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件,维护也较方便。为了在运行中调节电容器的功率,也可将电容器连接成若干组,根据负荷的变化,分组投入和切除。
综合比较以上三种无功补偿装置后,选择并联电容器作为无功补偿装置。
3.3 无功补偿装置容量的确定
(根据现场经验)
现场经验一般按主变容量的10%--30%来确定无功补偿装置的容量。
此设计中主变容量为40000KVA
故并联电容器的容量为:4000KVA—12000KVA为宜,在此设计中取12000KVA。
3.4 并联电容器装置的分组
3.4.1 分组原则
1、并联电容器装置的分组主要有系统专业根据电压波动、负荷变化、谐波含量等因素确定。
2、对于单独补偿的某台设备,例如电动机、小容量变压器等用的并联电容器装置,不必分组,可直接与设备相联接,并与该设备同时投切。
对于110KV—220KV、主变代有载调压装置的变电所,应按有载调压分组,并按电压或功率的要求实行自动投切。
3、终端变电所的并联电容器设备,主要是为了提高电压和补偿变压器的无功损耗。此时,各组应能随电压波动实行自动投切。投切任一组电容器时引起的电压波动不应超过2.5%。
3.4.2 分组方式
1、并联电容器的分组方式有等容量分组、等差容量分组、带总断路器的等差容量分组、带总断路器的等差级数容量分组。
2、各种分组方式比较
a、等差容量分组方式:由于其分组容量之间成等差级数关系,从而使并联电容器装置可按不同投切方式得到多种容量组合。既可用比等容量分组方式少的分组数目,达到更多种容量组合的要求,从而节约了回路设备数。但会在改变容量组合的操作过程中,会引起无功补偿功率较大的变化,并可能使分组容量较小的分组断路器频繁操作,断路器的检修间隔时间缩短,从而使电容器组退出运行的可能性增加。因而应用范围有限。
b、带总断路器的等差容量分组、带总断路器的等差级数容量分组,当某一并联电容器组因短路故障而切除时,将造成整个并联电容器装置退出运行。
c、等容量分作方式,是应用较多的分作方式。
综上所述,在本设计中,无功补偿装置分作方式采用等容量分组方式。
3.5 并联电容器装置的接线
并联电容器装置的基本接线分为星形(Y)和三角形(△)两种。经常使用的还有由星形派生出来的双星形,在某种场合下,也采用有由三角形派生出来的双三角形。
从《电气工程电气设计手册》(一次部分)中比较得,应采用双星形接线。因为双星形接线更简单,而且可靠性、灵敏性都高,对电网通讯不会造成干扰,适用于10KV及以上的大容量并联电容器组。
中性点接地方式:对该变电所进行无功补偿,主要是补偿主变和负荷的无功功率,因此并联电容器装置装设在变电所低压侧,故采用中性点不接地方式。
10KV系统的中性点是不接地的,该变电站采用的并联电容器组的中性点也是不接地的,当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构不成零序电流回路,所以不会对10KV系统造成影响。
第4章 电气主接线设计
4.1 主接线的设计原则
4.1.1 主接线设计的基本要求:
主接线的基本要求:应满足可靠性,灵活性和经济性。 (1)可靠性:
安全可靠是电力生产的首要任务,保证供电可靠是电力生产和分配的首要要求,主接线首先应满足这个要求。
可靠性的具体要求:
1.断路器检修时,不影响对系统和负荷的供电;
2.断路器和母线故障以及母线检修应尽量减少停电时间及回数,并要保证一级负荷及大部分二级负荷的供电。
3.尽量避免全所停运、停电的可能性。 (2)灵活性:
主接线应满足在调度、检修及扩建时的灵活性。
1.调度时,应可以灵活地投入和切除变压器和线路,调配电源和负荷,满足系统在事故运行方式,检修运行方式以及特殊运行方式下的系统调度要求。
2.检修时,可以方便地停运断路器、母线及其继电保护设备,进行安全检修,而不致影响电力网的运行和对用户的供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