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0届九年级语文初中毕业生学业适应性考试试卷D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 选择题 (共1题;共2分)
1. (2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和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秋词》都是表达思乡之情的名作。
B . “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这样的代称还有很多,比如:桑梓代指家乡,庙堂代指朝廷,汗青代指史册。
C .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是杜甫高度评价李白的诗句,李白和杜甫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两座高峰,被后人称作“李杜”。
D . 《刘姥姥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六回,作者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
二、 字词书写 (共1题;共1分)
2. (1分)根据语境和拼音写汉字。
①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bǐ________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毛泽东《纪念白求恩》)
②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hé________了。(让·乔诺《植树的牧羊人》)
③周围一片寂静,我趴在岩石上,神情huǎng________惚,害怕和疲劳已经让我麻木。(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
④舅舅那里有三四只小猫,很有趣,正要送给人家。三妹便怂yǒng________着她去拿一只来。(郑振铎《猫》)
三、 情景默写 (共1题;共1分)
3. (1分)古诗文名句默写
人生总有不如意,但很多文人墨客在面对失意时总能豁达大度,乐观进取。唐代诗人刘禹锡虽被贬23年,仍然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通过“________,________”来袒露心迹。韩愈虽被贬潮州,在《左迁至蓝关
第 1 页 共 12 页
示侄孙湘》中依然显示了“________,________”的忠君之心。
最近一段时间,央视著名主持人李咏英年早逝,一代武侠泰斗金庸阖然离世,让公众在万般不舍与悲哀的同时,不免生出北宋诗人苏轼在丙辰中秋一样的感慨:“________,________,此事古难全”;得到书法考级失利的消息,苦练多年的嘉惠一个人躲在教室的角落里偷偷啜泣,我们可以走过去,用李白在《行路难》中的“________,________”来安慰她。
四、 名著阅读 (共2题;共15分)
4. (10分)从下面两小题中选择一题作答。
(1)钱锺书的《围城》里隐含了许多“围城”。请从下列选项中任选一项,结合原著内容,简述主人公方鸿渐所面临的其中一种“围城”。
A.文凭的“围城” B.事业的“围城” C.婚姻的“围城”
(2)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借主人公的传奇游历故事,对当时社会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请从下列选项中任选一项,结合原著内容,简述其中讽刺性的表现。
A.对殖民暴政的讽刺 B.对人类恶性的讽刺 C.对虚伪学术的讽刺 5. (5分)名著阅读。
(1)下列有关名著阅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海底两万里》是凡尔纳的“海洋三部曲”之一,也是他的代表作。
B . 《昆虫记》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书,是英国昆虫学家法布尔花了足足三十年时间写就的十卷本科普巨著。 C .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儒林外史》为中国古代最优秀的讽刺小说。
D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身上凝聚着那个时代最美好的精神品质一—为理想献身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
(2)阅读下面名著片段,回答问题。
照例还有一个同乡会,吊烈士,骂满洲;此后便有人主张打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政府的无人道。会众即刻分成两派:一派要发电,一派不要发。我是主张发电的,但当我说出之后,即有一种钝滞的声音跟着起来:“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百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藐视。他蹲
第 2 页 共 12 页
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我早觉得奇怪,注意着他的了,到这时才打听别人:说这话的是谁呢,有那么冷?
