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表现普法战争成为莫泊桑中短篇小说的重要题材。在这类作品中,莫泊桑着力描写了法国普通民众以自己的微薄之力维护国家利益、民族尊严的可贵品德,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也揭露了敌人的残暴,更暴露了法国当权者的腐败、上流社会体面人士的怯懦、自私。 其次,描写小职员的生活,展现他们的精神世界。
第三,以诺曼底农村生活为背景,描写在美丽的农村自然风光映衬下,广大农民的淳朴、愚昧以及悲惨处境,也成为莫泊桑中短篇小说的重要内容。 此外,莫泊桑还写有表现人的神秘精神状态的作品等。
艺术成就:在艺术上,莫泊桑的小说文字简洁、结构严密,用具有代表性的片段为读者勾连出完整的生活画面,节省了很多篇幅。以平淡的口气叙述故事,却能够唤起读者复杂的情绪。语言朴素无华,却字字珠玑,以最恰当的文字和描绘方式展开故事内容。他的优秀短篇小说不仅是法国文学,而且也是世界文学中的精品。
英国文学:代表作家有:梅瑞迪斯《利己主义者》、哈代
德国文学:冯达诺:德国文学史现实主义文学的真正创始人,代表作《艾菲?布利斯特》
中欧和南欧文学:波兰作家显克微支的小说《你往何处去》获得190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易卜生、比昂逊的戏剧创作带动了挪威、北欧成为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重镇。 俄国文学:是19世纪现实主义成就最高的国家,文学主人公由“多余人”转向“新人”。 列夫?托尔斯泰:将俄国现实主义文学推向高峰。
契诃夫(1860一1904 年):19世纪后期的短篇小说巨匠。著有《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哀
伤》、《苦恼》。代表作《套中人》塑造了别里科夫这个“套中人”的形 象。
契诃夫短篇小说创作特色:
1.他的小说多选取普通生活中的平常事,通过人物对话和细节的朴素描绘,自然而然地反映社会现象背后的善恶是非,揭示出生活的本质,从而达到见微知著的艺术效果。
2.契柯夫在短篇小说中采取不动声色的叙述态度,不论作者对所述故事及故事中的人物持肯定或否
定、赞扬或批判、同情或憎恶的立场,他都能够做到含而不露,客观冷峻,不轻易发表议论,通过作品本身提供给读者判断依据。
3.契柯夫的小说没有大篇幅的景物描写,少见曲折离奇的情节,缺少变化剧烈的戏剧性冲突,语言简洁,不加缀饰。
契柯夫还是一位杰出的戏剧大师,他的著名戏剧有《海鸥》《万尼亚舅舅》《三姐妹》等,其中最著名的是《樱桃园》,以象征社会的樱桃园的出卖,反映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导致俄国传统的贵族庄园制崩溃的现实。戏剧特色:
契柯夫的戏剧充满平淡的生活,灰色的人物,不连贯的对话,停顿和伤害。剧情无高潮,无强烈的外在冲突,旨在展示灵魂的角逐,呈现出散文化、内向化的风格。这种风格对20世纪西方戏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美国文学:马克?吐温: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杰克?伦敦:《荒野的呼唤》《白牙》;《铁蹄》。代表作《马丁?伊登》通过马丁的人生悲剧批判资本主义。
欧?亨利:代表作《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藤叶》。“欧?亨利法”指情节在意料之中,结局却出人意料。
(二)自然主义文学
龚古尔兄弟:代表作《翟米尼?拉赛特》。自然主义文学在龚古尔兄弟倡导下诞生于法国。 爱弥儿?左拉:法著名的自然主义小说家、理论家。早期小说《黛蕾丝?拉甘》。
长篇巨著《卢贡—马卡尔家族》,这部作品将成为“第二帝国时代一个家族的自然史和社会史”。
描写工人生活的小说《小酒店》、《萌芽》(法国文学史上首次将无产阶级作为一个有觉悟、 有组织的整体力量来表现)是左拉优秀的作品。致共和国总理的公开信《我控诉》。 (三)前期象征主义文学
夏尔?波德莱尔:象征主义崛起于法国。他开启了象征主义的先河,成为现代文学的先驱。 诗集《恶之花》:代表其象征主义的成就。标志着其诗歌从浪漫主义、巴纳斯诗派向象征主义的转变。
魏尔伦:代表其最成熟的作品《无言罗曼斯》。
兰波:被称为象征派的怪杰,15岁写出《元音》,演奏了一首“感觉交响乐”。 马拉美:象征派的泰斗。代表作《牧神的午后》。 (四)唯美主义文学
十九世纪中期源于法国,兴盛于英国。提出“为艺术而艺术”口号。
戈蒂耶:在《<莫班小姐>序言》中明确提出“为艺术而艺术”主张,被公认为唯美主义的“始作俑者”。
