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足标准工作量的扣发相应的岗位津贴。
岗位津贴按照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岗位、工勤技能岗位分类设置。
各类岗位均按 上级规定设置。各岗位实行竞聘上岗,以岗择人,不搞论资排辈。
(3)超课时(工作量)津贴
超课时(工作量)津贴,是指超出标准定额的工作量,按照多劳多得的原则,发给相应的劳动报酬。
(4)农村支教津贴 按照上级规定执行。
(5)绩效考核津贴(年终奖励津贴)
绩效考核津贴,主要体现工作人员的综合表现,具体为德、能、勤、绩的考核结果。绩效考核津贴要以学校量化考核的得分成绩为计发依据,按照 学校核定的总量,年终一次性发放。
(三)奖励性绩效工资的考核(扣除班主任费,农村支教津贴) 分为两部分:工作量部分和奖励性绩效考核部分。其中工作量部分占扣除以上部分后的50%,绩效考核部分占扣除以上部分后的50%)
学校完善内部考核制度,根据管理、专业技术、工勤等岗位的不同特点实行分类考核,按照考核结果于学期末进行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学校在绩效工资分配中坚持“多劳多得,优质优酬”的原则,重点向一线教师、骨干教师、班主任和做出突出贡献的工作人员倾斜。
1校长绩效的考核
校长、副校级奖励性绩效工资由教育局考核。 2.学校其他行政津贴(设立行政考核细则)
其他行政人员的奖励性绩效工资分为行政津贴、超课时津贴和教育教学成果奖三部分,其中行政津贴的额度参照学校班主任津贴核定,教育教学成果奖和学校其他人员同等考核方法。
3.班主任津贴(设立班主任考核细则)
班级学生数在35人以下的,每月发给班主任津贴100元; 班级学生数在36--45人的,每月发给班主任津贴110—150元; 班级学生数在46人以上的,每月发给班主任津贴160—200元。 原则上每增加1人,提高10℅。
班主任的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对学生的教育引导、班级管理、组织班集体活动和团队活动、关注每个学生全面发展、学生安全教育、班级协调、家校联系情况等方面。
对班主任的考核,由学校考核小组组织政教处进行实施。考核时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平时与定期相结合的方法。
班主任考核的一般程序是:班主任总结,政教处及考核小组测评,评定出等级,公布考核结果。学校对班主任的考核等级与班主任津贴挂钩,根据考核等级发放班主任津贴。
4. 奖励性绩效工作量认定及考核部分(课时津贴及超课时津贴)
以基础教育课程设置与人事部门编制标准为依据,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顺应基础教育发展的形势,适应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人事制度改革的需要,更好的激励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学校管理工作的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
领导岗位设置和工作机构 领导岗位设置 按上级核定标准设置。 工作机构设置 按上级核定标准设置 教职工岗位设置及工作量标准 教职工岗位设置
中小学教职工岗位包括教师、教学辅助人员和工勤人员等岗位。 教师:指学校中具有相应教师资格、直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
教学辅助人员:指学校中从事教学实验和图书、电教、档案、计算机管理以及档案员、卫生保健等教学辅助工作的人员。
工勤人员:指学校中从事后勤服务的工人。
学校依据编制人数、专业人员结构比例规定及工作实际,根据满负荷的原则,科学合理地设置岗位,把教学任务、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人,并制定岗位职责、任职条件、任期工作目标。
教职工工作量标准
教职工周人均工作量=学校周工作量总和(所有任课教师课时+教辅人员、工勤人员课时)/在编在岗教职工总数=(5天×8节班级数×学科系数×教师所上班班额系数 /在编在岗教职工总数)
教辅、工勤总工作量=学校周工作量总和(含任课教师课时+教辅、工勤总工作量)×15%
专任教师的基础工作量(包含学科系数)原则上按以下标准执行:
初中教师语文、数学、英语每周10--12节,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社会、科学每周12—14节,音乐、体育、美术、健康、信息、劳动每周14—16节,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校本10——12节。
小学教师语文、数学、英语每周12—14节,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每周12 —14节,音乐、体育与健康、美术、信息、劳动每周14—16节,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校本课12—14节。
周课时数的下限是以语文、数学、英语课为标准确定的,其他学科教师周课时数折算标准及学校管理人员、职员的工作量由学校根据满负荷原则,结合实际确定。
达到以上规定课时即视为基础工作量,超过全校教职工人均周课时定为超课时。
教职工工作量考核办法
课时量。指教师完成单位教学时间的教学任务,于课前、课中、课后所付出的脑力、体力劳动。含备课、教学准备、课堂教学、作业批改、个别辅导、技术设备维护维修等。
标准课时量。根据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教学计划,综合考虑各学科教师完成单位教学时间的教学任务所付出的脑力、体力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