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狄康卡近乡夜话》一、二部的出版为其带来了巨大的声誉。
②《夜话》包括《五月之夜》《圣诞夜前夜》《可怕的复仇》等八部中短篇小说,作者采用了喜闻乐见的故事形式。
③小说集《密尔格拉得》、《小品集》标志着果戈理从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过渡。 ④《彼得堡的故事》由《涅瓦大街》、《肖像》、《狂人日记》、《鼻子》、《马车》、《外套》(主人公:阿卡基耶维奇)等组成。彼得堡是果戈理走上人生的第一站。 ⑤1836年发表的讽刺喜剧《钦差大臣》,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
⑥《死魂灵》:“自然派”的奠基石,是一副无情揭露农奴制社会的讽刺画,被誉为“俄国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的作品”。
含泪的笑(见果戈理小说创作的特点) 讽刺喜剧《钦差大臣》的思想意义
讽刺喜剧《钦差大人》,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
1.它运用夸张和讽刺相结合的手法,以官僚统治集团与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为社会冲突。 2.真实地展现了俄国官僚社会的种种丑态,深刻地揭示处官僚制度的昏聩腐朽,从而反映出俄国这个黑暗王国的真实图景,成为俄国戏剧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果戈理小说创作的特点
果戈理反对美化自然,用“不倦的雕刀”,深入解剖生活,把农奴制下的种种黑暗现状,淋漓尽致地揭露出来。
1、果戈理从人道主义思想出发,描写底层人民,深切同情备受欺凌的小人物的悲惨遭遇,代表下层人民向黑暗社会提出愤怒的抗议,对农奴制度,专制政权给予无情鞭挞。
2、果戈理善于发觉生活的可笑而又可悲的因素,进行夸张,加以讽刺,无情揭露。一切看似怪诞,令人捧腹大笑,但在“笑”的背后,蕴藏着深切的悲痛,这就是“含泪的笑”。“含泪的笑”,使生活中的猥琐、空虚、无聊无处偱形,具有特殊的艺术效果。
3、善于驾驭语言,突出人物个性。果戈理运用丰富多彩的语言,生动地刻画出身份不同、性格各异的形象。他让小说中的人物,按照自己的性感说话,在他们的音容笑貌中表现其各自的性格特征,真正做到了人物语言个性化。 《死魂灵》的主题思想和艺术成就
主题思想:《死魂灵》的主题思想是通过书中一个比一个更卑劣、更丑陋更反动的地主形象来表现的。四个地主虽然丑陋,却各有其可爱之处,如玛尼洛夫的天真、柯罗博奇卡的勤俭、索巴凯维奇的精明,泼留希金却一无是处。作者通过对上述地主群丑的刻画,反映了农奴制度的腐朽和没落,形象地揭示出了社会变革地必要性和迫切性,使小说成为埋葬农奴制度的挽歌。 艺术成就:
1、在艺术上的突出之处是作者用写实笔法,调动多种艺术手段,刻画地主群丑,使之各具个性特点,成为独特的“这一个”。《死魂灵》不以故事情节的发展取胜,而以人物性格刻画见长。果戈理在描写人物形象时,用平常事,平常话,深刻地显示出当是地主的无聊生活。果戈理刻画地主,不求面面俱到,而是抓住表现人物性格的最主要的特征,着意渲染,不断强化。如对泼留希金,用浓墨重彩描述他性格中的贪婪、吝啬的本质特点,加以重复、补充,使之逐渐得到加强,浮雕般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成为世界画廊里的吝啬鬼典型之一。
2、果戈理没有单独描写人物心理变化,而是注重肖像刻画,绘形描神,显现人物的精神世界。 3、果戈理扣紧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渲染气氛,写活人物。泼留希金的愚昧无知,贪婪成性。正是在这破旧不堪的庄园里,泼留希金残酷地榨取千余名农奴的血汗,并活活地饿死了许多农奴,从而激起了人们对这个吝啬鬼的憎恨。《死魂灵》在人物性格刻画上所取得的艺术成就,说明它由情节小说发展为性格小说,标志着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进一步成熟。
4、果戈理在塑造地主群像时,作了具体的逼真描绘,但并不标榜“客观、冷漠”,而是倾注着强
烈的爱憎,使整部小说充满抒情色彩。 《死魂灵》中泼留希金、乞乞科夫的形象
泼留希金是一个兼有吝啬鬼和守财奴的特点。他拥有成千农奴,家里财物堆积如山,却衣衫褴褛,吃粗劣饮食,过着穷丐般的生活。他贪财如命,六亲不认,已经完全蜕变为财物的奴隶。 乞乞科夫的形象生动地揭示了俄国封建社会土壤里萌生的新兴资产阶级的本质特征。
(泼留希金是果戈理《死魂灵》中的一个人物,是一个猥琐贪婪、吝啬到几乎病态的守财奴和吸血鬼。
1、强烈的积聚财产的欲望使他一天到晚为财产的积累而奔波。
2、由于贪婪他完全变成了财富的奴隶,受物质支配,变成了一个异化了的人。
