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阅以“柳”为意象的诗词 三、扩展阅读
《诗经·秦风·无衣》 《汉乐府·十五从军征》 范仲淹《渔家傲 秋思》
其他描写军旅生活的诗歌(唐边塞诗) 五、
读写借鉴
真实地描写内心感受,表现复杂的情感。
(例2只是一个纲要,具体内容让学生根据课堂听课内容的速记笔记归纳整理。下面发几张我学生最近的笔记,是高三的笔记。有文言文词语,成语,作文提纲等等。)
第二部分 对学生文学鉴赏的指导
文学欣赏分思想内容的欣赏和艺术形式的欣赏两大部分。后者的重点是欣赏形象和品味语言。
文学作品一定要让学生去感受。学生感受的深浅不论,对错也无妨。但一定是他自己真正阅读思考后真切的感受,而不是教师生拉硬拽,按照教师的设计去把学生硬性按到提前设置好轨道上。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学生去作深度的理解。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深度理解文学作品,下面是我们的几点作法: 1、文学课不要追求浅表的华丽和热闹,更不能矫情。要真诚,
掌声一定是自然而然响起的,有时无声可能胜似有声。尤其是公开课,尽量实实在在。
2、要由表及里,去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语言艺术。 比如,有一位老师上陆蠡《囚绿记》,我去听课,一名高一的男孩,欣赏“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句子中“牵”这个字,说“仿佛是牵着爱人的纤纤玉手一般”。
多么好的一个个性化的感悟,这孩子在心中把这支绿色的藤蔓想象成了一个曼妙的娇羞的女子,一个普通的“牵”的动作,就充满了作家的温情。
他的发言立刻引发了另一个女孩对“婆娑”一词的鉴赏,(那个句子是“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孩子说“仿佛作家在欣赏爱人摆动的舞姿,充满了柔情蜜意”。
这是教师都不一定能体会到的创造性的理解感悟,教师难道不应该及时而热情地鼓励孩子的创造吗?(可惜教师没有任何反应。)
还有个女孩喜欢常春藤“像个生病的娃娃”的句子,可惜孩子不会深入鉴赏,只说用了比喻的修辞格,很生动。
这时教师就应该抓住机会,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想想生病的娃娃是什么样子的?一定是非常脆弱,无助,惹人爱怜,心疼,想要抱着他,百般呵护;这样一来一定会激发学生心中审美的激情,对常春藤产生对一个柔弱的婴儿般的情感。教师的工作就是要调动学生心中日常生活的感受来产生对文章真善美的感动,而不是只教一些概
念。
又如人教社选修教材《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汉家寨》一文,“坚守”是文章的主旨,开篇为何大写特写沙漠戈壁残酷的自然环境呢?
其实很简单,在这样的绝地生存千年,足见精神的伟大,令人震撼。所以一定要反复朗读,深入体会这部分内容。
关于设计,有的教师开课就展示一批沙漠戈壁的图片,我不赞成使用图片,它限制了学生的想象,但用音乐则很好。
因为张承志所写景色是极具他个性体验的景物,就如同朱自清笔下的荷塘,那是作家心中的荷塘。张承志笔下这种死亡绝境读者非常陌生,很不好理解。
一位老师用二胡曲《苏武牧羊》非常恰当地渲染了那种凄苦、悲凉的氛围,引导学生进入了阅读的情境之中。
前几年我去九寨旅游,在欣赏歌舞时,意外地欣赏到了羌笛的演奏。我一下子就被羌笛那凄婉欲绝的声音感动得泪流满面,那绝对不是诗人所写“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味道,那是无法描述的凄厉欲绝的悲壮。如果在这里使用羌笛作背景音乐,可能效果会更好。
再举《祝福》的例子。鲁迅先生批判封建礼教,为何要描绘祥林嫂的眼睛,为何要不厌其烦地写了三次祥林嫂回忆阿毛被狼吃的语言。
我以为挖掘本文的内涵从这两处写法入手,更能深刻领会主题。
首先谈画眼睛的描写。
因为眼睛是心灵之窗,画眼睛是大师所为。
这篇小说描绘人物的眼睛的描写其实不止三处,我和学生一起细读文本,一共找到16处。
祥林嫂,那么顽强的生命,那么卑微的生存需求,作一个狗一样的奴隶她就满足了,还会拼命奉献自己的劳动力,然而她的灵魂却要忍受礼教凌迟一般的折磨,直到死亡。
鲁迅先生通过画眼睛,完整地勾画出这一悲剧的全过程。读懂了祥林嫂的眼神,才会走入人物的内心。
其次谈语言描写。
言为心声,阿毛的死,是祥林嫂心中最大的伤痛。自己的苦,她都能忍受,但失去孩子的痛她无法排遣,她需要宣泄,于是就有了她絮絮叨叨的重复讲着阿毛的故事的描写。
引导之后再让学生去朗读那大段的重复的文段,本性善良的孩子才会走进作品,走近人物,比较深入地体会人物的心境,并对其悲剧命运产生同情,内心充满悲愤,体会审美的快感。
下课后,一个男孩子对我说:“老师,这节课太压抑了。”这说明这孩子已经走进了鲁迅那滴血的文字之中。
这样的地方都是教师要帮助学生深度理解作品的重点,教师首先要自己深入阅读品味,细细品味,领会精髓,然后才能引导学生去探讨,去品读,去欣赏。不然的话,就是让学生把主题思想背下来,他们也无动于衷,根本谈不上感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