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行为表现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守恒:指儿童认识到一个事物的知觉特征无论如何变化,它的量始终保持不变。
学习:广义的学习: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由经验产生的行为或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
人类的学习:在社会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的积极主动的掌握社会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是一种人类学习的特殊形式(专门的学校、老师、有目的)
习得性无助:学习者认为自己怎样努力也不可能取得成功,并由此产生沮丧,丧失动机,甚至不去避免失败,放弃学习的无助行为。学习:由经验引起的能力或倾向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它一般有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学习动机:寻求学习活动的意义并努力从这些活动中获得益处的倾向。
强化:是指在刺激-反应联结中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的手段。
正强化:通过施加满足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负强化:通过撤消某一厌恶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消退: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惩罚:当有机体做出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前摄抑制:是指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
倒摄抑制:指后面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
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挫折:是指个体在通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目标不能达到、需要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不愉快情绪反应。
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形成的有关自我一致性形象。
迁移 :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归因: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推断的过程。
成就动机: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观察学习:社会学习的一种最重要的形式,它是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发生的替代性学习。
皮亚杰将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2)前运算 阶段(2-7岁) 思维特征: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不具有 可逆性。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一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能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 辑思维和群集运算。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①命题之间关系 ②假设—演绎推理 ③抽象逻辑思维 ④可逆与补偿 ⑤思维的灵活性
l、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基本观点: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基本观点: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逻辑思维是智慧的最高表现,因而从逻辑学中引进 运算 概念作为划分智慧发展阶段的依据。 运算”概念作为划分智慧发展阶段的依据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逻辑思维是智慧的最高表现,因而从逻辑学中引进“运算 概念作为划分智慧发展阶段的依据。他 把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等四个阶段。 把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等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 ~2 岁)、 感知运动阶段(0~ 感知运动阶段 、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
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思维也开始萌芽。 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思维也开始萌芽。 (2)前运算阶段 ~7 岁) 前运算阶段(2~ 前运算阶段 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有如下主要特征: 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 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 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有如下主要特征: 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 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 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不具有可逆性等。 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不具有可逆性等。 (3)具体运算阶段 ~11 岁) 具体运算阶段(7~ 具体运算阶段 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 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 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但这一阶段的儿童的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但这一阶段的儿童的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4)形式运算阶段 形式运算阶段(1l~15 岁) 形式运算阶段 ~ 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这一阶段的 儿童能把握命题之间关系,进行假设一演绎推理、抽象逻辑思维,不仅具备了逆向性的可逆思维, 儿童能把握命题之间关系,进行假设一演绎推理、抽象逻辑思维,不仅具备了逆向性的可逆思维,而且具备了补偿性的可 逆思维,思维具有灵活性。 逆思维,思维具有灵活性。
2、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桑代克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1)效果律 2)练习律 3)准备率。
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斯金纳是着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①强化。 强化也是一种操作,有正强化(实施奖励)与负强化(撤消惩罚)之分。②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 ③消退。 ④惩罚。 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称作惩罚。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多用正强化的手段来塑造学生的良性行为,用不予强化的方法来消除消极行为。
4、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还提出了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意义学习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实质性联系是指表达的词语虽然不同,但却是等值的,也就是说这种联系是非字面的联系。
5、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基本需要由低到高排列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成就动机理论的代表——阿特金森,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力求成功的动机,二是避免失败的动机
6、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成败归因理论。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又把活动成败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