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学困生的心理特征剖析
作者:何毅
来源:《教育》2018年第04期
摘要:小學语文老师要想更好地实现学困生转化的目标,就应该认真分析学困生的心理特征,然后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本文阐述了语文学困生的心理特征,针对性地分析了应该采取的引导措施。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困生;心理特征
语文学困生普遍存在自卑心理、逆反心理和应付心理,这些心理的综合使得学困生产生厌学的表现。与此同时,学困生也存在积极的心理,例如强烈的被认同感和自尊心等,大多数情况下,因为教师的忽略或无法因势利导,使得学困生渐渐丧失了学习的兴趣。语文学困生的心理矛盾也非常复杂,他们存在好胜心但是进取心不强,存在独立性但是也有依赖性,存在自尊心但是更容易产生失落感,他们渴望老师的教导又很忌讳老师的关心和教育等。 学困生特殊心理的引导措施
用适当的鼓励保护学困生的自尊心。老师可以从外部引导和内部引导两个方面来有效地保护学困生的自尊心。外部引导即通过一些讲座或者活动来引导,内部引导即用语言激起学困生探索和求知的欲望,进而引导他们逐渐融入集体中,一步一步缩小自己同其他同学之间的距离。长期以来,老师们一直崇尚线性教学,仿佛老师丢出一条线,学生像是蚂蚁一样密密麻麻地粘连在这条线上,哪位老师线上粘连的蚂蚁越多,就越能证明这个老师的教学能力。而事实往往并非如此,尤其像语文这种答案不太唯一的学科。因为汉语词汇和语义非常丰富,对于同一事物能够用各种词语来形容,而不同的学生因为生活背景和学习环境的不同,对于同样一个事物会有自己不同的理解,老师一定不能越俎代庖地为学生限定一种答案,尤其对于学困生,尊重每个人的不同理解和答案,这对于他们的自尊心的保护来说尤为重要。比如,让学生用一句话描述秋天来了,学生可以说秋高气爽,可以说秋风扫落叶,可以说天凉好个秋,也可以是秋食鸭肉正当时等,语文学困生可能会有各种貌似偏离轨道的想法,但这些也是语文学困生的特点所在,老师在无法评判他们是行为叛逆还是思维发散的情况下,可以用适当的鼓励来引导学困生,让他们的自尊心充分得到保护,从而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和用心地学习。 培养学困生自学能力
新课改要求所有学校转变教学思想,将过去以老师为主体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对于学生的学习独立性有了更高的要求。素质教育背景下,老师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独立性的培养,这一点对于所有学生适用,对于学困生来说尤其适用。学困生之所以“差”,不在于其天生不如其他同学,而在于后天的锻造上。在学习方法一样的条件下,学困生和普通学生之间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学习独立性不同。学困生承认自己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