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电路实现的是CMOS反相器,就是用MOS管来实现电路功能,它们的电路连接方式如图2.2-1所示:
图2.2-1
分析其工作原理,当输入为高电平是,NMOS管M1导通,PMOS管M2截止,这时通过NMOS管M1的电流仅仅是PMOS管M2的漏电流。这个漏电流非常小,流过处于导通状态的NMOS管M1,在NMOS管MI上的电压降非常小,似的输出电压十分接近0V。当输入为低电平时,情况刚好相反,PMOS管M2导通,NMOS管M1截止,这时通过PMOS管M2的电流仅是NMOS管M1的漏电流,在PMOS管M2 上的电压降非常小,所以使得电压VOH = VDD。其真值表和相应的MOS导通情况如图2.2-2所示: A 1 0 M1 M2 导通 截止 截止 导通 F 0 1 图2.2-2
- 4 -
2.2.2 LTspice电路仿真结果
图2.2-3
从仿真图可以看出,仿真结果满足CMOS反相器的直流特性:输入高电平输出低电平,输入低电平,输出高电平即F=A。
三、LASI版图设计
3.1 LASI软件简介
LASIS是一个通用的IC布线和设计系统。LASI可以用于各种电路的设计和布线,LASI的图形功能很强,能够输入原理图并对其进行分析。LASI由一个主要的画图主程序和几个工具程序组成。包括GDS、CIF、DXF格式转换工具、位图格式的设计规则检查工具和一个能从原理图提取SPICE文件的图形化的SHPICE编译器。LASI在80年代中被作者用来在MS-DOS下作为自己设计IC的软件,后来作者开发了WINDOWS下的LASI。LASI本身不
- 5 -
支持SPICE仿真,但是LASI能够与现有很好的SPICE仿真工具集成。另外,LASI作为一个开放式的项目,相关的电路资源丰富。
3.2版图设计原理
(1)P型半导体
也称为空穴型半导体。P型半导体即空穴浓度远大于自由电子浓度的杂质半导体。
在纯净的硅晶体中掺入三价元素(如硼),使之取代晶格中硅原子的位置,就形成P型半导体。在P型半导体中,空穴为多子,自由电子为少子,主要靠空穴导电。由于P型半导体中正电荷量与负电荷量相等,故P型半导体呈电中性。空穴主要由杂质原子提供,自由电子由热激发形成。掺入的杂质越多,多子(空穴)的浓度就越高,导电性能就越强。
(2)N型半导体
也称为电子型半导体。N型半导体即自由电子浓度远大于空穴浓度的杂质半导体。
在纯净的硅晶体中掺入Ⅴ族元素(如磷、砷、锑等),使之取代晶格中硅原子的位置,就形成了N型半导体。这类杂质提供了带负电(Negative)的电子载流子,称他们为施主杂质或n型杂质。在N型半导体中,自由电子为多子,空穴为少子,主要靠自由电子导电,由于N型半导体中正电荷量与负电荷量相等,故N型半导体呈电中性。自由电子主要由杂质原子提供,空穴由热激发形成。掺入的杂质越多,多子(自由电子)的浓度就越高,导电性能就越强。
3.3 LASI的版图设计
首先,打开已安装好的版图设计软件LASI7,新建一个文件为Me(我自己命名的);之后设置不同图案表示的不同物质层(ATTr)如图3.3-1和几何尺寸(cnfg)如图3.3-2。
- 6 -
图3.3-1
图3.3-2 版图设计流程:
(1)制作N阱;选右边的按钮菜单一menu1(menu1和menu2可以单击切换),Add-> Obj(双击Box) ->Layr -> Nwel画出N阱。(下面步骤同样方法可画出)
(2)制作有源区active;
(3)和以上的步骤一样制作多晶硅栅极polysilicon; (4)形成N型掺杂区N-select; (5)形成P型掺杂区P-select; (6)制作接触孔contact; (7)制作金属互连线;
这样就完成了版图的设计,设计后的版图如图3.3-3:
- 7 -
图 3.3-3
试验中,可通过Menu1 和Menu2菜单中的按钮对图形进行编辑,最终还要对其进行DRC和ERC检查。
四、实验结果分析
我最终的实验结果基本满足CMOS反相器设计要求,但由于初次使用Lasi和LTspice软件对里面的一些功能不是很熟悉,总需要查阅很多资料,使得进度很慢,试验完成时间拖得有些久。最终完成了实验可我总觉得还有些不足。还有就是本次试验的电路过于简单,对于复杂的电路设计起来会更考验人,这有待于以后自己的尝试。
五、结束语
本次试验虽然电路简单,可是由于使用了两个新的软件,使得实验做得不是很顺畅,我很用心的做完了CMOS仿真及版图设计,虽然用的时间有点长,但我觉得很值,因为我又掌握了两种新的软件,同时对CMOS集成电路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在查阅相关资料的过程中,我又学到了许多新的东西。LTspice和Lasi都是比较好用的仿真和版图设计软件。
同时很感谢老师课上耐心细致的讲解使我在实验中思路更清晰。也感谢同学们对我的帮助,遇到不懂的问题,他们也耐心解答,使我做实验的时候不那么费劲了 。
参考文献
[1] 梁竹关 赵东风.2011.MOS管集成电路设计. 北京:科学出版社 [2]陈中建.2006.CMOS电路设计、布局与仿真.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 8 -
相关推荐: