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贝母瓜蒌散医案的医集
《医学心悟》
医案
陈庚(得)天花,服贝母瓜蒌(散)。 陈橘红,桔梗,天花粉,茯苓,贝母,瓜蒌
《近现代名医验案类编》
医案
例二田XX,男,27岁,初诊日期:1976年6月10日。咳嗽,吐白粘痰。十天前突然咳血,满口皆血。随后痰中带血点、血 丝。有时痰血相混。口干,咽干,时有胸痛。舌质红,少苔,脉沉,至数正常。’辨证:肺气失宣,咳伤肺络。治法:宣 肺化痰,理气止血。方药:桔梗6克贝母10克紫菀10克橘红6克炙杷叶6克瓜蒌10克麦冬10克百部10克甘草5克茜草6克阿胶 10克藕节10克仙鹤草12克地骨皮12克桑叶12克竹叶6克6月14日(二诊):上方服4剂,咳嗽,痰中已无血,晚间咽干,胸痛减 轻,头晕愈。下午手烧,腰困,脉沉弱,仍遵上法。方药:桔梗6克贝母10克杏仁10克紫菀10克橘红6克炙杷叶6克瓜蒌仁 12克麦冬10克百部10克苏子6克茜草6克地骨皮10克甘草5克沉香6克丹皮6克桑叶10克6月18日(三诊);服上方4剂,再未咳血 ,胸痛好转。只有劳动时觉轻微疼痛。咳痰白粘,咽干,盗汗,小便频数,手烧,腰困。脉仍沉弱。治宜滋补肺肾,化痰 止嗽,辅以敛汗。上方改橘红为10克,瓜萎仁10克,地骨皮12克,加辽沙参10克,五味子5克,菟丝子15克,杜仲12克, 煅龙骨10克,煅牡蛎10克,浮小麦18克,枸杞子10克,去苏子、杏仁、紫菀、炙杷叶,茜草,沉香,桑叶,水煎服。6月 28日(四诊);上方加减服6剂,胸痛轻微,咳嗽痰少而粘,盗汗止,小便次数减少,但尿时仍痛,手心还烧,腰困。脉沉弱 。上方加知母10克,桑叶10克,地骨皮改为21克,继服6剂,诸证渐安。(《张子琳医疗经验选辑》)
《历代名方精编》
(连建伟.1987. 浙江: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案例】 咳嗽
姜某,女,3岁。1984年秋末,患儿恶寒发热,咳嗽少痰,咽痛口干,舌淡红苔花剥,脉细数。先投桑杏汤二剂,表证得解,但仍咳嗽,咯痰不爽,咽中有痰声。肺燥有痰,治宜润肺清热,化痰止咳,改用贝母瓜篓散加味。方用:川贝母5克瓜蒌皮3克 天花粉3克 茯苓3克 橘红3克 桔梗3克 北沙参5克 麦冬5克 玉竹5克。服药三剂,病遂告愈。
〔按〕患儿感邪后,恶寒发热,咳嗽少痰,咽痛口干,舌淡红苔花剥,脉细数。是风热犯肺,肺失宣肃。治宜清热宣肺,投用桑杏汤二剂,表证得解,但咳嗽仍在,咯痰不爽,咽中有痰声。此系肺燥有痰,治宜润肺清热,化痰止咳。以贝母瓜蒌散加味治之。方中贝母、瓜蒌清热化痰,润肺止咳为主药,辅以天花粉、北沙参、麦冬、玉竹生津养阴润燥,桔梗宣肺利咽,橘红、茯苓顺气化痰,合为佐使。服药三剂,病遂告愈。
《连建伟中医文集》
(连建伟.2004.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案例】 燥咳
柳某,女,35岁,杭州电子管厂工人。1987年10月30日诊:咳嗽已半月,干咳无痰,咽燥,胸痛,脉涩,舌苔薄腻,质偏红。此属时令燥咳,用贝母瓜篓散法。以其患腰痛日久,加入补肾之品,使金水相生,上燥亦可好转。处方:川贝(研、吞)6克 瓜蒌皮12克 天花粉12克 桔梗5克 生甘草3克 化橘红6克 茯苓12克南沙参10克 杏仁10克 当归6克 六味地黄丸(包煎)15克。至同年12月4日,患者来谓服此方6剂咳愈。
