西塞山怀古》在寄寓怀古幽思的风景中,融入了现实的忧患意识。 刘禹锡民歌体的竹枝词和杨枝词,是他被贬逐的二十三年间,受民风淳朴的巴山楚水当地民谣俚曲影响而创作的独具特色的作品。

一、这些作品注意吸收民间口语,学习民歌悠扬婉转的情调,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如《竹枝词二首》其一“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晴”。以七绝写民歌体诗,前两句保持了七绝声律谐婉的特点,后两句则吸收了民间传唱的竹枝词曲调凄凉怨慕的特点,又采用谐声双关、重叠回环等艺术手法。二、这些民歌体诗都写得新鲜活泼、格调明快,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综合运用:刘禹锡诗歌的总体艺术特色。

的竹枝词和杨枝词,注意吸收民间口语,并学习民歌悠扬婉转的情调,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如《竹枝词二首》。刘禹锡的诗写得都比较明快,他的近体则写得更含蓄精炼,风格刚健爽朗,对唐诗发展作出了独特贡献。 2.识记:柳宗元的生平。

柳宗元,字子厚。参与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仕途坎坷。

理解:柳宗元诗歌的主要内容:一、其诗歌内容主要是抒写谪贬的抑郁悲伤和思乡之情。二、在贬谪期间写了一些山水田园诗,试图以清静幽寂的自然境界净化心灵,消除现实的困扰。 简单运用:柳宗元《江雪》、《渔翁》诗的意境与艺术风格。

柳宗元再次遭贬后为从悲愤中解脱出来,他幻想象陶渊明一样归隐田园,写了一些山水田园诗,试图以清净幽寂的自然境界净化心灵。如《江雪》、《渔翁》。一、这两首诗是作者山水诗代表作,由于孤独寂寞,诗中呈现地老天荒的空旷孤寂境界,意境冷峭清远。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二、虽受陶渊明山水田园诗的平淡风格影响,但没有陶诗那么恬静闲适,多了一层冷漠空寂,而且写得精刻孤峭。

综合运用:刘禹锡和柳宗元被贬后在诗歌创作上的不同特色。

一、题材不同。1.刘禹锡在贬谪期间创作了讽喻诗和感遇诗。讽喻诗采用《诗经》比兴体制,词旨隐晦而寓意深刻。感遇诗受阮籍咏怀诗影响,寄慨遥深而正气凛然。他受巴山楚水的民谣俚曲影响,创作出民歌体的竹枝词和杨枝词。2.柳宗元存诗主要作于贬谪期间,主要抒写被贬谪的抑郁悲伤和思乡之情,忧愤深广。作者再次遭贬后写了一些山水田园诗,试图以清净幽寂的自然境界净化心灵。

二、艺术特色不同。1.刘禹锡的诗歌总的特色是比较明快,民歌体诗新鲜活泼、格调明快,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近体则写得含蓄精练,风格刚健爽朗,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2.柳宗元的诗歌风格清冷峭拔,他的山水诗受陶渊明山水田园诗平淡风格影响,但多了一层冷漠空寂,而且写得精刻孤峭。

第七章 李商隐与晚唐诗歌 简单运用:晚唐诗的风格特点。

除李商隐、杜牧能独立树立外,晚唐诗坛流行追随前人诗风的小家数。各派的共同倾向是都致力

36

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最全大纲复习资料完整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1mlsv0wsg102tjb2ixwe3xy6q955p4014v4_9.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