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正弦定理、折射定律和小角度近似得
AF1?R1sinr1r11??1?? (1) R1sin(i1?r1)i1?r1(i1/r1)?1n?1即
AF11?1? (2) R1n?1光线PF1射到另一端面时,其折射光线为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由此可知该端面的球心C2一定在端面顶点B的左方,C2B等于球面的半径R2,如图复解18-1-1. 仿照上面对左端球面上折射的关系可得
BF11?1? (3) R2n?1又有 BF1?L?AF1 (4) 由(2)、(3)、(4)式并代入数值可得 R2?5cm (5) 即右端为半径等于5cm的向外凸的球面.
2. 设从无限远处物点射入的平行光线用①、②表示,令①过C1,②过A,如图复解18-1-2所示,则这两条光线经左端球面折射后的相交点M,即为左端球面对此无限远物点成的像点.现在求M点的位置。在?AC1M中
21 / 31
R1AMAC?? (6)
?sin(???1)sin?1sin(?1??1)又 nsin?1??sin?1 (7) 已知?1,?1?均为小角度,则有
AM?1
?R11?1(1?)n (8)
与(2)式比较可知,AM?AF1,即M位于过F1垂直于主光轴的平面上.上面已知,玻璃棒为天文望远系统,则凡是过M点的傍轴光线从棒的右端面射出时都将是相互平行的光线.容易看出,从M射出C2的光线将沿原方向射出,这也就是过M点的任意光线(包括光线①、②)从玻璃棒射出的平行光线的方向。此方向与主光轴的夹角即为?2,由图复18-1-2可得
?1C1F1AF1?R1 (9) ???2C2F1BF1?R2由(2)、(3)式可得
AF1?R1BF1?R2则
?R1 R2?2R1??2 (10) ?1R2
第17届预赛
三、参考解答
物体S通过平行玻璃板及透镜成三次像才能被观察到。设透镜的主轴与玻璃板下表面和上表面的交点分别为A和B,S作为物,通过玻璃板H的下表面折射成像于点S1处,由图预解17-3,根据折射定律,有
22 / 31
n?sini?nsinr
式中n??1.0是空气的折射率,对傍轴光线,i、r很小,sini?tani,sinr?tanr,则
ADAD ?nSAS1A式中SA为物距,S1A为像距,有
S1A?nSA (1) 将S1作为物,再通过玻璃板H的上表面折射成像于点S2处,这时物距为
S1B?S1A?AB.同样根据折射定律可得像距
S2B?S1B (2) n将S2作为物,通过透镜L成像,设透镜与H上表面的距离为x,则物距u?x?S2B.根据题意知最后所成像的像距v??(x?SA?AB),代入透镜成像公式,有
111?? (3)
x?S2Bx?SA?ABf由(1)、(2)、(3)式代入数据可求得
x?1.0cm (4) 即L应置于距玻璃板H上表面1.0 cm 处。
第17届复赛
二、参考解答
在由直线BC与小球球心O所确定的平面中,激光光束两次折射的光路BCDE如图复解17-2所示,图中入射光线BC与出射光线DE的延长线交于G,按照光的折射定律有
n0sin??nsin? (1) 式中?与?分别是相应的入射角和折射角,由几何关系还可知 sin??l (2) r23 / 31
激光光束经两次折射,频率?保持不变,故在两次折射前后,光束中一个光子的动量的大小p和p?相等,即 p?h??p? (3) c式中c为真空中的光速,h为普朗克常量.因射入小球的光束中光子的动量p沿BC方向,射出小球的光束中光子的动量p?沿DE方向,光子动量的方
向由于光束的折射而偏转了一个角度2?,由图中几何关系可知 2??2(???) (4)
若取线段GN1的长度正比于光子动量p,GN2的长度正比于光子动量p?,则线段N1N2的长度正比于光子动量的改变量?p,由几何关系得 ?p?2psin??2h?sin? (5) c?GN1N2为等腰三角形,其底边上的高GH与CD平行,故光子动量的改变量?p的方
向沿垂直CD的方向,且由G指向球心O.
光子与小球作用的时间可认为是光束在小球内的传播时间,即 ?t?2rcos? (6)
cn0/n式中cn0/n是光在小球内的传播速率。
按照牛顿第二定律,光子所受小球的平均作用力的大小为 f??pn0h?sin? (7) ??tnrcos?按照牛顿第三定律,光子对小球的平均作用力大小F?f,即 F?n0h?sin? (8)
nrcos?力的方向由点O指向点G.由(1)、(2)、(4)及(8)式,经过三角函数关系运算,最后可得
24 / 31
nlh? F?02nr?r2?l2?1?22(nr/n)?l?0??? (9) ??评分标准:本题20分
(1)式1分,(5)式8分,(6)式4分,(8)式3分,得到(9)式再给4分。
六、参考解答
1.由于光纤内所有光线都从轴上的O点出发,在光纤中传播的光线都与轴相交,位于通过轴的纵剖面内,图复解17-6-1为纵剖面内的光路图,设由O点发出的与轴的夹角为
?的光线,射至A、B分界面的入射角为i,反射角也为i.该光线在光纤中多次反射时的
入射角均为i,射至出射端面时的入射角为?.若该光线折射后的折射角为?,则由几何关系和折射定律可得
i???90? (1) nAsin??nFsin? (2)
当i大于全反射临界角iC时将发生全反射,没有光能损失,相应的光线将以不变的光强射向出射端面,而i?iC的光线则因在发生反射时有部分光线通过折射进入B,反射光强随着反射次数的增大而越来越弱,以致在未
到达出射端面之前就已经衰减为零了.因而能射向出射端面的光线的i的数值一定大于或等于iC,iC的值由下式决定
nAsiniC?nB (3)
与iC对应的?值为
?C?90??iC (4)
当?0??C时,即sin?0?sin?C?cosiC?1?sin2iC?1?(nB/nA)2时,或
22时,由O发出的光束中,只有???C的光线才满足i?iC的条件,才nAsin?0?nA?nB能射向端面,此时出射端面处?的最大值为
?max??C?90??iC (5)
25 / 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