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气的。一个人的精气神是身上的三宝,晚上仰睡,精神一松懈,气一张开,精就流失了,往往有这个关系,所以,道家养生是侧卧如弓。
(举例:指出现在的一些错误的坐法。年轻人现在站不好,得骨刺的故事。坐的端正,会有精气神。饿着肚子都要有骨气,说自己吃过了,多理发,多喝水。时运不济,妄求无益。)
25 / 31
十、同桌吃饭,不另备美食独啖。
就同一个家庭来讲,同桌吃饭时,最好任何人都不要另外预备特殊好吃的东西。(注意是任何人。)
某个人专门在那儿吃一份好的,别人不能吃,养成一种不平等待遇的观念。做家长的这样吃,就暗示家庭的子弟,他将来做家长也这么来,就不大好了。
举例:1、家长不能给自己的小朋友单独准备一份他爱吃的,别人都不能吃,这样会让孩子从小骄慢,觉得高人一等;2、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孕妇,要特别注意。虽然怀孕应加强营养,但最好不要单独准备美食。也有可能会觉得高人一等,变得骄慢起来。这样有可能生了孩子后还想单独准备美食自己吃。(在此方面我没有经验,大家可以向我提供相应资讯。)
特别情况:当然,到子女成人以后,他来奉养父母的时候,那又另当别论。
《礼记》上也讲「父子不同席」,专门叫父亲单独在一个席上,你弄好的东西,这是应该的,与这个不相关。
这里是指一家人在同一桌吃饭,或是有朋友,或是普通的宴会,所有吃的东西,都应该是大家一律同等的,你要专门预备某种最好的食物,一个人在吃,别人在看,这总是不大好,让人家觉得是不平等待遇。(举例:在朋友家吃饭,朋友太太怀孕,单独准备汤圆自己吃,同桌在席的还有小朋友,小朋友也不能吃,总觉得乖乖的。)
26 / 31
十一、不挑剔食之美恶。
一、此礼解释
吃东西不要挑剔,这个好吃,那个不好吃,或者偏食某种东西,孩子容易犯这个毛病,做家长的要好好教导子女,长大了才不会挑食。
举例:现在很多人长大了都还在挑食。(人家给她拿来了,她说我不会吃这个,你也拿她没有办法,放回去又不合礼节,往往就造成了浪费。这样的人,往往给人家留下很不好的印象。)
这条礼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就偏食来讲,吃东西要平均,营养要平衡,身体才能发育正常,否则缺乏某种营养的话,将来身体不会好。
第二层,即使在营养上没有关系,专挑好的吃,不好的东西就不吃,养成这种贪吃的习惯也不好,一个人应该从小就养成不要在饮食上这样挑剔。
第三层,养成了挑剔的习惯,也许就不仅仅在饮食上挑剔了,可能在其他方面也开始了挑剔。(这条为自己补充,原文没有此条。)
举例:大概每个人一生吃的东西都是一定的吧,现在不吃这个,到时候一次给你吃个够。(自己在一个寺院吃苦瓜的故事。)
《论语》中孔子讲过:「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一个读书人,其志向是在求道。
举例:像颜渊一箪食,一瓢饮,他都能乐在其中,因为他志不在饮食,他有更高的乐趣。
27 / 31
二、五欲之害(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
当一个人有更高超的志向时,对于其他次一层的,比如吃的,他就不大注意了。反过来说,如果我们只是要求吃得好,穿得美,专门在五欲六尘上讲究,你的道就不行了,不能说两者兼顾,这是自古以来都办不到的。
举例:讲吃的好,穿的衣服是名牌,住的房子大,佛珠用的是名贵的,车子开的是好的,手机用好的,买大量的化妆品等等,在这些方面讲究,你的道自然就不行。但也不是让你就刻意用烂的,那其实也错了。所以见了面都不用讲太多话的,有没有功夫都是很简单就能看出来的。
假如说我又讲五欲,又讲道,两者都兼的话,那是假的。凡是用过功的人都知道,他只要将兴趣放在任何一门学问或艺术上面,自然他对其余的就淡薄了,这是研究心理学就会知道的。
他对食这方面特别注重,他的兴趣就在这上面,不用讲人家一看就看出来了,他就没有道。
所以在佛家口讲「禅悦为食」禅就是禅定,对于道上有了心得,能够入门了,兴趣在这上面就可以当饭,这是一点也不假的。
举例:凡夫道力敌不过五欲,更应谨慎。就拿我们现在念佛来讲,我们大概普通念佛或者做早晚课时,都是认为定下来,早晚课是定了,希望赶快把早晚课作完,等着要吃饭,看其他的书,或做其他的活动。这样念佛不行,要养成其余的一切事情没有很高的兴趣,只有念佛才是最高的兴趣,我全天所做别的事情都是为了帮助我来念佛,我一天
28 / 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