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产品光伏功率优化器
虽然每天6点起床、6点50出门、8点下班、到家后继续工作到11点洗漱睡觉。因为住的离公司远,为了节省精力每天拼车上下班,也不在意通勤的花销。 虽然经常忘记晚饭,两三天内奔波多个城市出差,到印度等地出差晚上只有3个小时休息时间,一年内两次国际展会、三次国内展会、10来次行业会议,只有我,加一个设计的市场部。
创业公司的资源永远是不够用的,客户、团队、资金、媒体关注度、行业专家支持、政府支持,但如果在有限的资源里折腾出最大的动静,是一件非常挑战也非常有乐趣的事情。
1. 核心团队的自生长能力,是创业团队的命脉
团队的自生长能力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原有团队能力的提升,第二个是对有不同能力的外部专业人才的吸引力。
第一个点决定了初期核心团队能力能否支撑后续发展要求,也决定了初期团队与后期团队的冲突程度;
?
?
第二个点决定了团队的扩展性与可能性,如果一个团队在各个方向上都是创始人的能力最强,那么团队基本会随着创始人精力被分割而在各个方向上的表现不够专业,一定要在不同的位置搭配此位置的专业人才,给定相应位置的目标,让其发挥自己的价值,就能够推动团队不断进步。
2. 一定要做系统中的必备产品
公司的产品是光伏功率优化器,而在光伏系统中,必备的产品是光伏组件(电池板)、逆变器、支架这三样。这样是公司一直比较艰难的核心原因,因为所做的产品是一个辅助的非系统必须产品,在国内光伏系统成本不断降低,所有电站建设均关注在“抢量”阶段,增加设备、增加成本进行精细控制并不是市场的主流关注。
虽然对于部分场景,新的产品确实有效果,但是会导致市场量太小,无法支撑起一个新的产品从开发到量产的过程。
做一个系统中必备的产品,而非可选的辅助产品,对于创业公司是更好的选择。
3. 尽早建立团队的数据意识,提效率、防风险
对于一个创业团队,一定要尽早建立数据意识,创建企业和部门的核心数据仪表盘。比如:对公司高层,一定要关注财务、研发、生产、销售、市场的仪表盘。 关注财务数据,是要对现金流、潜在的风险有尽可能早的预判,关注研发、生产数据是对公司的技术进度有准确的认知和预估;
? ?
?
关注销售数据,是要防止对市场的预期过于乐观或对产能的布局过于悲观; 关注市场,则是要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做到品效合一、精打细算。
对于以上几方面的数据,要汇聚在企业仪表盘上,能够以周为期度及时更新,决策需要果断、快速,但也需要数据支撑的准确度。
如果你的产品不是系统的必需品,而是辅助提效的产品,一定要留足的时间做市场培育,从产品试装、到量产、到客户下单采购,至少要预留能够支撑一年时间的粮食。
对于创业,其实不是什么神秘的事情,如果你想在自己负责的事情上做出超越常规要求的成就,你的创业之旅就开始了。并不是加入了很小的初期团队才叫创业,只要能说服团队你所做的事情能为团队创造巨大的收益,有了对事情的自主权,超越自己的旅程也就可以开启了。
第四段:深挖渠,广积粮
2018年6月刚刚加入,所以这段只能简单谈谈对B2B类业务的整体认知。
1. 要及早打造公司及个人品牌
互联网企业也好、传统企业也好,都有着极强的马太效应,或者是大家所说的头部效应。因此从创业初期,一定要积极的进行公司。创始人的品牌建立,不论在哪个赛道,最优质的资源一定会聚集到头部企业。
资本、媒体、行业专家、大型客户、优秀人才,这些资源聚集之后,会使得公司形成天然的话题度、大流量、定价权、异业合作热度,营销的单位成本降低、人均产值升高。
2. 科技高速发展,要积极赋能客户
在各种技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乙方在特定专业领域的技术一定是领先于甲方的,产品与解决方案对于很多甲方也会是比较新鲜的事物。
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及早建立行业研究团队,将自身产品与解决方案与各行业应用场景进行分析、搭配,找到为客户赋能的方法。帮助客户建立从想法、到方法、再到工具应用的整套思路,才可以让产品发挥最大的价值,帮助客户实现降本、增效。
3. 深挖渠,广积粮
互联网企业很难依靠技术建立封锁型壁垒,技术可能会帮助在起步的半年内快速建立领先身位,在这种情况下,要在人才、行业深度、客户资源、媒体关系方面快速建立矩阵式优势,对后来企业形成全方位的领先。
换成大白话就是技术、市场、销售必须齐头并进,不要简单的以为做好了产品就能大卖,也不要以为有了资金做推广就能成为赛道第一。
感恩,再起航
从2014年毕业一路走来的4年,很感激遇到的每一个贵人、客户、朋友,投身创业确实不见得是聪明的选择,对父母、亲人、朋友的关心都变得少了,自己的很多爱好也只能搁置,身体状态相较以前也有所变差。
但生为一事来,为了追求最热爱的东西,不是疯、就是傻。对支持和信任我的亲人、朋友,感激之情,铭记在心,需要我的时候,我都尽力在。
想对身边的朋友们说的是,在生活有更多美好的选择,而且还没有实现财务自由或半自由的时候,不要轻易的踏上创业的路子。但如果踏上了这条路子,也请坚持,创业的刺激与心累,是很宝贵的经历,也一定会有成功的时候。
最后,如果你碰到这样的公司,尽量绕道:
1. 从头到尾因为我们是创业公司,所以…有可能团队因为这个借口,在各种管理上做的也很差。
2. 我们是一家产品型公司…可能核心团队都不怎么见客户/用户。
3. 公司最厉害的人从头到尾只有几个创始人…可能是公司吸纳更多优秀人才的包容性不够。
4. 如果公司外部异业合作很少,外包合作伙伴很少,八成因为初期团队不懂得盘活外部资源,对外包信任不够。
5. 融资不是很多,团队扩充很快,营业额较少,八成已经碰到现金流问题了,这个时候要谨慎, 6.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