3、吝啬的惊人,拥有上千农奴,却过着极端贫困的生活。穿得象乞丐一般,以致乞乞科夫初次见到他时,把他当成一个穷丐。
4、果戈理说:“一个人居然会堕落到这样卑微、悭吝、丑恶的地步”。) 第六节陀思妥耶夫斯基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19世纪下半叶俄国最富天才、最有个性,也是最具争议的一位作家。 ①处女作《穷人》发展了“小人物”的主题。被誉为“新的果戈理”。
②中篇小说《女房东》、《白夜》、《脆弱的心》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幻想家”这一主题。 ③中篇小说《地下室手记》:不仅是一部“社会哲理小说”,更是一部心理分析小说。 ④长篇小说《罪与罚》(创作小说中许多特点得到体现)、《赌徒》
⑤另外四部重要的长篇小说:《白痴》、《群魔》、《少年》、《卡拉马佐夫兄弟》
《白痴》:象征着基督。《卡拉马佐夫兄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总结,囊括了作者曾开拓过的主题。
⑥代表作《罪与罚》情节是围绕着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哲学”开展的。
《罪与罚》的主要人物:贫穷法科大学生拉斯科尔尼科夫、失去工作的小文官马尔美拉多夫、夫典当婆阿寥娜及她的女儿索尼雅 简析卡拉马佐夫性格特色。
《卡拉马佐夫》是陀斯妥耶夫斯基一生创作的总结,小说突出集中地反映了作者对人类存在的哲理思考。
1在外省小城斯科托普里戈尼斯克(意为“畜栏”)中,卡拉马佐夫一家夫子围绕金钱,女人而产生的激烈斗争。
2卡拉马佐夫一家:老卡拉马佐夫、伊凡和斯麦尔佳科夫是人性恶的代表,他们放弃信仰、自食其果。德米特里是现实人性的代表,他因为没有放弃信仰而得救。阿辽沙是人性善的代表,他所指引人类的出路是忍耐、顺从。
3作者通过人类灵魂的搏斗,揭示他眼中的整个人类社会现实的内在本质,并为人类指出了上帝安排的道路。
《罪与罚》的思想内容
《罪与罚》的思想内容深刻而复杂。其中对人性的探索关系着当时尚未完全流行的社会思潮。一是关于“超人哲学”和“权力真理”等论题的探讨,再就是对人的行为中“潜意识”的考察。这两个问题与其说是作者作为一种哲学观念提出来的,还不如说它是对社会不公平的一种抗议,是对社会中“弱肉强食”现象的艺术描绘。这是十分有力的笔触,因为它涉及了社会犯罪的一些根源。只是作家并没有找到能解决这种不合理现象的办法最后只能求助于宗教赎罪思想。这也是作家的思想局限。 《罪与罚》的艺术特色
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是一部艺术成就很高的现实主义作品:
1、情节结构完整、充满戏剧性。如小说写拉斯科尔尼科夫的整个犯罪经过:由酝酿到实施;
从犯罪后的精神混乱到自首;最后归依上帝,情节有头有尾。围绕拉斯科尼科夫的犯罪,设了许多悬念、情节紧张、扣人心弦。
2、深刻的心理描写,作品被誉为“一份犯罪的心理报告”。多种心理表现手法:如内心独白、梦境、幻想、直觉等表现人物犯罪前后近于疯狂的复杂心理活动,写出了他的紧张、痛苦、孤独、疲惫。
3、“复调小说”的结构特征。
(《罪与罚》在艺术上极有特色。小说的情节富有戏剧性,情节的发展始终处于一种紧张的态势之中。杀人前的酝酿阶段,主人公的精神状态早已失去了平静。酒馆中大学生与军官的谈话,马尔美拉多夫一家的苦难,母亲的信,这三件\催发剂\促成了主人公采取行动。杀人之后,陷入了严重的精神混乱。接着发生的事件,都加强了小说情节的紧张性。母妹的到来,使问题更加复杂化,增加了他处境的困难。这一切使小说自始至终充满紧张的气氛,几乎没有出现过平缓的节奏。主人公高度紧张的心理状态使得用平稳的节奏发展情节成为不可能。在中心矛盾的发展过程中,又不断出现新的矛盾,还交织着一些意外的事件,使得《罪与罚》的情节跌宕起伏,具有扣人心弦的戏剧性效果。
小说的另一个重要的艺术特点是它的心理描写技巧。小说主人公在犯罪前和犯罪后基本上是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或病态的精神状态。即使是较\正常\的情况,也是一种痛苦的和矛盾的心境。作家都进行了充实的心理刻画。作家进行心理描写的手法多种多样。最基本的方法是内心独白。如拉斯柯尼科夫接到母亲信后不能平静,他走到大街上,仍然抛不开的一大段心理活动。又如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朋友拉祖米兴拉他一起去到波尔菲里的住处,申明他的两件抵押品非常重要,不料侦查科长却带着嘲讽的神情对他进行试探性的观察,而且拉祖米兴还说出了昨天他神志不清的情况。所有这些都是通过大段内心独白来表现的。这种手法作者用得十分自然,恰如其分。)
分析《罪与罚》中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形象
拉斯柯尔尼科夫是《罪与罚》的主人公。他的故事可以分为犯罪与惩罚两部分。他是从外省到京城求学的大学生,聪明敏锐,心地善良,性格高傲,孤独忧郁,但有些怪僻。他生活在社会底层,生活十分贫困,后因交不起学费而退学。他付不起房租,有时甚至挨饿。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有三件事促成了他酝酿已久但又不断反悔的杀人计划:其一是酒馆里大学生和军官关于杀死放高利贷的老太婆,用她的钱能办许多好事的议论。其二是马尔美拉多夫一家的悲惨遭遇。其三是母亲谈到家中艰难处境的信。此外,他头脑中还有一种理论,即认为人分为平凡的人与不平凡的人两类,前者天生循规蹈矩,而后者有权为达到自己的目标而为所欲为。拉斯柯尔尼科夫想试验一下自己是否属于不平凡的人,于是,他杀了放高利贷的老太婆以及老太婆的妹妹。
犯罪以后,拉斯柯尔尼科夫在精神上受到了巨大惩罚。他的精神崩溃了,并且断绝了和朋友的联系。陀氏认为这说明他的为所欲为理论破产了。陀氏还认为这种理论的思想实质是极端个人主义,而这种理论产生的原因是虚无主义(即被保守派所诬蔑的无神论,唯物论和社会主义思想),这是陀氏对进步思想的歪曲。
拉斯柯尔尼科夫最后在索尼亚虔诚信仰的感召下投案自首。这是一个艰难的,其间多次出现过心理抗拒的过程。拉斯柯尔尼科夫被判8年苦役,索尼亚和他一同去了。在索尼亚的献身精神和爱情的感召下,他逐渐发生了变化。作者暗示,他将获得新生。 《罪与罚》的主题:
1、小说通过彼得堡下层人民生活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人民痛苦不幸的深切同情和对地主、资产阶级罪恶的痛恨。
2、他反对通过暴力改变现实,主张忍耐、顺从、皈依上帝,以此建立一个和谐的新世界。 名词解释
1、宪章派文学
宪章派文学是指在1838年至1848年英国爆发的宪章运动中出现的文学。当时全国各地的工人组织创办了许多报刊,一批诗人以报刊为载体发表各种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反映了工人的呼声,推动运动向前发展。这些诗歌政治倾向明确,语言晓畅,充满激情,流传广影响大。代表诗人主要有琼斯和林顿。 2、小人物
小人物是19是俄国文学中所塑造的一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被欺凌被侮辱者的典型。他们官阶卑微,地位低下,生活困苦,但又逆来顺受,安分守己,性格懦弱,胆小怕事,因而成为大人物统治下的牺牲品。一批具有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的作家,通过这类形象的塑造,表达了对他们的同情怜悯,批判并鞭笞了沙皇专制制度。 3、新人
新人指的是19世纪中叶在俄国文学中出现的具有民主主义思想倾向的平民知识分子形象。他们尽管个性相异,但大多出身平民,具有坚定的意志、明确的理想,以及实干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 4、废奴文学
废奴文学是指19世纪50年代美国出现的一种文学流派。它以反对美国南方的蓄奴制和反应黑人悲
惨生活为主要内容。理查希尔德列斯的《白奴》和哈利叶特比彻斯托夫人的《汤姆大伯的小屋》是废奴文学的代表。 5、意大利性格
意大利性格是对斯丹达尔作品中的部分人物性格的统称。在斯丹达尔塑造的人物形象中,他们都具有追求纯洁爱情,不求虚荣,不受封建礼教束缚的特征。 6、人物再现法
即在《人间喜剧》不同的小说中人物反复出现,以表现他们的性格发展和不同生活阶段,最后形成人物的整体形象。这种手法能使各种作品联结起来,也使《人间喜剧》形成一个艺术整体。
7、自然派
果戈理继承并发展了普希金开创的现实主义传统,在四十年代形成了俄国文学史上的“自然派”——俄国现实主义。自然派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别称。 8、复调小说
复调小说是一种小说结构样式,是由众多的似乎平等的声音的对话构成的。 第八章 19 世纪文学(三) 第一节概述
19世纪欧美文学呈现多元化:现实主义文学(主流)、自然主义、唯美主义、前期象征主义。 (一)现实主义文学:
法国文学:莫泊桑:世界著名短篇小说家,被法朗士称为“短篇小说之王”。《羊脂球》一举成名。
长篇以《一生》、《漂亮朋友》为代表。莫泊桑文学创作最高成就是中短篇小说。
都德短篇小说集《月曜故事集》中《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以普法战争为题材,表现了人民强烈的爱国感情。
莫泊桑中短篇小说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思想内容:中短篇小说是莫泊桑作家身份的“名片”,体现了莫泊桑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这些作品题材丰富、形式多样,所表现的社会生活可以拼贴成法国19世纪中后期完整的政治、风俗画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