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确立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绘画、工艺、欣赏并重的教学新体系,着力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民族性、时代性;注重思想性、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融为一体。
二、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丰富的想像力与创造愿望。
2学习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易的创意和手工制作的方法,进行简单的设计和装饰,感受设计制作与其他美术活动的区别。
3观赏自然和各种美术作品的形、色与质感,能用口头或书面语言对欣赏对象进行描述,说出其特色,表达自己的感受。
4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结合语文、音乐等课程内容,进行美术创作、表演和展示,并发表自己的创作意图。
三、教材分析
全册共二十个课题。考虑到中段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兴趣与需要,在整体结构上延续了整套教材的知识体系,如:色彩系列的《魔幻的颜色》,《万花筒》;泥塑系列的《新颖的电脑》;欣赏系列的《迷人的动画片》,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
从主题选择上看,突出多元化与趣味性。在课程设计中充分挖掘人文精神内涵,从和小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中选择人文主题,并注意延伸与拓展。教材内容突出趣味性、游戏性、注重过程与参与。在循序渐进的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始终贯穿审美性和情意性的教学要求,兼顾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知识技能的学习的两方面的需要。
四、学情分析
三年级授课班级2个,三年级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非常高,平时就有很多学生平时就爱画画,但受到右脑模式干扰较强,所以教师应继续保持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并在此基础上,给予学生适当的绘画方法指导,让他们接触初步的美术知识的同时感受到美术更大的魅力。
五、教学措施
1、注重对学生造型表现的培养。在教学中,让学生初步和使用常用色和点、线、面,了解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愿望。
2、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积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通过思考、讨论、对话等活动引导学生在美术创作活动中,创造性地运用美术语言。老师鼓励学生在欣赏活动中,开展探究性的学习,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能用简单的话语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感受。
3、加强教学中师生的双边关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间建立情感交流和平等关系。 5、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
6、教师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电视、录像、范画,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像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7、教师尽可能尝试计算机和网络美术教学,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设计制作出生动的美术作品,鼓励学生利用国际互联网资源,检索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美术信息开阔视野,展示他们的美术作品进行交流。
六、教改设想
1、 认真贯彻新课标,处理好德育、审美教育如能力培养和双基训练的关系。 2、 贯彻启发式原则,采用多种教学形式。 3、 加强示范,充分利用电教等直观手段。
4、 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实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开发学生的智力。 5、 有计划地开展多种形式课外美术活动。 七、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周 魔幻的颜色 第二周 万花筒 第三周 大人国与小人国 第四周 前前后后 第五周 登山游戏 第六周 黑与白 第七周 快乐的回忆 第八周 星空的联想 第九周 天然的纹理 第十周 美丽的花 第十一周 各式各样的鞋 第十二周 团包纸工 第十三周 化平凡为神奇 第十四周 梦幻的城堡 第十五周 我设计的自行车 第十六周 新颖的电脑 第十七周 会响的玩具 第十八周 电脑美术 第十九周 美术小记者 第二十周 迷人的动画片 八、教研课题
在美术教学中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第一课 魔幻的颜色
课堂类型:造型 表现 教学目标: 1、认识三原色。
2、观察两个原色调和之后产生的色彩变化,说出由两原色调出的第三个颜色(间色) 3、能够调出预想的色彩,并用它们涂抹成一幅绘画作品。 教学重难点:
1、能否用三原色调出三个间色
2、能否分别说出三个间色分别是由那两个原色调出来的。 教具学具:水彩画工具,色彩卡片,图片,范作。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教师做试验(原色调出间色) 指导一下如何使用水彩颜色。
让学生挑选两个最喜欢的颜色,调一调。 说一说变成了什么颜色。
接下来可以让学生自由调配颜色,但要有两个要求,只将两种颜色相调,并且要记住它们调出的第三个颜色。
二、发展阶段
让学生认识三原色。并且真正理解“原色”的含义
将纸弄湿,将调出的色彩涂抹在作业纸上:让学生用两个指定的原色调出教师出示的那个间色。(橙=红+黄 绿=蓝+黄 紫=蓝+红)
教师分别出示两个间色。让学生自己寻找两种颜色调出它。 学生继续尝试调出喜欢的颜色并填在画面的空白处。 三、收拾与整理 四、课后拓展
在课堂练习的基础上,可让学生做以下练习:绘出七色彩虹,绘出春天(或夏天,秋天,冬天)的感觉,表达心情,天气,味道??
教学参考资料
蒙德里安与《红、黄、蓝的构成》
蒙德时安Mondrian.Piet:[荷兰](1872年――1944年)蒙德里安出生在荷兰的阿麦斯特一个教会学校校长家庭,14岁开始学画,20岁成为当地的一位中学美术教师,开始从事学
院派和写实主义创作,后又从事印象派,象征派和写实主义创作,后又从印象派,象征派和后印象派中吸取养料。直到1911年,他在荷兰看到毕加索和布拉克的早期立体主义作品后,次年就赶赴巴黎,开始按立体主义方法作画。最初使用最单纯的红,黄,蓝和绿等颜色来描绘风景。在以后的年代里,他以抽象的平面,用正面的手法来表现风景,1914年回到和来创立风格派,提倡新造型主义。
蒙德里安把新造型主义视为一种手段,通过这种抽象符号把丰富多彩的大自然简化成有一定关系的表现对象。他认为:“唯有纯造型才能完成最后的抽象。在造型的艺术中,真实性只能通过形式和色彩,有动势的运动的均势才能表现出来,纯手段才是提供达到这一点的最有效的方法。”这一思想使他通过直角,通过把色彩简化成原色,并加上黑和白,成为一种非全等的,对立的均衡。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一步步地排除着曲线,直到我的作品最后是由直线和横线完成,形成诸如十字型,各个相互分离和隔开,直线和横线是两相对立力量的表现,这类对力的平衡到处存在着,控制着一切。”
蒙德里安在1914年的画中,曲线已经消失,垂直与水平结构居主导地位;19196年以后通过垂直与水平线结构的动势平衡,以及使用原色,完成了他表现宇宙的理想,达到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红,黄,蓝的构成》也是如此,他作于1930年,有51厘米见方,现归纽约私人Mr. and Mrs. Armand P,Bartos收藏。
第二课 万花筒
课堂类型:设计 应用 教学目标:
1、了解万花筒的图案是对称的,并能描述它的对称方式。 2、用绘画,剪纸,拼贴等方式表现类似于万花筒的图案。 3、试着按自己的设计来表现色彩。 教学重难点:
1、能否表现对称的图案。
2、能否用“先设计一个花样再复制”的思路来设计对称的图案。 3、能否表现记忆中的色彩的感觉。 教具学具:彩色纸,剪刀,绘画笔 教学过程: 1、引导阶段
让学生看看万花筒然后讨论:万花筒里的“花”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万花筒的花样是如何对称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