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应用型本科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与消解策略
作者:夏雪芹
来源:《职业技术教育》2016年第26期
摘 要 职业倦怠主要表现为个性化缺失、情感衰竭以及个人成就感低。通过对应用型本科教师展开的书面访谈与问卷调查,目前应用型本科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为:整体职业倦怠感程度不高;职业倦怠方面男教师较女教师低,但无显著差异;不同年龄、职称、教育背景的教师在职业倦怠的三大特征方面略有差异。调研表明,引发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有学生原因、自身发展原因以及多角度的冲突与整合等,可通过外部调适与内部调适相结合的方式,消解当前应用型本科教师职业倦怠问题。
关键词 职业倦怠;应用型本科教师;个性化缺失;情感衰竭;个人成就感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26-0067-04
目前针对职业倦怠的研究大部分都是通过定量来进行的,且很少研究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通过对多所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的调查,了解目前本科大学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结合定量与定性研究的方法,对应用型本科大学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进行详细的分析,并探寻相应的消解策略。 一、职业倦怠的概述
职业倦怠的概念最初是由弗鲁顿伯格提出的,他认为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对生活的形式和理想太过执著,但由于最终未能达到预期的美好愿望而引发的一种耗竭和疲劳的状态,此种状态往往出现在“做出决断之后,有太多必须完成的任务,且必须处于高度紧张与长时间的工作之中”[1]。美国学者玛勒诗认为,职业倦怠是由三个维度共同组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即个人成就感的减少、个性化缺失以及情绪耗竭[2]。其中,成就感的减少就是指在工作中对自身评价消极倾向的增加以及效能感的减少;而职业倦怠的核心内容就是情绪耗竭,其是指情感、情绪处于十分疲惫的状态;而倘若长时间处于那种疲惫的情绪状态,那么个体必定会出现许多负面的情绪,同时展现出对工作对象的冷漠与消极态度,这就是个性化缺失。
基于以上学者关于职业倦怠的研究成果,可知国外专家学者在理解职业倦怠方面的侧重点各不相同,职业倦怠的定义也是多种多样,但在定义职业倦怠的过程中,大家在有些方面的理解还是一致的:第一,职业倦怠是因为长期进行的应激或者过度负荷地进行工作而引发的一种身心状态;第二,职业倦怠可能会引发多种多样的非典型的身体症状,可是它的出现却不属于精神病理学范畴;第三,职业倦怠是和工作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第四,典型的职业倦怠的症状就是对工作没有兴趣、毫无理由地出现疲劳症状、缺乏足够的工作动力以及负面情感日益递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