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世界大洋环流和水团分布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1 6:32:26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世界大洋海流和水团分布

世界大洋上层赤道流系 主要水平环流 湾流和 总特征 世界大洋上层环流的总特征可以用风生环流理论加以解释。太平洋与大西洋的环流型有相似之处:在南北半球都存在一个与副热带高压对应的巨大反气旋式大环流(北半球为顺时针方向,南半球为逆时针方向);在它们之间为赤道逆流;两大洋北半球的西边界流(在大西洋称为湾流,在太平洋称为黑潮)都非常强大,而南半球的西边界流(巴西海流与东澳海流)则较弱;北太平洋与北大西洋沿洋盆西侧都有来自北方的寒流;在主涡旋北部有一小型气旋式环流。 与两半球信风带对应的分别为西向的南赤道流与北赤道流,亦称信风流。这是两支比较稳定的由信风引起的风生漂流,它们都是南北半球巨大气旋式环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南北信风流之间与赤道无风带相对应是一支向东运动的赤道逆流,流幅约300~500km。由于赤道无风带的平均位置在3°~10°N之间,因此南北赤道流也与赤道不对称。夏季(8月),北赤道流约在10°N与20°~25°N之间,南赤道流约在3°N与20°S之间。冬季则稍偏南。 赤道流自东向西逐渐加强。在洋盆边缘不论赤道逆流或信风流都变得更为复杂。 赤道流是一支高温、高盐、高水色及透明度大为特征的流系。 人们通常把由北赤道流和南赤道流跨过赤道的部分组成的、沿南美北岸的流动称为圭亚那流和小安的列斯流,经尤卡坦海峡进入墨西哥湾以后称为佛罗里达流,佛罗里达流经佛罗里达海峡进入大西洋后与安的列斯流汇合处视为湾流的起点。此后它沿北美陆坡北上,约经1200km,到哈特拉斯角(35°N附近)又离岸向东,直到45°W附近的格兰德滩以南,海流都保持在比较狭窄的水带内,行程约2500km,此段称为湾流(也有人认为湾流起点为哈特拉斯角)。然后转向东北,横越大西洋,称为北大西洋流。佛罗里达流、湾流和北大西洋流合称为湾流流系 湾流方向的左侧是高密的冷海水,右侧为低密而温暖的海水,其水平温度梯度高达10℃/20km。等密线的倾斜渗达2000m以下,说明在该深度内地转流性质仍明显存在。 黑潮 黑潮与湾流相似,黑潮是北太平洋的一支西边界。 在洋盆西侧,北赤道流的一支向南汇入赤道逆流,一支沿菲律宾群岛东侧北上,主流从台湾东侧经台湾和与那国岛之间的水道进入东海,沿陆坡向东北方向流动。到九洲西南方又有一部分向北称为对马暖流,经对马海峡进入日本海。在进入对马海峡之前,在济州岛南部,也有一部分进入黄海,称为黄海暖流,它具有风生补偿流的特征。 黑潮主干经吐噶喇海峡,进入太平洋,然后沿日本列岛流向东北,在35°N附近分为两支:主干转向东流直到160°E,称为黑潮延续体;一支在40°N附近与来自高纬的亲潮汇合一起转向东流汇于黑潮延续体,一起横过太平洋 流,它是北太平洋赤道流的延续,因此仍存在着北赤道流的水文特征。 与南北半球盛行西风带相对应的是自西向东的强盛的西风漂流,即北太平洋流、北大西洋流和南半球的南极绕极流,它们也分别是南北半球反气旋式大环流的组成部分。其界限是:向极一侧以极地冰区为界,向赤道一侧到副热带辐聚区为止。其共同特点是:在西风漂流区内存在着明显的温度经线方向梯度,这一梯度明显的区域称为大洋极锋。极锋两侧的水文和气候状况具有明显差异。 北大西洋流湾流到达格兰德滩以南转向东北,横越大西洋,称为北大西洋流。 北太平洋流 它是黑潮延续体的延续,在北美沿岸附近分为两支 。 西风漂流 南极绕极流 由于南极周围海域连成一片,南半球的西风漂流环绕整个南极大陆(应当指出南极绕极流是一支自表至底自西向东的强大流动,其上部是漂流,而下部的流动为地转流)。 东边界流 流,大西洋的加那利流、本格拉流以及印度洋的西澳流。由于它们从高纬流向低纬,因此都是寒流,同时都处在大洋东边界,故称东边界流。 大洋的东边界流有太平洋的加利福尼亚流、秘鲁 上升流是东边界流海区的一个重要海洋水文特征。这是由于信风几乎常年沿岸吹,而且风速分布不均,即近岸小,海面上大,从而造成海水离岸运动所致。 由于东边界流是来自高纬海区的寒流,其水色低,透明度小,形成大气的冷下垫面,造成其上方的大气层结稳定,有利于海雾的形成,因此干旱少雨。