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第16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公开课教案新人教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0 21:17:32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 迅

【教学目标】

1、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驳论文的写法。(教学重点)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教学重点)

3、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准备】 PPT 【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2、 3、

熟读课文,把握文章脉络。 了解驳论文的特点。

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脉络,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 【教学流程】

一、 导入、板题(3min)

1、

导入。

1934年,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在践踏了东北三省之后,又向关内步步进逼,亡

国灭种的威胁迫在眉睫,悲观失望的情绪主宰了一部分人的头脑。当时的《大公报》上出现了这样的哀叹(屏显:“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1934年8月27日《大公报》社评《孔子诞辰纪念》)。针对这种悲观论调,鲁迅在他53岁诞辰时,写下了一篇著名的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学习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2、 3、

板题。 出示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把握文章脉络。 (2)了解驳论文的特点。

(3)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 二、诵读文章,把握文章脉络。(16min)

1 / 4

1、生齐读文章,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注意字音词义。(3min) 2、自由诵读文章,思考下列问题:(6min) (1)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2)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 (3)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 (4)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1)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2)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了。(3)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4)因为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

2、(在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把握文章脉络。(结合课后第一题的问题,让学生明确直接反驳、间接反驳的含义。)(3min)

对方错误观点 敌论点(1、2)

反驳 驳论证(3-5) (直接反驳) 正面观点 提出论点(6-8) (间接反驳) 依据

结论(9)

3、完成课后第一题第二问。(2min)

明确:作者承认对方的论据是事实,但是事实论据只能证明中国人失掉了“他信力”,发展了“自欺力”,而不能得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结论。即论据不能证明论点。这是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作者又正面提出论点,指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就间接批驳“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错误论调。

4、小结驳论文的基本特点。(2min)

驳论文是议论文(文章体裁)的一种。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证),或间接批驳(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最后得出结论。

三、合作探究,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品味语言特色。(15min)

从论证方式看,这是一篇驳论文,从议论文的内容目的上看,这又是一篇杂文。鲁迅的杂文一向被人比喻为有“匕首”,“投枪”,因为其语言尖锐犀利,极具讽刺意味和战斗性。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品味鲁迅先生杂文的语言特色。

1、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尖锐犀利、具有讽刺性、战斗性的语言并做简单分析。(5min)

2、合作交流,展示成果。(10min) 预设:

2 / 4

(1)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注意体味第一段中的三个副词“总”“只”“一味”的表达效果)

明确:“总”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的心理,同时又暗示了其底气不足,因为夸来夸去只有一样,且惟恐别人不知。“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仰人鼻息之状跃然纸上。“一味”则体现了万般无奈之下只有祈求鬼神的沉迷心理。三个副词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意味。

(顺势提出加点句子被删去的原因。这里加着重号的句子,是反动政府“书报检查处”删去的文字,它揭露了上层统治者大搞求神拜佛来掩盖自己投降卖国真面目的反动实质。)

(2)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揣摩“自欺力”“他信力”造语的新奇。)

“自欺力”“他信力”是作者的新造词,用“自”和“他”“信”和“欺”两组反义词衍义造成,与“自信力”对照,表现出极其深刻的讽刺意味。

(在分析尖锐的具有讽刺意味的同时提出鲁迅先生对待反动统治者犀利如“匕首”“投枪”,对待优秀中华儿女却是衷心爱戴,热情似火。)

(3)7、8自然段。

对中国“脊梁”的赞颂与讴歌。

“总”写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并间接讴歌“中国的脊梁”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简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真正失掉自信力的是那些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的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

(排比句式的运用,更使文章增添了气势;议论与抒情水乳交融,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齐读品味7、8自然段,感受文章振聋发聩的力量。) 四、布置作业(1min) 课后第二题。 五、 课堂小结(4min)

鲁迅先生的语言实如人们之喻,是“匕首”“投枪”,试想若无锋利之言,又如何直刺反动派的要害,如何刺破当时之愚昧黑暗,如何树起鼓舞人心的旗帜呢?在这锋利的语

3 / 4

言背后,有的是鲁迅先生忧国忧民的一片赤诚。让我们再读最后一段,向这样一位“中国的脊梁”致敬。

4 / 4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第16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公开课教案新人教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1n4mb5x8jo7916095eiv3gyk618jsm0080c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