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平均分》教学反思
小学生要认识除法,必先认识平均分。认识平均分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里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平均分是认识除法含义的基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只有充分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才能为认识除法建立基础。因此本节教学的“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
出于低年级小学生喜欢动手操作,在具体形象的情境中获得知识的特点,课堂上,我充分利用学具盒中的小棒,这样做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在操作中探索规律,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又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情感投入到探索知识的过程过程中去。
1、新课开始,从帮猴妈妈分苹果入手,利用帮猴妈妈分苹果的故事引出分东西,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进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让学生在分苹果的情境中自主发现: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3、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分苹果的时候再次感受平均分,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说分的过程,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4、在教学“试一试”时,让学生再次操作学具,按要求分物体,通过分,观察、交流,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全过程,体现分的多样化,从而得出: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的分,也是平均分。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整个活动都是在学生通过动手分学具的过程中,达到了全员参与。 识平均分”教学“认反思通过自己亲身的体验、亲自动手实践,得到平均分的概念: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再多次经历分学具的过程,使学生明白“每几个一份的分,也是平均分”的道理,学生在摆一摆、分一分、圈一圈、说一说的过程中,感知平均分的概念,为学生后续学习认识除法打下良好的基础。
<数据收集和整理>教学反思
先让学生在课外自学教材上的内容,然后在课内安排一个让学生收集数据与整理数据的过程的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一些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数据收集和整理的第2课时,学生已对怎样收集和整理数据有一定了解,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选择记录方法作记录,并体会哪种记录方法既清楚又方便,并且能根据统计表提出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于是,我选择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选取学生身边熟悉的事例,让孩子们用投票的方式,选举自己心目中,数学成绩优异,也最热心协助老师工作,帮助同学提高数学成绩的数学课代表。这一活动贯激起学生收集数据的热情。课堂上我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收集和整理数据活动的全过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
本节课的教学突出了以下几点:
1、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师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放手让预备课代表上台,为自己的票数记录,再交流汇报统计数据的方法,这样既复习了旧知又为新知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2、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出示表格,让学生独立尝试填写,最后找代表汇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数据整理的工作之中。
3、注重让学生体验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在整理本班学生参加课外小组活动的情况时,老师先让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用的记录数据的方法,然后采用了记录数据最常用的方法——举手查人数,并且放手请一名学生负责统计,教师适时指导,学生在合作中完成了记录数据的统计。这样做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同时也体验了统计过程。
4、拓展延伸感受收集和整理数据的价值。引导学生重点看表头,孩子们不单单看懂了表格,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了分析,
5、渗透生活基本常识很自然,根据天气情况,判断是冬天还是夏天。 6、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每当孩子们完成一项数据整理时,都会让学生用自己方法证明自己收集和整理数据的结果正确。
《除法》教学反思
《除法》的教学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中除法的初
步认识中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何为平均分的基础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知道除法。本单元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基础,而本课的内容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因此孩子们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本课的教学至关重要。本课的重点就是要让学生了解除法的两种意义。 除法有两种意义,因此本课我分了两个课时进行教学,将两种意义分开教学。孩子们都比较喜欢动手操作,对自己动手操作得到的结论印象也更深刻些,所以为孩子们准备了小棒作为学具,第一课时是除法的第一种意义,等分除法。孩子们在学习平均分的时候,已经了解了平均分的多种方法,让孩子们分组将12平均分成4份,孩子们在组内操作都很活跃,选择了自己比较喜欢的方式,达到平均分成4份的目的,紧接着就引入除法算式,将12平均分成4份可以写成除法算式12÷4,这种除法的意义孩子们掌握的很好,也知道了把一个总数平均分成几份可以用除法来做。
但是引入第二课时除法第二种意义的教学时,难题出现了,孩子们对于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5盘的结论能轻易得出,但是却不甚理解这种包含除法的意义,可能受了第一意义根深蒂固的影响,在我要求说出包含除法的意义时,不少学生仍是用了第一种除法意义。因此我结合例题对例题所给的数学信息及得到的结论各个数字的意义都又做了详细的解释,并找很多孩子对数字代表的意义,20是竹笋的总数,4是每一份的个数即每份数,我们所求出来的就是可以分成的5份,并就把20每4个分一份,可以分成5份的意义让孩子们反复理解记忆,大部分的孩子有了思想的转变,能够分析出题目所给的信息每几个为一份求份数的可以用除法计算。
我们学习除法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我发现运用实例更能让孩子们加深理解,所以在实例中分析,融入知识的学习,并还给孩子空间,让孩子们自己说,是很好的方式,就部分孩子对这两种除法意义的了解还是不够清晰的问题,仍需要在生活实践中给孩子们不断渗透。
《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在上本节课时我至始至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较好地达到了教学要求,完成
了教学任务。
一、关注学生的认知起点。新课程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何谓“轴对称”,这一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是新鲜的,如何让学生科学地认识并建立 “轴对称”的概念是我这节课要达成的重要目标之一。我在引入新课时,首先观察一组优美的轴对称图案,然后提出:在这些作品中还藏着一些数学小秘密,是什么小秘密呢?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了,这样才能很快地投入到后面的学习中。
二、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本节课开展了“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猜一猜、剪一剪、判一判、找一找”等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逐步领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如:在探究轴对称图形特征时,给学生提供蜻蜓、飞机、树叶等图片,让学生折一折,比一比,找出这些图片的共同特征,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主动去探究、发现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学生在汇报自己的发现时,尽管语言不够完整、不够准确,但这是他们认真思考后得到的结论。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数学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和培养。再如:为了让学生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安排了“猜一猜、剪一剪”的活动。先出示半个花瓶、半件衣服,让学生猜一猜整个图形是什么,再让学生想办法得到整个图形。有学生提出照着把另一半画出来,但马上有同学提出:这种办法不容易使两边完全一样。还有学生提出在对称轴上放一个镜子,但这种办法的缺点是如果把镜子拿开了,整个图形也就没有了。通过比较,发现把纸沿着对称轴对折后再剪,就能很快得到一个完整的图形。这个活动让学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一步巩固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三、与学生平等交流、对话。新课程呼唤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课堂上教师应该蹲下来倾听学生,和学生交流,而不是高高在上。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积极的地思考,才会无拘无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如“猜一猜”活动中,有的学生提出用画的方法,用镜子,尽管这些不是最佳办法,但还是要给予肯定,因为这是孩子自己思考的结果。正是有这些方法的对比,才体现出对折后再剪的方法是最优的。所以课堂上要多给学生说的机会。让学生把自己的发现,自己的研究,自己的探索说出来,就能激发其创新的欲望。再如:判别轴对称图形时,有学生认为音符是轴对称图形,这时我没有做出评价,而是请他将音 符进行对折,学生在那儿摆弄了很久,无论沿哪个方向对折,两边都不能重合。这时他意识到自己的判断错了。当学生出现错误时,老师不是高高在上的判官,直接说“你错了”,而是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找到正确的答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