选段出自《________》(书名),文中的“他”是________(人名)。
五、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3分)
6. (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乡村的炊烟 张峪铭
①乡村如一位从冬季走进夏天的行者,走着走着,就剩下一些薄衣单衫了。原本那厚重的妆容,随着时间的流逝,一点点剥蚀,以至附着在上面的情和事,成了恍惚的记忆。
②就拿炊烟来说吧。炊烟是每个乡村的一道特有的风景:那鳞次带比的粉墙黛瓦之间,缕缕炊烟起,暮色如笼纱,鸡进窝棚,黄犬归家,一切都是那么静谧安详。炊烟散发的烟火味,是乡村最为温暖的人间至味。
③在那食物贫乏的年代,哪个孩子不曾靠着锅台,吸着伴着炊烟的饭菜香。将山芋埋进灶膛里,将玉米穿在竹棍上置放灶口,将那刚从地里刨来的花生放在火锹上……那希冀,那馋样,那焦香味,浸润了我的整个童年。
④一户人家的炊烟,是这户人家风中的旗,地上的坐标,因为家家户户树立的烟囱,就像一个个坐标点,且顺着天空的炊烟,你就能找到那低矮的青砖瓦屋或茅屋土房。
⑤小时候,我就是从炊烟中找到外婆家的方向的。母亲在一个下午,锄完最后一畦地后,牵着我去看望外婆。越过村前的茅岭头,走过洼里的水库,经过一段接一段的田滕,我累得吃不消,跟在母亲后面,叽叽咕咕地埋怨着,母亲就指着前面一片树林对我说:“快到了,那就是外婆家冒的烟。”我望着林梢上的炊烟,在暮色里升腾,顿时想起外婆做的菜的味道,于是加快了脚步。
⑥当然,乡村的炊烟不都能看得见,它许多时候融入熹微晨光与昏暗夜色之中。一弯冷月挂在笔架山前,父亲和着月光,磨着砍柴刀。霍霍的声音,伴着几分清冷,那闪亮的刀锋,能划破晨曦的薄雾。父亲用手指,握住刀片来回地横拖,细微的沙沙声带着钢的嗡嗡声,轻轻撞击我的耳膜。母亲悄悄将灶火升起,烧一瓶热水泡一碗炒米,打点一下父亲的肚子,那炊烟消融在清凉的晨月中。等父亲将一担柴挑回家,左邻右舍的炊烟逐渐散去,母亲香喷喷的饭菜早就做好了。
⑦其实炊烟也是乡村人的时间坐标。那时没有钟,早晚以天色为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早饭和中饭不仅看天象,还看家里的炊烟。哪怕你在割稻或耕田,当你直起身子,望向村子,若炊烟正浓,你肯定又躬身劳作,直到炊烟稀薄,你才扛着犁把,带着一只小黄狗,吹着口哨往家中赶。沿途,你会闻到各家不同的菜饭香,偶尔,也能
第 3 页 共 12 页
闻到谁家的鱼肉香。
⑧要说乡村炊烟最盛之时,还是年前,家家户户将那备好的硬柴搬出来,架锅炒年货、打豆腐、杀年猪……女人围着灶台忙得不亦乐乎,男人坐在灶口闷声添柴,满膛灶火,将男人映得红光满面,也将未来的日子染得火红……
⑨如今在高楼占据的城市里,没有炊烟升起,只有门牌升到了空中,电、气取代了柴火,即使买回了做锅巴的锅,也吃不出乡村柴火烧出的味。可回到乡村时,虽然山上柴草茂盛,家家却也如城里,燃气灶替代了柴锅。烧饭简便了,过程简洁了,可那带着炊烟的味道没有了。更遗憾的是,没有了炊烟,乡村就如失了魂、落了魄一样,少了灵动之美。
⑩炊烟,本是乡村的坐标,是乡村的灵魂。可没有了乡村炊烟,就失去了心之向往的坐标,我们找不到曾经的味道与情愫,也很难找到回家的路。
(1)结合全文,探究作者以“乡村的炊烟”为标题的理由。 (2)结合文意,说说第②段中划线词语“人间至味”的含义。 炊烟散发的烟火味,是乡村最为温暖的人间至味。 (3)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⑥段画线句子。
一弯冷月挂在笔架山前,父亲和着月光,磨着砍柴刀。霍霍的声音,伴着几分清冷,那闪亮的刀锋,能划破晨曦的薄雾。
(4)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7. (13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卷一角春天 朱秀坤
①春卷,这名字多好!卷进去的是整个春天啊。用诗人的话说就是“调羹烙饼佐春色,春到人间一卷之”。多有气魄!而事实上做馅的韭黄、荠菜恰好也完全可以象征春天了。想想,鲜嫩娇黄的韭芽不正催生着地气氤氲的春天么?那美味一经咀嚼,便也满口含春了。荠菜?“春在溪头荠菜花”呀!
②【A】春节前后,在我们这座小城请客吃饭,一般都会有一盘炸得喷香的春卷,是极受欢迎的一味美食。其实,水乡的春卷从寒冬腊月就开始吃了,一直吃到桃红柳绿油菜花金黄的阳春三月呢。
③【B】在门前煤炉上,用素油炸得金黄,堆在白瓷盘里,趁热搛一只,轻轻咬开,外焦里嫩,翠绿焦黄,里
第 4 页 共 12 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