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可信的测量未必有效;有效的测量必定可信。 第三节 标准化测验
1、测验试题的分类:主观性试题和客观性试题 客观式测验的类型:再认式客观测验
(真伪法、选择法、组合法) 再现式客观测验 (填空题) 2、测验试卷的编辑:试题的选择
试题的排列与分类 编写答题说明
编写试题的答案及评分标准 复查 3、标准化测验结果的解释
原始分数:直接从测验得到的分数。 根据解释分数时的参照标准不同,可将转换后的分数分为常模参照分数和标准参照分数两类。
第六章 质性评价方法
第一节 质性评价方法概述
※1、质性评价方法的定义:评价者通过特定方法(观察、记录、实物分析以及与评价对象进行对话、交流等),收集反映评价对象发展状况的丰富资料,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用描述性、情感性的语言对评价对象的能力发展和人文素养等方面的进步做出评定。
2、质性评价方法的基本形式:参与性观察 深度访谈 成长记录 评语 3、质性评价方法的优势:
全面及时灵活深入持久
★4、质性评价方法的局限:
① 不适合在宏观层面对规模较大的人群或教育机构进行研究; ② 不擅长对事情的因果关系或相关关系进行直接的辨别;
③ 不能像量化研究那样对研究结果的信度和效度进行准确的测量;
研究结果不具备代表性,不能推广到其他地点和人群;
庞杂,数据没有统一的标准,给整理和分析数据的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研究没有统一的程序,很难建立公认的衡量标准; 费时费工。 第二节 表现性评价法
1、表现性评价法的主要形式:演示
口头表述 模拟表现任务 实验与调查 完成研究项目 作品选集
★2、表现性评价法的突出特点:
① 既可以给学生评分,也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诊断,其重点在后者; ② 较擅长的评价领域是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③ 需要学生解决现实情境的问题;
⑤ 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⑥ 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允许追求答案的多样性。 3、表现性评价法的类型: 限制任务表现性评价法 扩展任务表现性评价法
★4、在表现性评价法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提出的建议: (1)应选择那些客观性测验难以评价的学习目标。 (2)表现性任务应与结果相匹配。 (3)指导语要使学生完整地理解任务。
(4)可以运用评分规则使学生清楚地了解完成任务的预期目标。 第三节 档案袋评价法
1、档案袋评价法的类型:过程型档案袋
目标型档案袋 展示型档案袋 评估型档案袋 第四节 作品分析法
1、作品分析法的类型:作业分析 作文分析 笔记分析 模型分析 艺术作品分析
第七章 学生与学习评价(上) ★第一节 学生评价观的变革 对传统学生评价的反思 发展性学生评价的基本特点 评价目的 过于强调“选择适合教育强调“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学生” 的教育” 评价功能 过于强调评价的甄别与强调改进与激励功能,促选拔功能 进学生发展 评价内容 过于注重对基本知识和注重综合素质评价,关注技能的评价 个体差异 评价方法 过于注重纸笔测验 强调质性评价,实现评价方法的多元化 评价主体 过于强调他人评价 强调参与和互动,实行多主体评价 第二节 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与学生评价标准 一、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1、认知领域:1956年,布卢姆发表了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类(知识、领会、运用、分析)
2、情感领域:克拉斯沃尔 3、动作技能领域:辛普森
★ 评价目标的叙写 ABCD结构模式 ① 行为主体(A─Audience) ② 行为动词(B─Behavior) ③ 行为条件(C─Condition) ④ 表现程度(D─Degree) 二、学生评价标准
1、基础性发展目标: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
与健康、审美与表现
2、学科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 第三节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
1、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的等级评定 2、学习能力的等级评定
3、交流合作与实践能力的等级评定 4、审美与表现能力的等级评定 5、运动与健康状况的等级评定
第八章 学生与学习评价(下) 第一节 学习评价概述
※1、学习评价的定义:是指评价主体依据一定的教育目标,确定学科课程的具体标准,通过测验、测量等多种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系统分析和综合判断,并在此基础上对学习者形成价值判断的过程。 ★2、学习评价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① 有助于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发展状况,确定教育教学目标和选择教育教学方法。
② 有助于评定学生学习的结果,做出恰当的教育教学决策。 ③ 有助于教师了解教学的得失,改进教学方法。
④ 有助于促进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并帮助学生找出存在的问题。
⑤ 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学习。 第二节 学生学业评价
1、学习能力评价包括:基本学习能力评价 学习能力倾向测验 ★2、传统学业成绩评价的弊端:
① 过于强调总结性评价,削弱了评价的诊断、反馈和矫正功能。 ② 滥用相对评价,挫伤了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③ 学业成绩评价模式单一,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编制试题和试卷应符合的基本要求:
① 试卷考查的覆盖面要广,考查点分布合理,考查的内容对整个考试内容有足够好的代表性。
② 试卷中试题的难度分布要合理。
③ 每道试题要有适当的难度和较高的区分度。 ④ 试卷中各道试题间要有相对独立性。 ⑤ 试题表述要准确、明了、简练。
⑥ 试题编排要合理。
第九章 教师与教学评价
第一节 教师评价
※1、教师评价的定义:是在一定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以及教师所应承担的任务,结合教师专业的特点,广泛收集评价信息,对教师的素质、工作表现以及工作绩效进行全面、客观的价值判断过程。 2、发展性教师评价【理解】 奖惩性教师评价 发展性教师评价 评价目的 绩效管理 专业发展 评价功能 甄别选拔 共同进步 评价方向 面向过去 面向未来 评价类型 注重结果 注重过程 评价主体 单一主体 多元主体 评价关系 自上而下 平等协商 评价结果 强迫接受 共同认可 第二节 教学评价 ★1、我国学者关于教学评价主要内容的探讨,归纳起来可分为以下几类:评价教师
评价学生
评价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评价教学过程及效果 评教课堂教学活动整体
★2、对教师进行一节课的课堂教学评价,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课堂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特色与创新
3、对教师进行教学绩效评价主要包括两方面: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表现和教学结果进行价值判断。
第十章 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 ★1、世界课程改革的主要特点:
① 在课程改革动因上,提升国家的竞争力 ② 在课程改革理念上,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③ 在课程管理体制上,呈现“趋中”的改革态势 ④ 在课程设置上,核心课与选修课并重
⑤ 在课程评价上,重视对课程的评价及其改革 ★2、我国课程改革的主要特点: ① 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宗旨
② 以整个基础教育的课程为改革对象 ③ 以构建新的课程体系为改革的切入点 ④ 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 ★3、课程改革对课程评价的诉求: ① 课程评价理念的发展性 ② 课程评价对象的广泛性 ③ 课程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