王尔德:唯美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代表作《道林?格雷的画像》 (五)巴黎公社文学
代表诗人有:欧仁?鲍狄埃《国际歌》、让?巴蒂斯特?克莱芒、路易丝?米歇尔、儒勒?瓦莱斯
第二节哈代
①19世纪最后30年间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主要成就:是一套以故乡道赛特郡及其附近为背景的小说,称“性格与环境小说”。
②《还乡》是其重要小说,悲剧色彩成为整篇小说的基调。 ③著名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代表作)、《无名的裘德》。 ④晚年,作者创作了优秀作品——史诗剧《列王》。 分析《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苔丝的形象及其悲剧的根源
1、苔丝是一个被损害、被侮辱但始终不向命运低头屈服的纯洁少女形象。她身上集中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勤劳、善良、感情真挚、心地纯洁、性格刚强。
2、苔丝相信人的一生是由命运安排的,因而总是用宽容和自我牺牲来对待种种不幸。被骗失身,本是一个受害者,但她认为自己在丈夫面前是有罪的。 悲剧根源:
内在:苔丝的毁灭不仅是她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环境所产生的悲剧。
外在:作者认为人们在冷酷的现实面前无力摆脱命运的恶意作弄。苔丝为了保持自身的清白和追求高尚的爱情而不断挣扎,始终不能逃脱生活所带来的不幸。(宿命论)
两家德伯的对比:一贫;一富。克莱和亚雷的对比:一个比较纯洁;一个淫邪不正。 简析哈代作品中的悲观主义和宿命色彩。 1、悲剧性的结局。
2、把个人提升为全人类的代表予以光照,。他认为一个人的命运是“诸神的戏弄”,人没有能力支配自然,没有能力与之抗争,人的命运终究是悲观的。 分析《德伯家的苔丝》的艺术特色
1、在艺术上,哈代塑造具有多重蕴重的人物形象,他们血肉丰满、性格复杂多样,体现了作家对于“一个灵魂就是一个世界”的人本质性的把握,对人的深刻理解。
2、《德伯家的苔丝》中大量的自然景色的描写,这些景色在作品中已经不单是人物活动的背景,而是与人物的思想感情、命运紧密相连,它们也成为小说中不可忽视的形象。
3、小说对人物心理描写的分量大大增加。这使哈代的创作与英国传统现实主义作家的创作相比,更增加了文学现代化的色彩。 第三节列夫?托尔斯泰
①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世界公认的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②自传体小说《童年》《少年》《青年》3部曲通过写尼古林卡性格演变的过程,揭示贵族生活对人的恶劣的影响。
③《一个地主的早晨》首次表现了作者对农民问题的探索。 ④短篇小说《琉森》
⑤小说《哥萨克》首次提出贵族阶级“平民化”的问题。 ⑥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 ⑦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 作者世界观转变
①《忏悔录》标志着作者世界观转变。
②文艺观随着改变,主要作品有:剧本《黑暗的势力》、《教育的果实》、《活尸》;中篇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克莱采奏鸣曲》等。 ③代表作《复活》 《复活》的思想内容
1小说揭露了法律制度的虚伪和反人民的本质,批判了整个官僚机构,勾画了国家机构中各级官吏的丑恶嘴脸。同时小说又大力宣传“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宽恕和爱等一整套托尔斯泰主义的思想。
2小说还无情的揭露了官方教会的虚伪,暴露了神父的市侩嘴脸和宗教仪式的荒谬无稽,表现了长期受教会欺骗和敲诈的农民对它的深刻仇恨。另一方面又照抄《福音书》的“爱仇敌,帮助仇敌,为仇敌效劳”的教义。
3小说还从经济制度上探究了人民痛苦不幸的根源,否定了土地私有制,提出了要解决农民与地主的矛盾必须把土地归还农民的看法。同时又宣扬了改良主义(空想)。 分析《复活》中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的形象
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复活》中的主人公聂赫留朵夫是一个“忏悔贵族”的典型。
1、聂赫留朵夫青年时期单纯善良,追求真挚的爱情。但是贵族家庭使他堕落为自私自利者。他诱奸了玛丝洛娃,随后又抛弃她。