与西边界流区具有气候温暖、雨量充沛的特点形成明显的差异。 极地环流 的挪威流及一些沿岸流。加拿大海盆中为一个巨大的反气旋式环流,它从亚美交界处的楚科奇海穿越北极到达格陵兰海,部分折向西流,部分汇入东格陵兰流,一起把大量的浮冰携带进入大西洋,估计每年10000km3。其他多为一些小型气旋式环流。 北冰洋中的环流北冰洋内主要有从大西洋进入 南极海区环流在南极大陆边缘一个很狭窄的范围内,由于极地东风的作用,形成了一支自东向西绕南极大陆边缘的小环流,称为东风环流。它与南极绕极环流之间,由于动力作用形成南极辐散带。与南极大陆之间形成海水沿陆架的辐聚下沉,此即南极大陆辐聚。这也是南极陆架区表层海水下沉的动力学原因。 世界大洋上层的铅直向环流 总特征 大洋总特征 在世界大洋表层的这些环流之间,特别是在赤道海区,由于海水运输有南北分量,导致了海水的辐聚下沉或辐散上升运动。在赤道上,西向的南赤道流,在赤道两侧分别向南与向北辐散,导致海水上升;在南赤道流与赤道逆流之间(3°~4°N),由于海水辐聚而导致下沉;在赤道逆流与北赤道流之间(10°N)又形成了海水的辐散上升。由于连续性的原因,上述上升或下沉的海水在一定的深度上便形成了经向的次级小环流。它们分布在25°N~20°S之间,所处深度较浅,仅变动于50~100m之间。正是由于这些次级小型环流的存在,使得赤道海区表层的热量和淡水盈余向高纬方向输送,部分调节了热盐的分布状况,使其得以相对稳定。 大洋表层以下的环流以经线方向为主,其分布的深度主要取决于海水的密度,因此仍以热盐效应起主导作用。但在某些海域海水的下沉或上升也会由某些动力作用引起。 表层以下的环流 次表层水的 运动和分布 大洋冷水区的环流 大洋表层以下与大洋主温跃层以上的海水称为次表层水,是由副热带海域(两半球反气旋式大环流中间)的表层水下沉形成的。虽为高盐水,但温度也较高,在副热带辐聚的动力作用下,它只能下沉到表层水以下的深度上,然后重新分布。其中大部分水体流向低纬一侧,沿主温跃层散布,少部分流向高纬一侧,形成了以高盐为主要特性的次表层水。 冷水区的环流指大洋主温跃层以下与极锋向极一侧水域内的环流。包括中层水、深层水、底层水的运动与分布情况。 1.中层水的运动中层水主要由南极辐聚和西北辐聚区下沉的海水所形成,因此带有源地的低盐特征。 2.大洋底层水的运动大洋底层水应具有最大的密度,其主要源地是南极大陆边缘的威德尔海、罗斯海,其次为北冰洋的格陵兰海与挪威海等。普遍认为,南极威德尔海是南极底层水的主要来源,在冬季冰盖下海水(盐度34.6,温度-1.9℃)密度迅速增大,沿陆坡下沉到海底,一方面加入南极绕极环流向东流,一方面向北进入三大洋。 3.大洋深层水的运动深层水介于中层水和底层水之间,约在2000~4000m的深度上。大洋深层水主要是由北大西洋格陵兰南部的上层海洋中形成的。东格陵兰流与拉布拉多寒流都向该海区输送冷的极地水,与湾流混合后下沉(盐度约为34.9,温度近3℃)开始向整个洋底散布。在大洋西部接近40°N处,与来自南极密度更大的底层水相遇,就在其上向南流去,直到南大洋 . 4.大西洋深层水加入绕极环流的同时,逐渐上升,在南极辐散带可上升至海面,与南极表层水混合后,分别向北与向南流去,即加入到南极辐聚与南极大陆辐聚中去。大洋深层水的源地不是海面,因此贫氧是它的主要特征。 世界大洋中存在着五个基本水层,即大洋暖水区的表层水,次表层水;大洋冷水区中的中层水、深层水和底层水。如果按其温、盐等理化特性和源地作为条件,可在第一层等级把五层水视为五个水团。 具有高温、相对低盐特性,其源就是低纬海区密度最小的表层暖水本身。 具有独特的高盐特征和相对高温,它是由副热辐聚区表层海水下沉而形成的,其下界为主温跃层,南北范围在南北极锋之间。 具有低盐特征,是西风漂流中的辐聚区表层海水下沉而形成。其深度约在1000~2000m的范围内。但地中海水、红海—波斯湾水是高盐的。 北大西洋上部但在表层以下深度上是它的源地,因此贫氧是其主要特性。其深度约在2000~4000m的范围内。 源于极地海区,具有最大的密度。 世界1.表层水 大洋2.次表层水 的水3.中层水 4.深层水 团 5.底层水

总特征

搜索更多关于: 世界大洋环流和水团分布 的文档
世界大洋环流和水团分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1oax10b6ve3y3j84w1es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