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例双相情感障碍住院患者家属焦虑抑郁及其相关因素分
析
郑安海,蒙华庆
【摘 要】摘要 目的 ①调查研究发作期双相情感障碍 (bipolar disorder,BPD)住院患者家属的焦虑抑郁情绪状况及分析相关因素;②心理干预是否可改善BPD住院患者家属焦虑抑郁情绪。方法 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3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科住院部符合ICD-10诊断标准被确诊为双相情感障碍的96例患者且由直系亲属留陪,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检测其直系家属焦虑、抑郁水平,并用自制量表进行相关因素分析。 结果 双相情感障碍I型、II型患者中直系家属所占比例分别为:66.7%、33.3%;直系亲属中主要照顾者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抑郁量表分值均较高,其中明确有焦虑、抑郁情绪者分别占68.7%、8.3%;不同类型患者家属焦虑情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焦虑情绪双相障碍I型患者家属(25%)明显高于双相障碍II型患者家属(4.1%),而对抑郁情绪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焦虑抑郁分值均升高,其中年龄越大、收入越低、复发次数越多、病程越长的I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家属分值越高。结论 对于双相情感障碍发作患者家属普遍具有焦虑及抑郁情绪,与年龄、人均收入、疾病类型、复发次数及病程长短有关,尤其对于疾病不同类型及反复发作家属,而对家属进行心理干预后焦虑抑郁情绪明显下降。 【期刊名称】世界复合医学 【年(卷),期】2016(002)002 【总页数】4
【关键词】关键词 双相情感障碍;住院患者家属;心理干预 【文献来源】
https://www.zhangqiaokeyan.com/academic-journal-cn_world-journal-complex-
medicine_thesis/0201262222688.html
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BPD)是精神科较为常见的一种慢性反复发作性疾病,其患病率及自杀风险均较高[1]。临床工作中发现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直系家属常伴有焦虑抑郁情绪,甚至有些达到疾病诊断标准,但未见相应报告,故该研究假设发作期BPD住院患者直系家属中焦虑抑郁情绪发生率较高且不同类型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有所差别,并受其年龄、教育程度、家庭人均年收入及患者疾病类型、复发次数、病程长短等因素影响,故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3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科住院部符合ICD-10诊断标准被确诊为双相情感障碍的96例患者,通过心理干预后其焦虑抑郁情绪可明显改善。希望可引起精神科医生对发作期BPD住院患者直系家属的焦虑抑郁情绪的重视,可对其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2],必要时可进行药物治疗,间接促进患者疾病恢复、社会功能改善,减轻疾病经济负担。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纳入标准 ①2014年10月—2015年3月期间符合ICD-10并入住该科住院部接受治疗的发作期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直系陪伴家属96人(包括父母、配偶及子女),且必须承担照顾患者的主要责任;②年龄为18~60岁;③具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④生活自理,社会功能基本完好;1.1.2排除标准 ①具有严重躯体疾病者;②精神障碍患者;③近3月行重大手术者. 1.2 研究工具
一般情况问卷(包括年龄、教育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及患者疾病类型、复发次数、病程等),中文版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项),信效度良好。 1.3 研究方法
所有受试需在入院前 3 d完成一般情况问卷、HAMA、HAMD。由2名具有丰富临床工作经验并系统培训HAMA、HAMD且具有主治及以上资格的的精神科医生对家属进行HAMA、HAMD评估。住院期间对家属进行心理干预(包括相关知识宣教、放松训练、认知行为治疗、暗示治疗等),于出院前3 d对家属再次进行 HAMA、HAMD评估。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分析,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符合正态且方差齐则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家属焦虑抑郁水平
①发作期双相情感障碍住院患者直系家属焦虑、抑郁发生率高,分别为68.7%、8.3%,可能有焦虑、抑郁分别占14.6%、77.1%。见表1。
②双相情感障碍I型、II型患者中直系家属所占比例分别为:66.7%、33.3%,不同类型患者家属焦虑情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焦虑情绪双相障碍I型患者家属(25.0%)明显高于双相障碍II型患者家属(4.1%),而对抑郁情绪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二种类型焦虑抑郁。见表2。 2.2 患者家属焦虑抑郁情绪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患者家属年龄、人均收入、疾病类型、复发次数及病程均会引起焦虑抑郁情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