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1)氨气 ;氧化铜( 2分)
6e
(2) 3CuO + 2NH3 3Cu + N2 + 3H2O (2分) (3)28.8 23.
(1)逆反应;该温度下催化剂活性最大(2分) (2)加压、通入氧气(合理即给分) (2分) (3)0.001 (2分) 24.
催化剂
(1) N2 + 3H2 2NH3 (2分)
高温高压
(2) 试管内液面上升,溶液变为红色 (2分)
(3) NH3;取样,滴加过量浓NaOH溶液后加热,若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
纸变蓝,说明有NH4+。 (2分)
三 、(本题共15分) 25.
(1)c (1分)
(2)过滤 ; 萃取 (2分)
——
(3)2 I+ Cl2→ 2Cl+I2 (1分) (4)酒精与水互溶 (1分)
(5)取样,滴入淀粉溶液,若溶液变为蓝色,则存在单质碘;若溶液不为蓝色,则不存在单质碘。(2分) 26.
(1)坩埚(1分)
(2)蓝色、白色(2分)
(3)确保硫酸铜晶体完全失去结晶水。(1分)
80(m-m4)
(4) 2 (2分)
9(m4-m1)
(5) ab (2分)
四 、(本题共11分) 27.
(1)加成;氧化 (2分)
(2) (1分)
(3)能 (1分)
*精*
(4)d (1分) 28.
(1)醛基(或—CHO) (1分)
(2)由黑色变为红色;乙醛 (或CH3CHO) (2分)
(3)CH3CHO + 2Cu(OH)2 → CH3COOH + Cu2O↓+2H2O;还原 (3分)
五 、(本题共10分) 29.
(1) 33.6 (3分) (2) 0.1 (3分)
(3)第一步得到二氧化氯的物质的量为0.9mol (1分)
第二步得到二氧化氯的物质的量为1×0.9×0.95=0.855mol (1分) 总的二氧化氯的质量为(0.9+0.855)×67.5=118.5g (2分)
*精*
2013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化学试卷
本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O-16 N-14 S-32 Na-23 一 、选择题(本题共40分,每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 自然界中能以游离态存在的元素是
A.硫 B.氯 C.铝 D.镁 2. 下列单质活泼性最强的是
A.N2 B.Cl2 C.Br2 D.I2 3. 钼可用于制导导弹,钼的同位素94Mo所含的中子数是 42
A.42 B.47 C.52 D.94 4. 下列化合物属于强电解质的是
A.NaOH B.CH3COOH C.H2O D.CO2 5. 能使淀粉溶液显蓝色的物质是
A.KI B.I2 C.KIO3 D.HI 6. 不属于石油分馏产品的是
A.石蜡 B.天然气 C.汽油 D.沥青 7. 不能用浓硫酸干燥的气体是
A.NH3 B.SO2 C.Cl2 D.HCl 8.与二氧化硫反应时,下列物质作还原剂的是
A.溴 B.硫化氢 C.品红 D.氢氧化钙 9.下列变化会放出热量的是
A.碘升华 B.冰融化 C.氯化铵溶于水 D.氢氧化钠溶于水 10.分离苯和水,应选用的装置是
11.25℃时,0.01mol/L氢氧化钠溶液的pH是
A.2 B.5 C.9 D.12
*精*
12.在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H(+I(2g)2g)2HI(g),0~5min内H2的浓度减少了0.1mol/L,
则在这段时间内用HI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mol/(L﹒min)]为
A.0.01 B.0.04 C.0.2 D.0.5 13.关于右图所示原电池的说法正确是
A.锌电极是正电极 B.锌电极得到电子 C.铜电极上有氢气产生 D.铜电极上发生氧化反应
14.存在大量H+、Br和Ca2+的溶液中还能大量存在
A.OH B.Ag+ C.CO32 D.NO3 15.能用离子方程式Ba2++SO42
—
—
—
—
—
→ BaSO4↓表示的是
A.氯化钡和硫酸钠溶液反应 B. 碳酸钡和稀硫酸反应 C.氢氧化钡和硫酸铝溶液反应 D. 氢氧化钡和稀硫酸反应
16.右图是H2和Cl2反应生成HCl的能量变化示意图,由图可知
A.反应物的能量总和小于生成物的能量 B.生成1molHCl(g)需吸收92.3KJ的能量 C.H2(g) + Cl2(g) → 2HCl(g) + 184.6KJ
D.H2(g) + Cl2(g) → 2HCl(g) + Q (Q>184.6KJ)
17.将新制氯水滴入下列溶液中,无明显现象的是
A.碘化钾 B.甲基橙 C.硝酸银 D.硫酸钠
18.一定温度下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可逆反应C(s) + H2O(g)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A.v逆(H2O)=v正(CO) B.容器中物质的总质量不发生变化 C.n(H2O):n(H2)=1 :1 D.生成1molCO的同时生成1molH2
19. 用镁和稀硫酸反应测定常温下1mol氢气的体积,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反应开始前,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CO(g) + H2(g),一定能说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