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案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知识点1:溶液的概念
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特征
(1)均一性:指溶液形成后,溶液中各部分的组成和性质是完全相同的,即同一溶液中各部分的浓度、密度、颜色等都相同。
(2)稳定性:指外界条件不变(即水分不蒸发、温度不变化)时,溶液长期放置不会出现分层现象,也不会析出固体物质。 【拓展延伸】
1.判断某物质是否是溶液,一般看以下两点:(1)是否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2)一种物质是否溶解于另一种物质中。
2.有些物质(如蔗糖等)在溶液中是以分子的形式存在的,还有些物质(如氯化钠等)在溶液中是以离子的形式存在的。 【易错警示】
1.溶液一般是澄清、透明的,但不一定是无色的。如CuSO4溶液为蓝色,氯化亚铁溶液为浅绿色,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
2.溶液是混合物,因此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但不是溶液。
【例1】调味剂是重要的食品添加剂,将下列调味剂加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
A.食盐 B.蔗糖 C.味精 D.芝麻油 知识点2:溶液的组成
1.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标准
实用文案
(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2)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水是最常用的溶剂,除此之外,酒精、汽油等也可以作为溶剂。
2.溶液中溶质、溶剂的判断
(1)根据名称。溶液的名称一般为溶质的名称后加溶剂,即溶质在前,溶剂在后。如“碘酒”中,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食盐水”中,食盐是溶质,水是溶剂。但是一般水溶液中不指明溶剂,即未指明溶剂的溶液,溶剂一般是水,如“硫酸铜溶液”中,硫酸铜是溶质,水是溶剂。
(2)当固体或气体溶于液体形成溶液时,一般将固体或气体看作溶质,液体看作溶剂。 (3)当两种液体互相溶解形成溶液时,一般把量多的看作溶剂,量少的看作溶质。但是只要溶液中有水存在时,无论水量多少,水都是溶剂。 【拓展延伸】
1.在溶液中,溶质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两种或两种以上,但溶剂只能是一种。
2.对于发生化学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判断,应以反应后生成的物质和反应物的量来确定。如锌与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应该为反应生成的ZnSO4。 【易错警示 】
1.溶液的质量等于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和溶剂的质量之和,但溶液的体积不等于溶质体积与溶剂体积之和。
2.在计算溶液质量时,溶质质量是指已被溶解的那部分的物质的质量,而未溶解的部分不能计算在内。
【例2】将下列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填在相应的横线上。(1)酒精溶液 ;(2)食盐水 ;(3)稀盐酸 ;(4)澄清石灰水 ;(5)硫酸锌溶液 ;(6)铁和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后的溶液 。
标准
实用文案
知识点3:溶液的用途 溶液在生产和科研中具有广泛的用途,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表1所示)。 农业生产 无土栽培的植物必须生长在营养液中 能够相互反应的两种固体通常配制成溶液,然后让它们的溶液进行反应,这是科学实验 因为在溶液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反应物相互接触更充分,反应进行得更快 动植物和人 的生理活动 医疗卫生 溶液对动植物和人的生理活动都有很重要的意义,植物吸收的养料必须溶解在水中,人体吸收的营养成分也同样需要溶解在水中形成溶液 医疗上所用的许多注射液也是溶液,如生理盐水是0.9%的氯化钠溶液 【例3】许多化学反应都在溶液中进行,主要原因是( )
A.反应速率快 B.不需加热 C.易于操作 D.装置简单 知识点4:影响溶解能力和溶解速率的因素
实验设计
(1)实验目的:探究溶质和溶剂的种类对物质溶解能力的影响。 (2)实验用品:试管、药匙、蒸馏水、碘、高锰酸钾、汽油。 (3)实验步骤:(如图1所示)
①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2小粒碘和高锰酸钾,各加入2~3 mL 水;
②另取两支试管,再分别加入1~2小粒碘和高锰酸钾,各加入2~3 mL 汽油,观察是否溶解及所得溶液的颜色。
图1
分析论证
标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