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导学案系列
第六章 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1)
执笔人:时间: 班级:
教学目标:1、会用实验探究方法确定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2、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涵义。
教学重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二者的转化条件。 教学难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换 一、预习导学
1、一种物质( )溶解在另一种物质( )里的能力称为这种物质的 2、我们把在一定温度下、 、 、叫做这
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叫做这种溶质的不
饱和溶液。
二、合作探究
1)物质的溶解性。
实验一、用量筒各量取5ml水,分别加入A、B、C三支试管中,再分别进入食盐、
蔗糖、消石灰各1g,振荡片刻,静置,观察物质的溶解情况。你得出的结论是 。
实验二、取A、B两支试管,分别滴入少量食用油。往试管A中加入少量水,往试
管B中加入少量汽油,振荡,观察现象。食用油溶解与 中,不能溶解与 中
实验三、取1支试管,加入5ml水,然后加入3g硝酸钾,充分振荡,硝酸钾是否能
完全溶解?如不能完全溶解,将试管加热,观察实验现象。
以上实验表明:
1、不同的物质在 中的溶解性不同; 2、同一种物质在 中的溶解性不同; 3、同一种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与 有关
许多事例说明物质的溶解性与 和 的性质有关,同时也受 的影响。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实验1、取一瓶底部留有硝酸钾晶体的硝酸钾溶液,分别取出20ml加入A、B两个烧杯中,再分别向烧杯中加入2g硝酸钾晶体,用玻璃棒搅拌,观察固体是否溶解。
实验2、在A烧杯中再加入5ml水,观察未溶解的硝酸钾是否继续溶解。
实验 3
、在酒精灯上加热B烧杯,观察未溶解的硝酸钾是否溶解。
讨论: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方法:(1) (2) 不饱和溶液变成变化溶液的方法:(1) (2) (3) 三、练一练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B、浓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
C、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D、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
四、总结
五、小组评价 教学评价
家长评价 教师评价
新民二中化学导学案系列
第六章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2)
执笔人:郭建军 审核人:化学组 检查人:陶志新 时间: 班级:
教学目标:1、了解溶解度的涵义,会绘制和使用溶解度曲线; 2、了解结晶现象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认识溶液、物质的溶解性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溶解度的涵义,溶解度曲线的绘制和意义。 一、预习导学
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指 2、人们常用 来定量描述物质的溶解性强弱。
3、同一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随 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关系可以用物质的
来表示。
4、绘制溶解度曲线是以物质的 为纵坐标,以 横坐标,找出对应的点
并用光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5、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不仅跟 的性质有关,还跟 和 有关。当温度不变时,随着 的增大,气体的溶解度 。当压强不变时,随着 的升高,气体的溶解度 。
6、人们通常把 叫做结晶。
二、合作探究
1、观察教材图6—16、6—17完成下列填空。
(1)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是 (2)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最大的物质是 ,影响最小的物质是
(3)30°C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 g,80°C时140g硝酸钠溶于100g水中形成的溶液是 溶液(“饱和”或“不饱和”)
(4)0°C时,用100g水配制氢氧化钙饱和溶液。若把溶液加热到75°C(不考虑水的蒸发),从溶液中析出氢氧化钙约 g 2、物质的结晶
【实验1】用玻璃棒蘸取少量浓的氯化钠溶液,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2】在一个盛有30ml沸水的烧杯中不断加入硝酸钾,配制成硝酸钾浓溶液。将烧杯放在冷水中降温观察实验现象。
结晶的方法有 、 。
三、练一练
1、生活中的下列现象不能说明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是( )
A、喝下汽水时感到有气体冲到鼻腔 B、夏季黄昏,池塘里的鱼常游出水面
C、打开啤酒,有大量气泡冒出 D、烧开水时,沸腾前有气泡冒出
2、能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使溶质结晶析出,则该溶质应具备的条件是( )
A、不溶性固体 B、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很大的固体物质
C、常温下溶解度很大的固体 D、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的物质
3、下列因素对固体物质的溶解性没有影响的是 ( )
A、溶质的类型 B、溶剂的量 C、溶剂的类型 D、温度
四、小结
五、小组评价 家长评价
教师评价 评价教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