〔按〕本案患者于秋季患燥咳,故用贝母瓜萎散润燥清肺,化痰止咳,以其有久病肾虚之本,故合六味地黄丸补肾养阴,加当归者,《本经》谓其“主咳逆上气。”取其滋养阴血,润燥止咳也。
有贝母瓜蒌散但没有医案的医集
《笔花医镜》
卷三
名称: 组成: 主治: 加减:
贝母瓜蒌散(组方不同)
川贝2钱,瓜蒌仁1钱5分,山栀1钱,黄芩1钱,橘红1钱,甘草5分。 小儿内热,夜热潮热,昼轻夜重,或口渴,或腹胀,或盗汗,症因伏燥者。 热甚,加川连8分;痰多,加胆星5分。
没有医案和加减
《古今医统大全》(明·徐春甫)
卷八
名称: 贝母瓜蒌散(组方不同)
组成: 贝母、瓜蒌、南星(炮)、荆芥、防风、羌活、黄柏、黄芩、黄连、白术、陈皮、半夏(汤泡7次)、薄荷、甘草(炙)、威灵仙、天花粉各等分。 主治: 肥人中风,口眼㖞斜,手足麻木,左右俱作痰治。 用法用量: 每服水2盏,加生姜3片,煎8分,至夜服。
没有医案和加减
《证因方论集要》(清·汪汝麟)
卷一
名称: 贝母瓜蒌散
组成: 贝母、瓜蒌霜、茯苓、橘红、桔梗。 主治: 肺火壅遏头眩。
各家论述: 贝母、瓜蒌辛苦以宣肺壅,茯苓、橘红甘辛以通肺气,桔梗上开肺郁,而痰饮自祛矣。
没有医案和加减
《医学心悟》(清·程钟龄)
卷三
名称: 贝母瓜蒌散
组成: 贝母1钱5分,瓜蒌1钱,花粉8分,茯苓8分,橘红8分,桔梗8分。 主治: 燥痰涩而难出;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没有医案和加减
只出现几味药,且不是以贝母瓜蒌散加减的
《名医类案》 卷一 中风
一肥人中风口㖞,手足麻木,左右俱废,作痰治以贝母、瓜蒌、南星、半夏、陈皮、白术、黄芩、黄连、黄柏、羌活、防风、荆芥、威灵仙、薄桂、甘草、天花粉、好吃面加白附子,入竹沥、姜汁,更少加酒行经。 书名: 《名医类案》阅读本书
卷一 伤寒
内容: 曹江患伤寒,发热,气喘咳嗽,有痰,参苏饮减去紫苏,加麦冬、天冬、贝母、款花、白术各等分。
卷一 伤寒
内容: 江亮,年三十六岁,患伤寒,咳嗽,夜发昼,可作阴虚治之。补中益气汤加天冬、麦冬、当归身、五味子十五粒、贝母。
卷二 内伤
内容: 江篁南治程钜患肌热多汗,时昏晕不醒,目时上窜,气短气逆(虚),舌上白胎,腹中常鸣,粒米不入,诊其脉,两手脉皆浮大(大则为虚。)而快,带弦,告之曰:虚损内伤证也。病虽剧,不死,盖得之惊恐过劳,又兼使内过食,伤中之过耳。其家曰:信然。钜自楚归,江中遇盗,跳入中流,几死,浮水至岸,衣尽濡,赤身奔驰,风露侵袭,抵家兼有房劳,饮食过度。医用消导剂过多,故至此。江曰:经云,汗出而脉尚躁疾者死,目直视者死,在法不治。然察脉尚有神,可救也。按此本内伤外感之症,今外邪己去,内伤饮食亦消导无余,惟惊惕、房劳失调补,故气虚而汗,又湿热生痰,中气虚挟痰,故时时晕厥也。法宜补中清痰,因其苦于晕厥,以参、芪、归、术、麦冬、陈皮、五味、柴胡、甘草、一剂投之,晕厥止,但觉气愈逆,咽膈不利,(何不用理中汤配二陈、竹沥、厚朴、杏子、归、芍。)乃以甘桔汤,加贝母煎饮之,咽膈即舒。次日,前方除五味、归,加贝母、元参,晕厥复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