2、当他在法庭上再看到玛丝洛娃时,意识到自己是造成她堕落和不幸的罪魁祸首。在为玛丝洛娃伸冤上诉过程中,他广泛接触了社会合阶层,进一步认识了社会的弊病。认识到人民的苦难是地主阶级和社会造成的。他的思想开始升华,从地主阶级立场转到宗法制农民的立场。 3、上诉失败后,他在《福音书》中找到消灭恶势力的办法,那就是在上帝面前永远承认自己有罪,要宽恕一切人,照上帝的意志为人类幸福而工作。 玛丝洛娃是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下层妇女的典型。 分析《复活》的艺术特色(成就)
1、小说以单线的情节线索描绘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2、在描绘艺术画面和人物形象时大量地运用了对比手法。 3、对人物的心理刻画细致入微。
4、很重视细节的描写,包括对人物的外貌和生活环境的描绘。 为什么说《复活》是“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
1、小说揭露了法律制度的虚伪和反人民的本质,批判了整个官僚机构,勾画了国家机构中各级官吏的丑恶嘴脸。同时小说又大力宣传“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宽恕和爱等一整套托尔斯泰主义的思想。
2、小说还无情的揭露了官方教会的虚伪,暴露了神父的市侩嘴脸和宗教仪式的荒谬无稽,表现了长期受教会欺骗和敲诈的农民对它的深刻仇恨。另一方面又照抄《福音书》的“爱仇敌,帮助仇敌,为仇敌效劳”的教义。
3、小说还从经济制度上探究了人民痛苦不幸的根源,否定了土地私有制,提出了要解决农民与地主的矛盾必须把土地归还农民的看法。同时又宣扬了改良主义(空想)。 分析《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的形象及其悲剧根源 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主人公安娜是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贵妇形象,一个被虚伪道德所束缚和扼杀的悲剧人物。
1、安娜的感情强烈而真挚,有深刻丰富的内心世界。
当她还是少女时,就由姑母作主,嫁给比她大20岁的省长卡列宁。卡列宁枯燥泛味,感情贫乏。牢狱般的生活窒息了她生命中隐伏的爱情。和渥伦斯基的相遇,唤起了她长期受压抑的处于沉睡状态的爱的激情。她对爱情自由的执著追求,体现了贵族妇女个性解放的要求,具有反封建性质。
2、她对渥伦斯基的爱认真执著到疯狂和神经质的地步。当渥伦斯基明显表现出对安娜的冷淡时:失去了一切的安娜绝望地想找回渥伦斯基最初的激情,找回那种不顾一切的爱,而渥伦斯基对安娜的“反常”越来越反感,安娜的感情受到极为惨重的打击,这使她对渥伦斯基的爱更加炽热真诚,发狂到了极点。她的独特的个性是把爱当作生命,她想以死唤回爱的生,这是她的性格所决定的。 安娜悲剧根源
内在因素:她的悲剧是她的性格与社会环境发生冲突的必然结果。造成安娜爱情悲剧的内在因素是她独特的个性。
外在原因:是虚伪的上流社会和冷酷的官僚世界。
安娜之所以不能见容于上流社会,不是她爱上丈夫以外的男子,而是由于她竟然敢公开这种爱情。这种行为本身就是对上流社会的一种挑战。上流社会不能容忍安娜公开丈夫决裂和不“体面”的行为,对她进行了严厉的惩罚。卡列宁为了折磨她,拒绝离婚,并且剥夺了她心爱的儿子。在失去一切之后安娜生活中惟一的安慰便是渥伦斯基的爱情了。爱情的破裂使安娜失去了生存的精神依据,上流社会通过渥伦斯基的手杀死了她。 分析《安娜?卡列尼娜》的艺术成就
1、小说具有出色的心理描写,通过“心灵辩证法”,描写人物的外部特征和内心话语揭示其内心世界。
2、小说的结构独特,谋篇布局缜密严谨。
(一人物的心理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人物内心世界的丰富和辩证的过程。(心灵辩证法) 如1 安娜和渥伦斯基相遇后,当卡列宁再次去车站接她时,安娜觉得他很丑陋。 2 当安娜分娩是内心希望两个情敌能和好,以此来减轻自己内心的痛苦。 二肖像描写富有独创性。
如安娜第一次在舞会上出现时,作者通过对她的穿着、佩带的首饰、外貌等的描写来揭示她的内心被压抑的情感。
三结构完整,拱形衔接天衣无缝两条线索互相呼应,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 两条线索:安娜的家庭悲剧、列文的农事改革。
严肃地对待人生,按照自己的理想选择生活道路,这是安娜与列文的共同之处,也是小说中两条主要情节线的一个内在联系点。安娜的人生追求以实现个人的爱、幸福为目标,列
文的生活道路则以普通的人生理想和社会理想为目的。在这种深层意义的对照上,列文的情节线可以说是安娜情节线的继续和延伸。) 托尔斯泰的创作特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